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调肝者,善治百病!疏肝八法,中医一分钟教会你

佩江 2025-03-15 12:52:37

《读医随笔》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续名医类案》称:“治病不离肝木。”《知医必辨・论肝气》载:“治病能治肝气,思过半矣。” 诸多论述皆表明,善于治肝为治病良策。在人体五脏之中,肝病尤易累及其他脏腑,此不可不知。清代名医王旭高深谙治肝之重要性,创立 “治肝三十法”,诸如培土泻木、泻肝和胃、培土宁风、暖土以御寒风、清金制木、泻肝之子、补肝之母等,临床实践中,肝疾得治,其他病症往往随之而解 。

治肝之核心在于治 “气”。肝气条畅,疏泄有度,则人体安和;肝气不调,百病丛生。周学海《读医随笔》亦言:“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 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对于肝气不利引发的相关疾病,乃至部分疑难杂症,立足畅肝枢机,以疏肝为大法,调和肝之枢机,常可收奇效。以下详述疏肝八法。

一、疏肝理气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亦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与精神情志变化关联甚密。正常状态下,肝气平和,气机通畅。若情志异常,肝之疏泄功能失调,便会产生肝气郁结之病症。其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胸闷不舒、善太息、精神抑郁、不欲饮食、舌苔白滑、脉弦。或见口苦善呕、头目眩晕;或见喉中如有物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见结喉两旁有肿块,质地较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妇女则见悲伤欲哭、啼笑无常、精神恍惚、难以自持等。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若气郁化火,宜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若为梅核气,可合四七汤加减以降气化痰;若见颈部瘿瘤,可合海藻玉壶汤加减以理气化痰消瘿;若为妇人脏躁,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以养心安神。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常能取得显著疗效。

二、疏肝健脾法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金匮要略》亦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木条达、气机通畅是脾土运化的先决条件。若肝气郁结,肝邪乘脾,便会出现木郁土中局面。临床上除有精神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等肝气郁结表现外,常继而出现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或兼腹痛、大便溏薄、肠鸣矢气、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弦细等肝气犯脾症状。治疗宜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因脾为阴土,故使用扶脾药时可略兼升阳之品,以防脾气下陷。

三、疏肝和胃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经脉别论》亦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胃主受纳熟腐,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若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致使肝之疏泄太过,横逆犯胃,便会出现肝气犯胃之证。其症状表现为胁肋胀痛、脘腹胀满作痛,且时有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吐、舌苔薄黄、脉弦。治疗当以疏肝和胃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由于胃为阳土,肝气又易于化火,故应用理气香燥之品时需适可而止。

四、疏肝利胆法

《灵枢・本输》曰:“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胆附于肝,胆之精汁源于肝。胆之作用主要通过肝胆疏泄体现,一则影响脾胃运化水谷功能,二则参与神志调节。肝气抑郁,谋而不断,疏泄功能失常,可影响胆汁正常分泌,出现胆火上炎之证,而胆汁分泌失常,反过来也会影响肝之疏泄。其症见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失眠、急躁易怒、烦热,或时寒时热,或兼见黄疸、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治疗宜疏肝利胆,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常选加元胡、川楝子、木香等。

五、疏肝通络法

《直接方》曰:“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王旭高医书六种・治肝三十法》亦曰:“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滞,经脉瘀阻,宜兼通血络。”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之运行受气影响。若肝失疏泄,则气不行血,气火相并,又易窜络,从而出现久病气火入络之证。其症状表现为胁痛、耳聋、周身筋脉窜痛、肌肉跳动、舌质紫暗、脉弦细等。治疗宜疏肝通络,方用旋复花汤加味,常选加当归须、桃仁、郁金、泽兰叶等。

六、疏肝活血法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临证指南医案》亦曰:“郁则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而为郁劳沉疴。”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郁日久,气机阻滞,波及血分,血行不畅,可致血瘀。其症见胸胁刺痛、痛处固定、入暮尤甚,或见腹部癥瘕痞块、推之不移;妇女则见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甚或经闭、舌质紫暗、脉迟涩。治疗宜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用药要点,正如华岫云所言:“以苦辛凉润宣通,忌投燥热敛涩呆补。”

七、疏肝利水法

《素问・五脏生成》曰:“肝之合筋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主肝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肾生骨髓,髓生肝。” 可见人体为一有机整体,在复杂生命活动中,各脏腑紧密配合,肝之疏泄作用与血和水之运行关系密切。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肺失肃降,脾胃升降转输失职,肾之气化开阖失司,均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气滞水停症状。其症见胸胁胀满、脘腹痞满、肢体或全身水肿、纳食减少、嗳气不舒、面色爪甲光白无华、小便短少、舌淡、脉弦。治疗宜疏肝行气利水,佐以健脾除湿散满,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八、滋阴疏肝法

《素问・调经论》曰:“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亦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肝为血海,其经上连目系,其气通于目。若情志不遂,肝气久郁,郁而酿热,暗耗肝阴,便会出现肝郁阴虚症状。其症见眩晕、头痛、目睛干涩,或夜盲、耳鸣、两胁隐痛、肢体麻木、筋肉抽动或拘挛、爪甲不荣、舌边红、少津、脉弦细。治疗宜滋阴疏肝,方用四逆散合一贯煎加减。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仅供参考,不要盲目套用,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我们下期再见!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