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应该叫做华文,也叫虞文,是1.1万年前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创造的。
我们先来看一看“寅”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
主要有两种字形,一种和甲骨文的“矢”字一模一样,是一支漏箭的形状。

甲骨文“寅”和“矢”原本是同一个字
“寅”和“矢”的字形来自漏箭,这不是一种射猎用的箭矢,而是用来计时的工具,主要特征就是箭矢尾部有一个浮舟,确保漏箭能够浮在漏壶中的水面上。

漏箭底部有浮舟
甲骨文“寅”字还有一种造型,就是在漏箭旁边加一个“口”,表示漏箭的箭头从漏壶的口沿露出来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寅”是漏箭从漏壶的口沿露出
我们从甲骨文的“壶”字也能看出来,那画的是一个漏壶,漏壶的口部正是露出来的漏箭尖。

甲骨文的“壶”字是一个漏壶
由此可见,甲骨文的“寅”,最开始的字形就是漏箭,是用来计时的工具。
“寅”字是十二地支之一,天干地支这22个文字是有虞氏最早创造的文字之一。十二地支也是后世黄道十二宫和十二次的起源。
如下图所示,寅相当于是太阳历中的孟春之月,本月立春,代表的是春季的开始。

《礼记月令》记载了虞夏商周以来的月令传统,在正月立春时的月令下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注意后半段,立春之日,天子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天文观测,也离不开计时工具。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计”,正是计时的计,计算的计。
漏箭和漏壶,正是有虞氏一万年以前就开始用来计时的工具。
后世的漏箭上还刻着天干和地支文字,这样的传统来自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这些文字也来自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

漏箭上的天干地支文字
在《周礼》中,负责漏箭和漏壶的官员被称为“挈壶氏”,郑玄注云:
(挈壶氏)主定漏刻,先王分十二時於一晝一夜,閒以漏箭,準十二時爲百刻,分晝夜而定長短,故立此官掌之。
可见西周时期这样的传统就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传承的是一万年以前有虞氏的传统。
《周礼》记载的漏箭上“准十二时为百刻,分昼夜而定长短”,可见一万年前,有虞氏已经把一昼夜等分为十二时。
这样精密的划分,自然是为了能够精准地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时刻。
冬至和夏至的“至”,同样和“寅”字一样是一支漏箭的形状,只不过是上下相反而已,体现的是“至极则反”的哲理。

甲骨文“至”也是漏箭之形
有虞氏的时代必然已经有了,专门负责用漏壶计时,配合太史“昼观日影,夜考极星”,精准报时并记录天象。
甲骨文里的“致”,就是在这支计时的漏箭旁边画了一个人,这个人应该就是挈壶氏。

《尧典》记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这一段记载和《月令》中的立春月令何其相似!
抱雪斋可以断言:
《尧典》里的这段话,就是立春时天子对太史(羲和之官)发布的命令!太史们“守典奉法”的“典”,就是《尧典》!
根据《尧典》里的记载,在尧帝命令羲和之官敬授民时时,二分二至时的标准的天象是: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至时日躔在东宫青龙房宿大火。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秋分时日躔在北宫玄武虚宿。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冬至时日躔在西宫白虎昴宿。
“日中,星鸟,以殷中春”,春分时日躔在南宫朱鸟星宿。
这个天象的时间,是在距今1.1万年以前,也是上山文化开始的时间。
上山文化,拥有地球上最早最先进的彩陶,与记载中的“有虞氏上陶”完全吻合。
华夏正统天文官抱雪斋郑重宣布:《尧典》是1.1万年前的有虞氏天子对掌管天文观测的羲和之官发布的月令!
巧的是,“寅”的意思,就是敬,《尧典》中“敬授民时“的“敬”,“敬道日出”的敬。“敬致日永”的“敬”。
让我们重新拜读这一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有虞氏发布的《尧典》,再一次领悟中华文明祖先们是如何“敬授民时”的吧!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这样的《尧典》,其实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已经出现,就是著名的四方风甲骨。

四方风甲骨就是尧典
甲骨上刻的四方风名,和《尧典》的四方之民名字一模一样,连方位都是一模一样。
本文原名:释甲骨文“寅”:抱雪斋重解中华上古文明史之说文解字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