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艾滋病,这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这场全球性持久战中,我们正不断探索前行,向着终结艾滋、共享健康的目标迈进。
自1988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全球对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的认识。
今年12月1日,我们迎来以“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为主题的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慢性传染病。HIV病毒专门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逐步破坏免疫系统,使得患者极易遭受各类疾病侵袭,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此前,联合国大会发布《关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中,期望进入2030年之前终结艾滋病的轨道,终结这一疾病流行趋势[2]。
图源:UNAIDS
了解传播途径才是预防的根本
面对艾滋病的挑战,阻断传播途径是最为根本且关键的预防要诀。深入了解传播路径,以及与之对应的精准预防举措,是对抗HIV感染的最佳方式。
性传播
作为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任何不安全性行为都可能导致HIV传播。因此,使用避孕套,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如有高危性行为,暴露后预防(PEP)尤为重要,PEP是一种利用抗病毒药物阻断病毒暴露后传播的干预措施,为处于HIV高暴露风险的人群提供了紧急阻断的机会。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需及早(不超过72小时)开始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连续使用28天。暴露后预防的成功率与开始治疗的时间、依从性紧密相关[3]。
血液传播
血液也是HIV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途径。共用注射器等不正规的医疗操作、纹身、穿耳洞都可能导致血液传播。因此,倡导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进行纹身、穿耳洞是选择具备合法资质、卫生条件达标的店铺,是有效的措施。同时,个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接触,如不随意使用他人刮胡刀等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生活用品。
母婴传播
HIV感染的孕妇有很大可能性通过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以及产后母乳喂养等方式传染给婴儿。根据如果不实施有效干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高达30%左右,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原因[4]。
通过对感染HIV的孕产妇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根据母亲抗病毒治疗和实验室检测情况,对婴儿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科学、适宜的喂养指导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播率[5]。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拥抱、握手、共用餐具等行为并不会传播HIV。因此,不应对于艾滋病患者包由歧视心理。
许多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公平的对待,不仅伤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使得艾滋病防控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消除社会歧视,营造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社会环境,是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的重要环节。
图源:WHO
抗击艾滋病的科研进展不会止步
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究可能的方法,期望可以更有效的预防或治疗。
比如,由中国香港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艾滋病治疗性核酸疫苗ICVAX,近期已成功完成首次人体Ⅰ期临床试验,并显示出卓越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以达到无须使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来控制艾滋病病毒。仅需每半年通过皮下注射一针的新药Lenacapavir,在预防年轻女性HIV感染试验中显示出100%的有效率,而这种药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艾滋病毒的全生命周期都能起到抑制作用,且与现有药物没有已知的交叉耐药性。
无论预防或是治疗,艾滋病都是一场全球性的持久战。我们不仅见证了科学研究的突破,也感受到了社会意识的进步。尽管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艾滋病,但我们对病毒的理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治疗方法的创新都在不断前进。共同携手合作,在抗击艾滋病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胜利。
参考来源
[1]https://www.chinaaids.cn/ztbk/2024sjazb/202410/t20241029_302241.htm.
[2]《关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结束不平等现象,进入2030年之前终结艾滋病的轨道.
[3]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技术指南.
[4]王爱玲.妊娠期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现状与防治策略[J/CD].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20, 9(4): 193-194.
[5]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
编辑:耳东
二审:且行
三审:清扬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