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前的夏都阳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抱雪斋又一次预言应验

永卓学周易 2025-04-26 05:23:23

就在写作本文的此时,4月23日上午十点半,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正在进行中。

结果我早已预料到了。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一定会入选,成为十大之一。

因为下汤遗址,就是夏朝最早的都城,阳城。

这一点,我在3月25日下汤遗址入围初评的时候就已经写了文章,链接如下。

发现夏朝第一都!夏都阳城距今一万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了一个一毛钱的赌。

然后,3月25日当天,有一个名叫Hardware tool的山东网友跟我打了一个亿的赌。截图如下:

虽然我知道这位网友的一个亿可能是越盾,也可能是日元,甚至有可能是天地银行发行的。

但是,我敢说,山东网友,你输定了。

早在四月份下汤遗址入围终评的时候,你已经输了。

这是4月3日网友留言:

现在终评结果还没有出来,抱雪斋先把这篇文章写好了。

完稿时间是4月23日上午10点57分,截图为证。

哈哈。

又是一次成功的预言啊。

山东网友,愿赌服输。

我不要你的一亿元。

请点击本文下方的“赞赏作者”,打款一块钱。

哈哈

文后补记:

果然,浙江仙居下汤遗址,4月24日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截图如下:

以下是AI对于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介绍,全文标蓝色: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其文化层跨越约1万年至4000年,完整呈现了长江下游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下从多个维度介绍该遗址的核心价值与发现:一、遗址概况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四面环山,东西临水,地处灵江流域的盆地中央台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5米。

发现与发掘:1984年首次发现,1989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8年起系统发掘,2023年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课题,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文化序列:自下而上包含四个阶段——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8300年)、跨湖桥文化(8300-7000年)、河姆渡文化(7000-6000年)、好川文化(4500-4000年),纵贯新石器时代始终,并发现商周至明清遗存。

二、主要考古发现聚落结构与功能分区1.三重聚落布局:

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构成早期村落核心,内壕沟为上山—跨湖桥时期,外壕沟属好川文化。2.居住与仪式空间:

中心台地发现10余座人工堆筑土台,分布房址、灰坑、器物坑等;外围土台发现高等级墓葬及红烧土广场,可能用于集体活动或祭祀。3.农业加工场:

集中分布的石磨盘、石磨棒及炭化稻米,显示规模化稻谷加工。4.高等级墓葬与社会分化上山文化晚期墓葬:发现3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陶器超过20件(如M2墓),个别墓含石器,为迄今中国同时期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表明8500年前已出现社会等级分化。5.器物坑之谜:

出土大量成组陶器(如筒形罐、平底罐、陶杯等),部分坑或与祭祀、储藏相关,其中最小陶杯仅3厘米,最大陶缸直径46厘米。

6.稻作农业的实证

驯化稻遗存:出土炭化稻米显示驯化特征,生土层发现距今4万—2.7万年的野生稻,串联野生稻驯化至栽培稻的完整链条。

稻田遗迹:好川文化层发现古稻田,结合环壕内农业加工场,展现稻作农业从起源到成熟的连续性。

三、学术价值与意义

1.万年文化史的实证

作为中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典型样本,下汤遗址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空白,证实了中华文明独立起源与连续发展。

2.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研究

其三重结构聚落、功能分区及社会分化证据,为探索农业社会形成、社会组织复杂化提供了关键材料,被评价为“早期农业社会的全景式呈现”。

3.全球农业起源对比

与西亚麦作农业社会同期,下汤遗址展示了东亚稻作农业的成熟形态,挑战了传统农业起源理论,凸显中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四、保护与未来

1.申遗与保护:

下汤遗址联合浙江其他上山文化遗址(如嵊州小黄山、义乌桥头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启动遗址公园建设,推动文旅融合。

2.研究深化:

通过多学科合作(如分子生物学分析墓葬人骨、土壤微形态研究等),进一步揭示早期社会的经济模式与信仰体系。

总结

仙居下汤遗址不仅是浙江万年文化史的“活化石”,更是全球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关键节点。其聚落结构、社会分化及农业遗存,为理解人类从采集到定居农业的转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被誉为“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一遗址将继续改写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

0 阅读:32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