陈霸先:从村官逆袭为皇帝,建立史上唯一姓氏与国号相同的朝代

采蓝说历史 2025-04-03 18:26:35

宋、齐、梁、陈,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四个政权。

南朝四代,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脱胎于东晋,是努力摆脱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物。陈朝作为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无疑是在摆脱门阀政治上做得最成功、最彻底的。这背后其实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陈朝是站在了前三个朝代试错的基础上的,有天然的优势;二是陈朝的开国之君陈霸先是纯粹的寒门出身,他为他建立的陈朝注入更纯粹的底色。

咱们后面可以看到,陈霸先的建国原始班底其实就是依靠社会中下层豪强、岭南少数民族酋豪,并不像前三个朝代那样,在本质上还是在玩高门士族的内部游戏。

另外,陈霸先以自己的姓氏为国号,这在历史上也蝎子拉屎独一份。

这位南朝开国之君从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等各个方向来综合考量,应该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代表和典型了。

咱们话不多说,一起来温习陈霸先辉煌灿烂的一生吧!

公元503年,陈霸先出生于吴兴长城下若里(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一户寒微家庭。虽然刘宋的开国之君刘裕也是出身寒微,但刘裕的父亲续弦都能娶到兰陵萧家的闺女,若说他们家没点背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但陈霸先显然是货真价实的破落户,因为在他飞黄腾达之后,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必须找个历史上有咖位的人物来当自己的老祖宗,最后各种攀附,也只能找东汉太丘长陈寔作为自己的老祖宗,还不怎么被认可。

陈霸先被历史赋予了大人物的标配外形——额头隆起,手长过膝,有帝王之相。反正种事情大家了解一下就行,千万不要过于较真。历史大咖历来都是被各种神化的,不然怎么体现他们的与众不同呢?

陈霸先的历史开局有点像谁呢?其实是比较像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先生的。他们家虽然被称为寒门,但其实应该是社会中低层的破落士族家庭,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普通富农或者小地主阶级吧。

所以,陈霸先在成人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还是要比一般人要稍微有点优势的。比如他喜好武艺、精通枪棒或许可以理解为他天赋异禀,但他还喜读史书兵法,又通晓一些遁甲之术,这是离不开一些优质的教育培训的。

陈霸先成人之后,因为个人素质比较出色,所以被选任为里司,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比刘邦当年的亭长其实还要级别更低。里司其实就是里长,甚至连村长都不如,就是一个生产队长。

但跟《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一样,是金子总会发光,生产队长干出名气来了,也会有向上发展的机会的。陈霸先在村里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之后,便去了首都建邺寻求发展,兜兜转转当了一个油库吏。记住这是吏而不是官,油库吏相当于后勤部门的一个合同工,是专门给官员办事、跑腿的。仅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协警之类。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陈霸先的风云是谁呢?是梁国宗室的新喻侯萧暎。这位大梁侯爷在担任吴兴太守也就是陈霸先家乡父母官的时候,对陈霸先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认为这个棒小伙一定能创造一个远大前程。所以,在他被任命为广州刺史的时候,便把陈霸先直招进了自己的私人班子,让陈霸先担任自己的直兵参军,也就是他亲卫队的一个军事秘书。

大领导身边的小秘书,只要领导给机会,一般都会前程似锦的。萧映上任之后,便让陈霸先去招募兵马,你能招来一个团队的兵马,你就当团长;你能招来一个营的兵马,你就当营长。陈霸先最终招募了自己的千人队,相当于成了一个营长吧。

有自己的兵马之后,陈霸先被安排驻守宋隆郡,然后立竿见影地平定了安化二县的叛乱。随即被提拔为西江督护、高要郡守。这已经是中层干部了哈,相当于37岁还没有入编的陈霸先在540年这一年就从一个小吏变成了国家市委书记级别的中层干部了,还是军政一肩挑。

541年,交州土豪李贲叛乱,萧衍派多路军队讨伐,但均失利,543年,李贲控制整个北越。当时坐镇广州的萧暎无计可施,不久忧郁而终。危急之下,萧衍把平叛的任务交给陈霸先,任命其为交州司马(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了),让他去负责剿灭李贲叛乱。

陈霸先接过这一疑难杂症之后,立马就对标了东汉末期的“凉州三明”,敏锐地意识到,这次叛乱无论是发起还是顽抗到底,其实都是因为南梁政府举措失当。平时不能妥善处理与岭南土人的关系,等到人家要鱼死网破的时候,又在进兵问题上迟疑不决,劳师糜饷。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向东汉“凉州三明”学习,他们当年处理凉州的羌人叛乱问题就是采取了“剿抚并用”嘛。所以应该雷霆出击、恩威并施。

陈霸先找到破解方法之后,最终在547年平定了交州之乱,李贲被当地土酋所杀。陈霸先凭功被封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省军区司令员的岗位变成了实职了。

至此,陈霸先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村官到一方军政大员的人生逆袭了。这个人生剧本已经足够完美了,但属于陈霸先的传奇还在继续。

548年,南梁爆发侯景之乱,东魏降将、羯族人侯景起兵反叛,占领建康,统治南梁近半个世纪的梁武帝萧衍被困死在台城。

侯景之乱咱们以后有机会会详细介绍的哈,先上咱们的整体结论哈。这其实就是一幕历史黑色荒诞剧,一个稳定统治了近半个世纪的国家,皇帝居然被一个降将率领几千人给围困死在台城了,这得是多么幽默的编剧才能写出这么搞笑的剧本呀!

但大家还真别说,南朝的宋、齐、梁其实都是专业演绎过这种搞笑剧本的,什么几千武装就能轻松推翻一个政权、逼死一个皇帝,还真是屡见不鲜。为啥呢?礼崩乐坏、上下离心呗!皇朝中央一遇到事了,各地藩镇都各怀鬼胎地袖手旁观,甚至还巴不得借刀杀人,以便浑水摸鱼。这种生态,把一个皇帝逼入绝境确实是轻而易举。

萧衍的梁武帝在侯景之乱的时候,曾频频发出勤王救驾的各种诏令,但搭理他的人并不多。比如镇守广州的广州刺史元景仲就因为陈霸先意欲北上勤王而打算先把陈霸先给镇压了,谁让你小子多管闲事的?你可知道我巴不得天下大乱?天下大乱我才有更上一个台阶的机会呀!你敢坏我好事我就敢弄死你!

这事要是搁到别人身上,县官不如现管,应该不会有人会坚持像陈霸先一样的决策。反正,你们宗室藩王都是如此冷漠、如此明目张胆地想看着你们的国君去死,咱们这些外人去操什么心呢?皇帝没死,咱不用背锅;皇帝死了,谁要起飞咱就跟谁混,这不很简单吗?咱用得着跟自己的顶头上司去撕破脸皮吗?

但庆幸陈霸先还是一个良知未泯的人,不管他北上勤王背后有没有他内心的功利私心,但是他至少坚持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国破家亡,这种人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被需要的。因为他们身上很多时候就闪烁着黑暗时代的唯一亮光。

祸国弑君的乱臣贼子就是应该讨伐,陈霸先不惜武装挫败了顶头上司元景仲的阴谋,在清洗其反革命集团之后,迎宗室萧勃到广州镇守。

随后,陈霸先又迅速扫平了广州境内的各种叛乱,结交各地豪杰准备北上讨伐国贼侯景。可是,萧勃也是抱着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的心思,派人劝阻陈霸先而不愿意授予他出兵讨贼的政治名义。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帐下,受其节制。

这个时候,大家从陈霸先身上看到了后世谁的影子了?南宋名将岳飞嘛!军事上自强,但却处处受政治名分的掣肘。他投靠湘东王萧绎帐下,就是想争取出兵名义的合法和合理性。

转过年,即550年初,陈霸先从广州始兴出发,在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击败了奉萧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约十五公里处)阻止陈霸先北伐的蔡路养,乘胜进驻南康。

湘东王萧绎立马像之前袁术拉拢孙坚一样,任命陈霸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改封南野县伯。让陈霸先有了进一步开展讨伐侯景军事行动的政治名分。

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

551年六月,陈霸先从南康发兵继续征伐侯景时,战局发生了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祐、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叛军大将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

湘东王萧绎授陈霸先为通直散骑常侍、使持节,加封信威将军、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改封长城县侯。不久之后又加授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六郡诸军事、军师将军、南江州刺史。

这个时候,大家应该可以看出,当时讨伐侯景的主力部队其实是有陈霸先和王僧辩两支部队的。王僧辩这个人因为不满陈霸先的名声和功绩比自己大,所以内心之中对陈霸先比较抵触和排斥。但是,陈霸先率先把格局打开,通过主动援助王僧辩部队军粮而成功地暂时消除了王僧辩的顾忌。如此,也让陈霸先的威信愈加浓厚。

由于当时的侯景控制了南梁朝廷中枢,是南梁皇权的实际控制者,且侯景越来越肆无忌惮了,废掉了简文帝萧纲,又另立豫章王萧栋为帝。陈霸先便派人去江陵向湘东王萧绎劝进,这样算是在正式跟侯景控制的建业朝廷分庭抗礼了。

湘东王萧绎也是满意陈霸先的劝进,又授予陈霸先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等职务,领会稽太守、豫章内史。相当于陈霸先已经成为了征讨侯景的领军人了。

552年二月,陈、王在安徽怀宁会师,二人登坛设誓,缔结盟约,立誓共克难关。

此后陈霸先率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与王僧辩先后攻克芜湖、姑熟,于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势力,侯景被杀。

这个时候陈霸先其实跟当年赶跑桓玄的刘裕差不多了。他接下来的路也基本跟刘裕当初差不多,一是要要尽快稳住已经风雨飘摇的南梁局势,二是像当年刘裕搞定刘毅一样去搞定类似角色王僧辩。

还别说,陈霸先和当年的刘裕还真的很相似,在成为南梁的顶梁柱之后,救火队长干得很出色,北齐趁火打劫的军事侵犯被他给打退了,北齐划江而治的政治流氓要求也被他硬怼回去了。总而言之,是陈霸先给南梁最后的一丝政治体面。

552年七月,湘东王萧绎得到王僧辩和陈霸先的支持,在江陵称帝。

可是,天下大乱后,想当皇帝的人只有萧绎一个吗?恐怕是但凡手里有点筹码的人都想过一把皇帝瘾吧?比如镇守益州的萧纪就立马跟着在益州称帝了。

萧绎这人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面对自家兄弟的不服,居然脑洞大开地请西魏出兵去帮忙消灭益州伪政权。这跟当年当年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成都王司马颖引狼入室,让匈奴人刘渊趁机祸乱中原,有什么区别呢?结果,西魏堂而皇之地占领了益州,并顺江而下地攻破了江陵,杀死了萧绎。

王僧辩与陈霸先商定,欲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帝。当时的北齐文宣帝高洋眼看西魏势力大增,也想从南梁捞取利益,遂挥师南下,强迫南梁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

此时的南梁权力把持在王僧辩和陈霸先手中,一人若领兵对外打仗,另一人即在朝辅政。跟当年的刘裕和刘毅是一模一样。结果,陈霸先很硬,王僧辩很软,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陈霸先先是努力劝说王僧辩不必对北齐卑躬屈膝,面子都是自己赚回来的,该硬的时候咱们还是得硬,但王僧辩却始终认为南梁当时形势不妙,就该逆来顺受,和北齐指定的皇帝人选萧渊明各种二鬼子表现。陈霸先担心萧渊明和王僧辩对自己不利,便发动政变一举斩杀王僧辩,并于555年冬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

王僧辩被杀后,其铁杆部下意难平,纷纷举兵反抗陈霸先,北齐也遣兵五千渡江,占据姑孰,打算合力剿杀陈霸先这个不识时务者。

但陈霸先凭借惊人的军事才华逐渐平稳了国内形势,粉碎了北齐的阴谋计划。

北齐的高洋不甘心屡次在陈霸先手里吃瘪,于第二年六月再次调集大军南下,但再次被陈霸先击败。弄得北齐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了。

陈霸先大权独揽之后,因为其出身和实力成分的问题,大肆地重用了寒门庶族的人才,进而又一次引发了南梁的传统士族强烈不满,纷纷起兵造反,但都不出意外地被陈霸先给镇压下去了。

在消除一切内外威胁后,陈霸先照例复制南朝历代朝代更迭的老路,557年八月,陈霸先任相国,总领朝政,封陈公,备九锡,一个月后进爵为王。又过了一个月,陈霸先逼迫萧方智禅位,南梁灭亡,陈朝建立,一年后,陈霸先暗杀萧方智。

陈霸先称帝之后,生活上维持了一贯的简朴作风,对于社会中下层士族、岭南溪洞豪族甚至一些游离于华夏网络之外的酋豪、盗帅,也都是愿意给机会的。客观上相当于打破了士族门阀长达数百年的政治垄断。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仅仅在称帝两年后就病逝了。且他建立的政权也只维持了30年。况且在陈朝覆灭之际,王僧辩之子王颁居然纠集旧部,掘开陈霸先陵墓,破棺焚尸,将其骨灰倒入池塘,还命人喝掉池塘水,算是极端地报复了陈霸先一下。

从陈霸先这一生来看,很多人觉得他跟刘裕很相似。但其实还真不一样。个人觉得陈霸先在道德感上是要强于刘裕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换作是刘裕,那几乎是不可能留下王僧辩的儿子去挖自己的坟墓的,刘裕的行事风格是比陈霸先要更狠更绝的。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陈霸先在战场上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在离开战场后,他宽厚的性格就显露出来。当年,王僧辩和他势同水火,他登基后,王僧辩的旧部请求为其改葬,陈霸先默许了他们,还派人去私下祭奠王僧辩。这些小事都足以证明陈霸先比刘裕是要多了几分人情味的。

近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评价说:

“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

在吕思勉看来,陈霸先虽然有“谋朝篡位”的表象,但他确实得国最正的帝王,因为他确实是在南梁烂泥扶不上墙的情况下才取而代之的。而且在登基之后,如春风拂面、励精图治,让已经千疮百孔的南朝与时间赛跑地慢慢恢复了些许元气。

曾国藩曾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历史上的狠人其实很多,但几乎所有像刘裕一样赶尽杀绝的狠人最后都遭到了报应,其子孙几乎都几乎全部死于仇杀。而陈霸先却让天下陈氏开枝散叶,其后代名人辈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辛亥革命领袖之一的陈其美、开国元帅陈毅、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国民党元老陈果夫、陈立夫都是陈霸先的后裔。

因果报应、屡试不爽,唯有读懂这种历史规律,才会心存敬畏地保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做一个好人。这一点,希望大家要牢记于心。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