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毛主席坐旁边,周总理站着,看看中间坐的都是什么人物

宝宝聊过去 2025-01-25 18:50:37

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张治中在北平火车站迎候由上海北上的宋庆龄。

^ 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张治中在北平火车站迎候由上海北上的宋庆龄。下图是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北上的亲笔信。

1949年9月17日,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会议的委员在中南海勤政股合影。

^ 1949年9月17日,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会议的委员在中南海勤政股合影。这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

^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出席政协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合影。

^ 出席政协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合影。前排左起,刘少奇、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毛泽东;后排左起,安子文、刘澜涛、李克衣、陈云、彭真、徐冰、周恩来、陆定一、齐燕铭。

上图中的这张老照片亮点十足,照片上有毛主席和周总理,但他们并没有坐在中间。定眼一看稳占中心位置的竟然是4位老人,他们就是我们党史上赫赫有名的“延安五老”之四人,紧挨着毛主席落座的是徐特立,徐特立身边的是吴玉章,两位都是我党数一数二的革命中坚力量。

那么剩余二位又是谁呢?

为何被尊称为老前辈?

按照年龄排序,徐特立是“五老”中的老大,吴玉章是老二,还有一位名叫谢觉哉,位列老三,但并未出现这张合影中,暂且不表。剩余两位,就是坐在吴玉章身旁的董必武和林伯渠,二位同庚同龄。

先说董必武,这个名字如雷贯耳,若用一句话概括之,那就是“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

董必武在伏案写作

作为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从不以“元老”自居,总是把自己比作“配角”“老牛”,一生都以“甘为民仆耻为官”为追求,严格规范自己和家人的言行。

在漫长的战斗生涯中,他多次挽救危局,极大程度地推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从抗战爆发到1947年春,董必武与周恩来共同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主持工作,布下严丝合缝的隐蔽战线,通过情报战出奇制胜,素有“谍王”之美誉。我党报得上名号的特工,如郭汝瑰、沈安娜、熊向晖等等杰出人才,都是董必武精心安插在敌人身边的“冷棋”。

发生在1947年2月20日至23日的莱芜战役,解放军3天全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并生俘国民党名将韩浚,李仙洲等军官共21人。

南京当局为之震动。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时任山东省省主席兼司令员的王耀武,气得破大骂:“就是放5万只猪,共军3天也抓不完,我们足足5万人,就这么被消灭干净了。”

莱芜战役正是董必武的手笔,是他挖掘的情报内应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战后,华东野战军司令陈毅毫不掩饰对董必武的钦佩,当众表示:“莱芜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胜利,头功当属董老。”此战从开始到落幕,每一步都是董必武亲自布局,敌人就这么被牵着鼻子掉进圈套,像这样的胜利不胜枚举。

董必武长年在敌占区工作,可每逢交锋,他总能出奇制胜,全胜而退,几乎从未失手,还有余力培养出大批情报人才。此番智慧非常人能及,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董老专门针对情报作战提出的指导方针,极具深远影响。

董必武不仅精通排兵布阵,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美出席。起初,国际社会对中国缺乏认知,对共产党更是知之甚少,误以为都是些农民暴徒。可是董必武的出现令众人眼前一亮,他优雅得体的谈吐立刻消除了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有效捍卫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尊严。

有所不知的是,董必武还是前清秀才,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肚子里绝对有真墨水。

比起旧时代秀才的头号,董心武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身份;他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之一,也就是说,董必武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这13人当中有人与革命初衷背道而驰;有人牺牲在革命途中;最终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只有毛主席与董必武两人。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身居高位且身兼要职,可是董老总是以“勤务员”自居,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与此同时,面对想要托关系,谋个一官半职的父老乡亲,董必武同样坚守原则,一律回绝。

他说:“现在是新中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套在我这里行不通。”更有甚者直接向董老伸手,美名其曰“接济”。

董老杜绝一切不正之风,回绝到:“我虽然在政府工作,但吃穿用度都是供给制,额外开销是不合理的。”董老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董必武值得所有共产党人尊称一声:“老前辈”。

1 阅读: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