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挽歌(一):一场由私盐贩子拉开序幕的杀戮盛宴

战史威锋 2024-12-07 08:41:55

本期晚唐系列故事终于来到了躲不掉的黄巢之乱,这是一场改写了华夏命运的历史浩劫,有太多的史学专家对其进行过深度研究,对于黄巢这个人也是褒贬不一,所以呢今天在这里我仅以讲故事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将这段历史尽可能真实的呈现给大家,也让大家对这场大灾难的前因后果都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咱们就来看看这场黄巢之乱是怎么爆发的,故事还要从大唐的“白色黄金”——盐说起。

说起盐在古代的重要性,基本和铁器金属是同一个级别的,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是由朝廷负责统管统销,成为历朝历代帝国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汉武帝时期正是依靠着这项收入,成功的化解了武帝执政中期的财务危机,助力汉武帝成就了一代霸业。不过在大唐建立初期,经历了隋末乱世之后,唐太宗李世民选择了休养生息,宣布大唐不搞“盐铁专卖”,山泽湖泊与众共之。可到了大唐中晚期,随着安史之乱、庞勋之乱的轮流爆发,让大唐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曾一度穷到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如此一来,山河湖泽也供不了了,大唐也只好拿出“食盐专卖”的这把利剑,“榷盐制”开始执行了。

刚开始和汉武帝时期一样,盐由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朝廷按十钱一斗从产盐户手中收盐,然后涨价十倍,以一百一十钱的价格投入市场,对此老百姓也只能接受,毕竟谁人能不吃盐活呢?不过因为朝廷在这个过程中要负责收盐、运盐、卖盐,所以需要任命大量的盐官、盐吏,为了精简人员节约成本,盐铁使刘艳晏想了个办法,他将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步骤做了些许调整,改为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盐还是由朝廷出面收购,然后给到拿了官方授权,具备食盐销售的商户,再由商户进行统一运输销售。

可是随着连年的天灾人祸,山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吏治逐渐走向腐败,这些由官方授权的盐商也逐渐失控了,他们官商勾结私自涨价,将盐价暴增到了三百一十钱每斗,大量的利润流淌进了私人的腰包,白居易在《盐商妇》一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相对的,盐商的暴富必然是由贫苦百姓负责埋单,盐价暴涨让百姓们苦不堪言,甚至有人干脆吃起了“淡食”,于是在食盐十钱到三百一十钱的巨大价格差距之间,一股势力勇敢的冲破夹缝开始崛起了,他们就是私盐贩子。

私盐,因为其远低于官盐的价格,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百姓的热烈追捧,当然面临的就是朝廷的强烈打击,史书记载贩私盐超过一石者就要被处斩,街坊邻居若无举报,则需一同处斩。面对朝廷的高压政策,这些私盐贩子们只好拿起刀枪,广交豪杰、组成帮派,踏上了对抗朝廷武装贩盐的道路。要知道但凡敢贩盐的大多都是不怕死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私盐贩子各个也都是狠人,比如说:陈知节、黄巢、王仙芝、张士诚、方国珍等,五代十国的几位重要枭雄、开国皇帝也都是私盐贩子。

本期内容的主角黄巢和其他的私盐贩子不一样,人家是私盐贩子世家,从爷爷辈就开始贩卖私盐。等到了黄巢这代,他们家族已经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在当地有非常庞大的势力。原本黄巢应该继承家业,安安稳稳的当个私盐贩子,逍遥快活的过完一生,可老黄家对黄巢却有着非常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黄巢能够考上功名入朝为官。因为黄巢从小是神童,5岁就能写出《题菊花》这样的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的“青帝”指的是东方大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大帝之一,负责掌管东方和春天,所以黄巢从小志向就很高,非常受爷爷的喜爱,说不定以后黄巢能当大官,那样他们家也可以转世为官,真可就光宗耀祖了。

可惜黄巢不争气,屡试屡败,最后一次考完试后,黄巢仔仔细细的看了好几遍榜单,确定没自己后,潇潇洒洒写了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便离开了长安城,不让老子中是吗?行,老子还就不考了,考进长安确实有点难,不然换个思路杀进去吧。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大唐皇帝唐懿宗李漼死了,他年仅十二岁的小第五子李儇接手了老子留下来的烂摊子登基称帝,史称唐僖宗,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从后人给他的谥号上就能看出来,李儇本人只是有些荒唐但并不残暴,他只不过是一个被宦官操控的傀儡皇帝而已。他继位初期,关东地区就开始持续大旱,自虢(guo)洲东到大海,整个秋季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以麦穗渣为米槐树叶为菜,饭吃不饱就算了,还要卖妻卖子偿还朝廷的租税。

小皇帝李儇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下旨严禁再向关中百姓征收租税,地方官吏接到圣旨后也是手舞足蹈,纷纷向着长安跪拜,以感谢小皇帝的圣明,转头这帮孙子们就开始向百姓横征暴敛。既然皇帝不要这些钱,那么我们就替皇帝收下了,这种中饱私囊的行为在晚唐时期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官场风气,你当官如果不贪污腐败那就是不合群,不合群的下场要么自己滚蛋,要么从此消失。

灾民们被逼的走投无路,既然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抱团造反,与其被狗官们抢劫不如我们去抢劫狗官,死也要死个轰轰烈烈。一时之间,潼关以东民变四起,起义队伍四处开花,开的最盛的那一朵并不是黄巢,而是同为私盐贩子的王仙芝。王仙芝濮州盐帮的首领,私盐贩子出身的他有钱有势,轻轻松松就拉扯起了一支义军队伍。起义后的王仙芝喊出“天补平均”的口号,意思就是要让天下的财富平均、平均、再平均,这个口号对于饱受压迫的平民百姓来说太有感召力了,整个关东地区的灾民闻风而来。

打出政治口号的王仙芝自称是“天补平军大将军”,他的部队号称草军,虽然灾民蜂拥而至,草军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可王仙芝知道光是人数多是没有用的,他还需要一场关键的胜利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率领草军向濮洲、曹州发动进攻,朝廷急派天平节度使薛崇发兵镇压。可此时的王仙芝已经兵多将广,薛崇哪里是王仙芝的对手,薛崇军大败濮洲、曹州相继沦陷。

很快王仙芝大败大唐正规军的消息就被传了出去,天下豪杰欢腾雀跃,高呼王仙芝威武,大唐官军也不过如此,无数的义军如同过江之鲫,纷纷涌向王仙芝,王仙芝的草军人数迅速扩展到了数万人。不过曹州附近的百姓有个疑虑,那就是王仙芝攻占了曹州,怎么和谣谶(chen)里说的不一样啊?原来早在王仙芝占领曹州前,在当地就有一个童谣,“金色蛤蟆睁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往往有历史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民间就会开始流传各种谣谶或者特殊的预言,比如袁天罡在给李世民做推演的时候,就流传出了“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暗示武姓人将会取代李唐王朝;再或者元朝末年有名的那句谣谶:“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等,这些谣谶除了制造出或多或少的神秘色彩外,更多的目的还是为了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合法性的政治正确,也就是所谓的天命之人。

谣谶之所以会成为起义或篡位等行为前的标准流程,是因为在信息传播严重受限的古代,没有什么比一首朗朗上口又略带神秘色彩的童谣更好传播的了,所以谣谶就成了有心之人实现政治野心的强有力武器,一句好的谣谶甚至抵得上千军万马。至于那个“金色蛤蟆睁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是哪位有心之人搞的呢?反正最大的受益人是黄巢。如今吏治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民变四起,黄巢又想起了年轻时的豪言壮语,是时候该杀进长安城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召集族众,以谣谶中金色蛤蟆暗示“黄”的寓意,家大业大的黄巢正式起兵造反,有钱有势又有谣谶BUFF,黄巢的队伍的壮大的很快,但是此时的黄巢并不想单干,他认为各地义军数量虽然庞大,不团结到一起很难干成大事,几经思量过后,黄巢决定找王仙芝谈谈企业并购。

黄巢麾下兄弟众多,自然被并购后换来的职位也更高、薪资报酬也更丰厚,王家和黄家同为私盐贩子,早些年两家是有过生意合作的,所以当黄巢提出并购请求时,王仙芝是非常开心,二话不说就任命黄巢为草军的二当家,黄巢也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眼看王仙芝的草军日益壮大,朝廷开始着急了,急忙下达调令,由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等五军节度使组成平叛集团,共同负责剿灭草军。

当然王仙芝也没闲着,他绝不会坐以待毙,他和黄巢一起率众草军发兵沂州,准备攻打沂州城。沂州是平卢军的地盘,一看叛军打到家门口了,平卢节度使宋威马上上奏朝廷,愿身先士卒力抗叛军,待朝廷援军到来,便可将叛军围杀在沂州城外,朝廷当即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统领河南兵马镇压王仙芝、黄巢等叛逆。在宋威的指挥下,各镇唐军向沂州周边集结,王仙芝的草军虽然人数众多,可大多数士卒都是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压根就没有作战经验,他们加入叛军也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所以初次和平叛唐军遭遇时,草军一触即溃,压根就不是唐军的对手。

初战告捷,正是唐军剿灭草军的最佳时机,如果唐军此时能够乘胜追击,那么后面就估计没有黄巢什么事了,只可惜世上没有如果。此时打了胜仗的宋威正忙着给朝廷写工作总结,在宋威看来,王仙芝的草军简直就不堪一击,想要剿灭随时都可以,所以并没有将草军放在心上,工作总结比具体更重要,宋威真的是个当官的天才。为了体现自己的英明神武、秀出存在感,他特意在捷报中写道“叛军骁勇异常,可我军军威更胜,大败贼军,将贼首王仙芝斩于马下。”瞧瞧,简直就是官场的楷模、奏章的典范。收到捷报的小皇帝开心极了,随即下旨表彰宋节度使辛苦,各个藩镇将士辛苦,既然贼乱已平,那么大家就都回家休息吧。

草军这边虽然溃败很快,但是集结的速度也很快,毕竟四周都被唐军围住了,乱跑可能比集结在一起还要危险,于是王仙芝、黄巢四处招揽败军,很快就恢复了凝聚力,开始攻打剽州县抢饭吃。正准备掉头撤军的唐军收到王仙芝没死的消息后,不得不再次整装待发围剿叛军,上次唐军加班还是庞勋之乱的时候。

0 阅读:45

战史威锋

简介:一个普通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分享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