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民兵成为了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或许没有正规军的装备,但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他们的身影遍布田间地头,既是农民,也是战士,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坚守家园,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
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抗日民兵战士的真实留影,由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照片中这名战士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头上戴着一块已经发黄的白头巾,面对镜头他露出憨厚纯真的笑容,他们就是当时被鬼子侵略者称之为的"土八路",当年就是有这样无数的"土八路"也曾经令日本鬼子们闻风丧胆!
他的衣服显得破旧不堪,手里紧握着一把带有刺刀的老旧汉阳造步枪,很可能膛线已经磨损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精准度,在他的腰间,挂着自制的土地雷和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九一”式手雷,这些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面对这些粗陋的武器,这位民兵脸上却依然浮现出质朴且自信的笑容,令人颇为震撼。
据统计,抗战期间,根据地的民兵人数有300多万,他们是抗战的重要力量,民兵们自信乐观、精神饱满、充满着斗志。回想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的民兵就是靠着落后的武器装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抗衡,他们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日军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无忌惮的烧杀掠夺的时候,正是有许多像这些民兵一样勇敢的中华儿女,他们拿起简陋的武器与日寇展开斗争。
他们英勇无畏,不惧牺牲,顽强抵御着日军的侵略,在不屈的抗争下,终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
这是当年日本鬼子扫荡进村的情形,日本鬼子的每一次扫荡都犯下血债和罪行,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根据地军民恨透了这些侵略者,实行游击战争,全民皆兵打击日寇,后来形成了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白洋淀的水上游击战”,用各种方式打击日本鬼子。
所以日本鬼子的扫荡都是以大队伍进行,不敢以零星部队进村,抗战后期,日本鬼子只敢龟缩在据点炮楼里不敢离开半步,否则就被冷枪打死或被地雷炸死,他们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图中看,这位民兵手中拿的是一个土地雷,腰间别了一颗土制手榴弹,肩上还挎了一些埋地雷用的绊绳,他们就是用这样的装备打击日本侵略者,到战争后期日本鬼子被我们的游击战、袭扰战、打的不敢出来龟缩在据点里,就是我们看到的著名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的真实写照。
这些民兵还在配合我主力部队反扫荡组织游击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埋颗“土雷子”让日军尝尝!这是抗战时期,两名民兵在田埂上埋设自制地雷,这种地雷都是当时民兵们自己制作的,工艺虽然简单,杀伤力并没有正规那么强,但是也能够有效的对日军的进攻及扫荡起到非常好的滋扰和预警的效果。
当时军民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军进行了各种斗智斗勇的战斗,积累了各种宝贵的经验,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地雷战”,不但非常巧妙的想出了20多种的地雷品种,而且埋设的技巧与地点多种多样,像敌人必经的大道、田野、山脚、村边,室内外和树林草丛等地皆有布置,使日军寸步难行。
抗战期间,一位手持自制“土雷子”的民兵,满怀喜悦地展示着对抗日军的利器,他笑容满面,透露出淳朴与憨厚。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地雷的制作手法多样,外壳或是瓦罐陶瓷,火药混合多种材料,甚至茅厕墙上的硝也被利用。
内填钉子、碎石,乃至砒霜、巴豆、狼毒等,无不体现出抗日军民的智慧和决心,旨在让侵略者付出沉重代价
一群民兵战士正在研究缴获的武器,这种“大家伙”肯定会让鬼子和日伪军好好的喝上一壶!
抗战时期,一位憨厚的民兵战士留下了真实影像,照片里,他身着破旧棉服,头裹头巾,紧攥寒光凛冽的钢刀,面对镜头,他露出淳朴且坚定的笑容。
长期的战斗与长途跋涉,将他的皮肤磨砺得黝黑如铁,岁月的痕迹深深烙印在脸庞,使得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沧桑许多,然而,正是这些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战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侵略者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晋察冀边区的两名民兵在村口路上布设自制的地雷,这些地雷利用了陶瓷瓦罐和村里石头等现成材料,硝石取自村民茅厕墙,硫磺也以土法提炼。
尽管这些土制地雷在安全性和威力上不及日军地雷,却仍令日军生畏,期间,涌现出于化虎等造雷高手,他们不仅精通地雷制作,还培养了一批爆破能手。
1943年,陕北延安,三名民兵坐在路边休息,画面左侧的民兵正在兴致勃勃地介绍他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另外两个人认真的听着,目光就没有离开这支枪,真想自己也能拥有。汤姆逊冲锋枪火力强大,性能可靠,是二战时期一款著名的冲锋枪,在民兵眼中,这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
另外两名民兵一人怀里抱着拿着鸟铳,一个人拿着土地雷,三个人聚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武器
照片中展现了当时延安民兵的真实面貌,这位民兵头戴羊肚白毛巾,穿着一身灰色土布衣,脚踏旧布鞋。若不是他手中和腰间的“边区造”武器,以及斜靠在腿上的“老套筒”,他看上去几乎像是普通的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像“县大队”、“区小队”等各地民兵武装,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初,延安,两名民兵战士正在学习布雷,照片中,两名战士正巧妙的将手榴弹藏在门后,然后将引线固定在门框上,只要扫荡的鬼子一推门,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民兵队伍不断壮大,达到268万多人,为赢得反扫荡、反清剿、反蚕食的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最终赢得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4年,延安,两位侦查员在麦田边缘的的一张珍贵合影,他们身穿粗布衣服,上面补着补丁,头部裹着白羊肚毛巾,脚穿旧布鞋,两人各持一杆三八式步枪,正在商议着侦查计划。其中一位民兵的腰间武装带上别着一把德国毛瑟手枪,腰带里还悬挂着两颗手榴弹,这些都是他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期间,各个根据地纷纷成立基层抗日组织,他们既要投身战斗,又要参加生产劳动。
抗战时期延安,七位八路军女战士的珍贵合影,她们身着朴素而破旧的军装,一头短发剪得干净利落,双手插在口袋里,脸上洋溢着谈笑风生的神情。
尽管当时的环境异常艰苦,但她们内心却充满了满足和坚定,她们深知,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胜利终将属于她们。
延安在那时成了无数女战士心中的圣地,她们中有的出身名门望族,有的曾是富贵人家的小姐,还有的正在求学的大学生。
然而,她们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原本优裕的生活,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她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只为追求真理,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1944年,延安,3位伟人夫人的罕见合影,左边这位美女是彭老总的妻子,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延安,定格了三位杰出女性——浦安修、邓颖超与康克清的风采,展现了她们的温婉与坚毅。
正是这些勇敢的民兵,用最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同装备精良的日寇殊死的抗争,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