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末,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启动了一个“金刚计划”,这个计划名字听起来似乎坚不可摧,可事实上,这只是蒋介石苟延残喘的一个无奈掩示,因为“金刚计划”就是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出动空军以及海军,要快速解放大陈岛的情况下,他无力抵挡解放军的强大攻势,最终只能让一江山岛以及大陈岛,两个岛屿上的所有国民党士兵撤离……

一江山岛战役前,陆海空三军在宁波舟山的穿山港演练。
1954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同美国政府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长期占据台湾,并以台湾为依托袭扰大陆。这时,据守在浙江近海之大陈、披山、一江山等岛的国民党军,不断对沿海地区进行海、空袭扰,封锁航道,破坏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为打击美国和国民党当局的协防阴谋,保卫海防,锻炼和提高陆、海、空军联合登陆作战能力,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由华东军区组织陆、海、空军各一部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俯瞰一江山岛
一江山岛,位于台州湾,分南一江、北一江两岛,面积约1.4平方公里,地势陡峻,工事坚固,易守难攻,由国民党军一江地区司令部率突击第4大队等部1100余人据守。

张爱萍司令员在头门岛指挥所观察指挥三军协同作战。
华东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战前进行了周密准备。成立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设空军、海军、登陆指挥所和后方勤务机构;加速战场建设,扩建机场,抢修基地,开设头门山、高岛、金门岛(蒋儿岙)前进基地;组织参战的4个步兵营,9个炮兵营,137艘舰艇,22个海,空军航空兵大队184架作战飞机,根据作战任务,反复演练轰炸、航渡和登陆协同等动作;组织侦察、通信、气象、水文和航道测量等各项战斗保障;调集登陆船只,改装武器,增强登陆直接支援火力。同时,组织海、空军对守岛国民党军进行围困打击。轰炸、强击、歼击航空兵,先后8次共出动飞机226架次,对大陈、一江山等岛守军进行轰击;航空兵、舰艇和岸炮部队,积极打击国民党海军出航舰艇,击沉、炸毁“太平”号等军舰3艘、击伤5艘,从而削弱其防御能力,基本夺取了该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为攻占一江山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部署在头门岛的炮兵在准备炮击一江山岛
战役于1955年1月18日发起。由华东军区部队4个步兵营组成的登陆部队,从穿山起航,18日拂晓前到达头门山、金门岛待命;8时,航空兵开始火力准备,摧毁大陈和一江山岛的通讯设施;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13时16分,海军舰炮开始进行破坏射击;13~~14时,火箭炮兵群和直接瞄准炮兵群向预定目标射击;14时,航空兵进行再次轰炸。至14时5分,参战部队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登陆部队第1梯队3个步兵营,于12时15分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该部在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于14时10分按预定计划,分别在南一江、北一江岛7个登陆点实施登陆,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前沿后,旋即向纵深发展进攻。被压缩在支撑点内的守军凭险顽抗,均被直接瞄准火炮和加强的防化学兵喷火分队迅速歼灭。接着,第1梯队在第2梯队1个步兵营的协同下,于17时半粉碎守军有组织的抵抗。在战斗过程中,空军、海军出动飞机、舰艇巡逻,有效地保障了登陆作战。至19日2时全歼守军,一江山岛解放。

1955年1月18日,登登陆部队第一梯队正在抢滩登陆。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胜利地登上国民党军据守的一江山岛。
解放一江山岛,锻炼了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的能力;使大陈一线的国民党守军失去了屏障,丧失了固守信心。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回到人民怀抱迫使盘据在大陈、披山、渔山等岛的国民党军撤往台湾。至1955年2月26日,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连环画《解放一江山岛》
当时关注这场战役的国家并不少,他们对新中国的军事实力,也有了新的了解。一江山岛的解放不仅使解放军士气高涨,也令国民党方面深感震动。站在蒋介石的角度来说,一江山的失守,预示着大陈岛防线岌岌可危,解放军挺进的压力,让岛上的指挥官刘连一非常慌张,他向蒋介石发去求援电报,蒋介石看了战报之后,直接雷霆大怒。也为解放军在一江山岛战役中,展示出的联合作战能力,让蒋介石彻底震惊。这场战役虽然没有采用后世的信息化手段,但已经具备了空袭,海军支援和步兵登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术。更重要的是解放军的炮火以及后勤补给能力得到了空前加强,蒋介石意识到国民党军即使拥有海空军优势,也难以抵挡这波作战方式。于是,一场关于大陈岛去留的激烈争论,在国民党高层展开,有人主张撤退,认为守岛无异于送死,也有人坚持死守,认为放弃大陈岛将让国军颜面尽失。
蒋介石最终决定求助美国,当蒋介石求救到美国头上的时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最初并无意介入台海冲突,因为他当年就是通过停战宣言,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形象是一个和平爱好者。其次作为朝鲜战争的余波幸存者,艾森豪威尔不愿再次被卷入东亚的战火。然而,艾森豪威尔是这么想的,其他人却不这么想。比如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国务卿杜勒斯的一些担忧,最终改变了艾森豪威尔的态度,杜勒斯告诉艾森豪威尔,一旦大陈岛沦陷,台湾的防线将进一步削弱,对于美国的利益是非常不利的。艾森豪威尔思来想去,非常恐惧中国的迅速崛起,所以还是决定插手。
美国军方一方面在国际上喊话威胁解放军,宣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大量的军舰,以及航海空军。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为了掩护国民党军的撤退,美国派来大陈岛附近的海军飞机,多达数十架,执行任务2000多次。可是,美国这种威胁,对于在朝鲜战争上战胜过他们的解放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美国只能求助于苏联,希望苏联能够从中调和。苏联分析了一系列的情况之后,也认为此事不宜扩大战事。所以才向毛主席请求:让国民党军安全撤退,解放军接手一江山岛以及大陈岛。但打到这里就暂时先缓一缓,当时的苏联对于新中国有着大量的援助和支持,苏联给予的意见,毛主席也是很重视的。而且,毛主席也敏锐地意识到,大陈岛的问题已经超出军事范畴,演变为一场国际博弈。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刚上台的赫鲁晓夫正处于关键的政治过渡期,无暇过多顾及中国台海,而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在台海游弋的存在,则时刻提醒解放军不要轻举妄动,在斟酌之后,毛主席认可了苏联给出的建议。这才有了毛主席的停止攻打大陈岛的命令:“一枪不打全放走!”
在一江山岛失陷后,蒋介石获得了美国所答应的军事援助,蒋介石派遣儿子蒋经国前往大陈岛督战,表面上是督战,其实蒋介石和蒋经国都知道,这是去监督国民党军撤退的,避免他们向解放军投降。
蒋经国一方面在大陈岛讲话鼓舞士气,一方面又让国民党士兵们,搬走岛上重要的物资,这就是蒋介石的“金刚计划”。所以当张爱萍知道此事之后,立即就想着俘虏蒋经国,可还没彻底行动的时候,毛主席的停战命令就下来了,即便心中不解,但对于毛主席的命令,张爱萍仍坚信毛主席的决策必有深远考量。

1955年2月,世代居住在大陈岛的居民被迫撤离。
就这样1955年2月,在美军舰队的护航下,国民党军队开始从大陈岛撤退,蒋经国亲自指挥这次行动,他深知这场撤退不仅关乎士兵的生命,更关乎父亲蒋介石的政治颜面。国民党撤离后,大陈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开始了重建,岛民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平静。和平虽然来之不易,却是最宝贵的礼物。岛上的人们深知,战争的伤痛不应被遗忘,但和平的希望更需要珍惜。
在蒋经国离开的背影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失败者,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张爱萍站在废墟上,目送蒋军的离去,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一场战争的终点,也是一个国家迈向统一与和平的起点。这段历史至今仍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当历史走到了今天,可以说毛主席当年我决策,已经被证明是及其高瞻远瞩的,避免了直接与美军交火的风险,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今天的大陈岛已是一片祥和之地,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个岁月的记忆依然鲜活,岛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在那些已经看不见的硝烟中,却能看见这些年来,两岸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和平发展和中国强大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