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落泪:状元就他了

花开富贵满堂彩 2025-02-22 11:12:17

就决定是他当状元啦!

光绪帝的目光落在试卷最后的那八个大字之上,顿时,他的情绪变得无比激动,眼眶中已然泛起了泪花,而后,那激动的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脸颊流淌了下来。

他当下便毫不犹豫地拿起御笔,蘸上那朱红的墨汁,随即挥笔写下了朱批。就这样,把那位从四川而来的家境贫苦的学子,钦定为当届的状元啦。

光绪帝定下的状元究竟是谁呢?还有那所说的八个大字又到底是什么呢?

骆成骧是四川的一个农家子弟,他家世世代代以务农为业,父母也都是靠着辛勤耕种土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骆成骧仅仅5岁的时候,就开启了读书学习的历程。那时候,他进入了私塾念书。在私塾里,那些教书的夫子们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发现他十分聪明伶俐,脑袋瓜转得特别快,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也很强,所以,夫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个聪慧的学生呢。

那些夫子们心里都很清楚骆家的家境十分贫寒,可他们觉得骆成骧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所以就常常去劝说骆家的父母呢。这些夫子们苦口婆心的,一心盼着骆家父母能够答应下来,让骆成骧可以一直继续读书求学,别因为家里穷就中断了学业。

那些夫子们,打心底里爱惜人才,瞧着眼前这孩子,就觉得是个难得的好苗子,实在不忍心看他被埋没,不想就这么把这么好的苗子给浪费掉。而骆家的父母呢,他们也渐渐察觉到自家孩子在读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那可真是块读书的料呢。于是,两口子一合计,哪怕家里条件可能不太宽裕,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毅然决然地决定咬着牙,省吃俭用,想尽办法也要供儿子读书,盼着儿子能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呢。

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他们所特别看好的这个人呢,日后居然会成为自清朝开国一直到那时,整个四川省唯一的一位状元。

当下,不少人对状元这一概念存在着误解。大家平常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常常能看到有关状元的情节呈现呢。而且,现如今各省高考成绩排在第一名的考生也被叫做状元,这么一来呢,就使得大家下意识地认为状元好像是一种挺普遍、挺常见的身份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哦。

事实上,状元在古代所具有的含金量那可是相当高的呢。大家知道吗?从隋唐时期开始建立起科举制度,然后一直延续到清末的时候科举制度被废除,在这长达一千四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总共也就只产生了649位状元哦。

在明清那个时期,川蜀地区呈现出人才凋零的状况呢。要知道,上一次四川出状元那都得追溯到明朝时候啦。从这一点就能明显看出,骆成骧这位状元那可真是相当有含金量,毕竟在那之后过了许久,才又出了这么一位状元呢,着实是不容易,足见其在众多人才当中脱颖而出的非凡之处哟。

骆成骧在追求科举功名的这条道路上,并非是一直顺风顺水、毫无阻碍的。他在科举之途前行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诸多波折与坎坷呢,并非能够轻轻松松、毫无波折地就达成目标哦。

骆成骧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达到了很不错的程度,于是便着手收拾行囊,准备进京去参加科举考试。要知道,从四川前往京城,这一路上可并不顺遂,满是坎坷。骆成骧就这么一路长途跋涉,历经了许久的时间,好在最后总算是成功抵达了京城。

骆成骧跟其他所有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是一样的情况,他也住进了客栈里,就为了能在科举来临之前,做好那最后的准备工作呢。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就到了放榜的日子。那天一早,骆成骧便匆匆赶去看榜了。到了放榜的地方,只见那里早已是人挤人,人山人海的景象。众多学子们聚集在此,各自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学子在看到榜单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竟仰天大笑起来,那笑声里满是得偿所愿的畅快;而有些学子呢,在瞧清结果的那一刻,顿时情绪崩溃,忍不住嚎啕大哭,仿佛所有的失落与不甘都在这一刻宣泄而出。还有的考生,头发都已经变得花白,他们多年苦读,就盼着这一朝能榜上有名。此刻,这些白发考生也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那模样看上去实在是有些狼狈。

骆成骧当时心里头只惦记着一件事儿,那就是搞清楚自己在考生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所以呢,他也没心思去多留意其他的考生情况。可是这眼睛越往下瞅啊,心里就越发地惊惶起来了。就这么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名字的时候,骆成骧心里头仅存的那点儿希望啊,彻底地破灭掉啦。

骆成骧在科举考试中落榜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骆成骧都已经年近三十而立之年了呢。他可是辛辛苦苦在寒窗之下刻苦攻读了整整20年之久,这20年里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都盼着能在科举考试中有所斩获。然而没想到的是,就仅仅在这一夕之间,之前所有的那些努力全部都如同泡沫一般化为了泡影,啥都没剩下。这样巨大的一个打击,一下子就把骆成骧给击垮了,让他变得特别消沉,整个人的状态都很低落呢。

骆成骧的盘缠已经没剩下多少了,而且在科举考试中他也不幸落榜了。就在这一瞬间,他只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种茫然无措的境地,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才好。想想父母为了培养自己,那可是耗费了极大的心血,付出了太多太多,可如今自己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实在是满心愧疚,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的殷切期望。

当骆成骧处于迷茫状态的时候,有一位和他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考生站了出来,并且给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位同乡,他和骆兄一样,这次科举考试都落第了。见到骆兄一副消沉的模样,同乡便开口安慰道:“骆兄,你看你现在消沉成这样可不好。这次落第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可以好好准备下一届的考试呢。你看啊,现在好多府上都在招夫子去授课呢。咱们呢,正好可以去应聘,这样就能一边赚钱维持生活,一边继续复习功课,然后等着来年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到时候再努力争取个好成绩嘛。”

骆成骧本来心里有些迷茫呢,不过同乡说的一番话,就像是给他点亮了一盏明灯,顿时让他看到了希望。这不,在同乡话语的鼓舞下,他成功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有了这份工作后,他就一边认真地给学生们教学授课,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一边又利用课余的时间抓紧复习自己的功课,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要知道,人的努力终究是不会被辜负、不会白白付出的。就拿骆成骧来说吧,在光绪21年的时候,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成功考中了进士呢。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收获。

骆成骧参加科举考试,在完成试卷作答后,他在试卷的末尾写下了这样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就是这八个字,成功地触动了光绪帝的内心。光绪帝读到此处,不禁为其忠心所感,于是骆成骧凭借着这份独特的表达,最终脱颖而出,被钦点成为了状元。

骆成骧之所以能够打动皇帝从而成为状元,这其实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在那个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格局有着特殊的情况。虽说慈禧太后已经不再进行垂帘听政了,但是整个朝廷的实际大权却依旧没有掌握在光绪皇帝的手中。

光绪皇帝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想要恢复大清先祖曾经拥有的那份荣光。可真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着手才好。就拿朝廷来说吧,像张之洞、袁世凯这样的重臣,在很多事情上都对光绪皇帝形成了掣肘的局面呢。光绪皇帝想推行一些举措,推行一些有利于恢复大清往日辉煌的办法,可往往会受到他们的阻碍,没办法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再看看宫廷里面呢,慈禧太后那可是事事都要插手的。不管是朝廷大事的决策,还是宫廷内部一些具体事务的安排,慈禧太后都要过问,都要按照她自己的意思来处理。光绪皇帝就算有满心的抱负,想要重振大清的威风,可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也是举步维艰,很难真正去实现自己恢复先祖荣光的这个目标喽。

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之下,那些愿意向光绪帝表示忠心、为其效力的人,那可就显得格外珍贵啦。要知道,那会儿光绪帝正在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帮人紧锣密鼓地谋划变法维新这件大事呢。这变法维新要想顺利开展,方方面面都得有人去推动、去落实,所以人才对于光绪帝以及他身边一同谋划此事的人来说,真的是极为重要的,那重要性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呢。

骆成骧出现的时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呢。而且,他对于梁康二人所提及的变法维新这件事,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哦。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那想要变法维新的心思变得越发急切起来了呢。在这个时候,骆成骧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着极为巨大的隐患哦。他可不是只做了一次尝试,而是不止一次地向皇帝呈上自己所写的奏书呢。在这些奏书里,骆成骧明确地表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变法这件事儿得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去开展,可不能想着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变革都完成,是没办法一蹴而就的哟。

光绪帝当时着实是太心急了,对于骆成骧给出的劝告,他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完全是不管不顾的,就那么一个劲儿地横冲直撞往前冲呢。面对这样的情况,骆成骧也很是无奈,没办法,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他只好在变法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地去降低自己的知名度,让自己不那么显眼,好躲过可能出现的风险咯。

维新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啦。在这之后呢,维新派的人士可惨咯,有的不幸丢掉了性命,有的呢只能四处逃亡,以躲避灾祸。不过,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就是骆成骧,他并没有受到这次变法失败的牵连哦。骆成骧这个人,对朝廷那是忠心耿耿的,但他可不像有些古板的人那样迂腐,他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非常独特的对社会的见解呢。

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统治中国多年的清政府就此被彻底推翻。而骆成骧呢,在这样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凭借自身的威望与才能,受到了四川临时议会的一致推举,担任起了议长这一重要职务。

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大家原本都盼着国家能迎来新的气象,能变得越来越好呢。可谁能想到,袁世凯居然耍手段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打这之后呢,北洋军阀们又开始了互相争斗、彼此倾轧的局面。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受苦的可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依旧过着那种水深火热、艰难困苦的日子,生活压根就没得到什么改善呢。

骆成骧积极行动起来,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不断地发出呼吁,期望各省能够团结一心,联合在一块儿,以此来共同对抗军阀那强大的势力。与此同时呢,骆成骧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大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着手开办了许多学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教育的热忱,在这些学校里精心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当地的人才培养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呢。

骆成骧对四川的教育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使得当地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要知道,骆成骧平日里只要手头有多余的钱财,就会毫不犹豫地捐给学校。这些捐款可不是小数目,它们被用于对学校教学环境以及住宿环境的改善,让师生们能在更好的条件下开展教学和生活。而且啊,骆成骧还充分借助自身所拥有的名望呢。他多次出面,积极为四川的各类学校去筹集捐款,通过他的努力,为学校争取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助力了四川教育事业的发展。

骆成骧的生活状况那可是相当清贫。话说有一回,一个大商人特意前去拜见骆成骧,而且还带了极为贵重的礼物呢。然而,面对这些贵重的礼物,骆成骧只是摆了摆手,就果断地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骆成骧一脸严肃且语气坚定地说道:“我这一辈子为人处世都是光明磊落的,怎么可能会因为区区金银财宝就屈服呢?你这次来给我送礼,那可真是找错人啦。”说完这话,骆成骧便毫不犹豫地将那个前来送礼的商人送到了门外。

骆成骧为四川做出的贡献那可是都被四川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在了眼里。在他离世之时,出现了极为感人的一幕,数万的四川百姓纷纷自发前来为他送葬呢,足见他在四川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骆成骧啊,他并没有去践行自己所说的“主辱臣死”这样的诺言呢,而且也未曾时时刻刻把自己当作清朝旧臣、晚清遗民来看待哦。不过呢,他有着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并且在育人强国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他的这些行为可是被永远地记载到历史当中啦,一直留存了下来呢。

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骆成骧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不过呢,他并没有任由命运摆布,而是凭借着自己的一系列行动,硬生生地把这人生过成了一段传奇佳话。要知道,历史上有不少状元郎那都是声名远扬、名垂青史的,相比之下,骆成骧可能在知名度等方面没有他们那么突出。但是呢,这丝毫不影响骆成骧自身的光芒,他就如同那浩瀚无边的夜空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始终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呢。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