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解放初俺庄的农会老会长

皖北一隐士 2025-03-09 16:38:46

听村里老人说,1950年春天,上级派来了工作人员,配合乡政府到各村起枪和土地改革。第一步是发动群众,首先动员村里的穷人参加,这些人后来的成分是雇农、贫农、下中农。

村里有两户雇农,一户是老四(排行居四)家,一户是“老广”(外号)家。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家中一贫如洗。解放前都是靠给地主、富农当长工为生。

工作人员老姚和老葛,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有文化,在北边老解放区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土改经验。老姚动员“老广”参加农民协会(简称农会),“老广”胆小、懦弱,不愿出头。老姚说,今后是共产党掌权,咱是为穷人办事,但“老广”害怕国民党打回来,天下又变了,始终不愿参加农会。

老四就不同了,他家里穷,人口多,虽然一无所有,但胆子大。解放前,因生活所迫,卖过几次壮丁,也算见过世面。他说有什么好怕的,脑袋别裤腰带上咱都不怕,还怕国民党打回来!现在有共产党撑腰,就是要挺起腰杆干!脑袋掉了,不就是碗大的疤吗?老四当了农会会长。

按照上级安排,土改前要起枪。首先宣传动员,现在解放了,人民政府已消灭了土匪,农民不需要保留防匪的枪支了,要把手中的步枪、土制手枪统一上交。

汉阳造步枪

谁家有枪,有几支枪,是什么枪,大家是街坊邻居,都心知肚明,大多数人都如期上交。村里地主有两支步枪,一支捷克式,一支汉阳造。他只交了一支汉阳造,说捷克式步枪卖掉了,可又说不清卖给谁了。经农会一再追查,原来他把捷克式步枪藏到了岳父家(也是地主),到底给追回来了。

捷克式步枪

村里富农家有一支步枪,他不愿上交,说记不清放哪了,显然是在糊弄人。农会发动会员搜查,在富农堂屋夹壁墙里找到了,还有几十发子弹。

接下来是土改,给每家每户评定成分。工作人员老姚和老葛给农会会员开会,宣传土改政策。土改时要实事求是,既按政策办事,又灵活处理。

听老人们说,俺庄几十户人家,一户一户地评,先让会员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工作人员再报到乡、区政府批准。评定成分可细了,庄上总人口多少,总土地多少,人均土地多少。大户人家土地多,人口有多少,是否雇用长工、短工、自己是否参加劳动等。

除此之外,还要看个人表现。如抗战前、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村里大户人家是否欺压穷人、有无投敌行为、是否帮助抗战、能不能积极支前等。

经过一个春天的评定,庄上每户人家的成分都评好了。接着召开全村村民大会,所有人都去参加,因为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利益,全村人一个不缺。

工作人员在大会宣读每户的成分,并说明,如果不同意,可以在会上或会下辩论。只要说得有道理,可以改变成分,甚至能到乡、区政府反应,申诉自己的理由。

全村人的成分可谓多种多样,有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富裕中农(上中农)、小土地出租、富农、地主。土改工作组依靠的主要是雇农、贫农、下中农,但团结中农。

土改完成后,村民忙着耕种自己的土地。农会依然行使自己的权力,农民有了问题就去找农会。上级还为老四会长发了一支盒子枪,老四不论是开会,还是耕种土地,都挎着那支盒子枪。直到成立了民兵营,老四年纪也大了,他才上交盒子枪。

盒子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