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影视剧照《赘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据说,这便是古人一生中渴盼的“四大喜事”。
干旱饥渴的庄稼,迎来淋漓的降雨,这是“得偿所愿”之喜。
一个人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偶然遇见相识的朋友,这是“不期而遇”之喜。
金榜高中,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是“意气风发”之喜。
红烛盏盏,佳人在怀,交杯合卺(jǐn),一晌贪欢,这是“温柔缱绻”之喜。
大家不妨猜猜看,假如把这四件喜事,一一标价,哪一个最贵?
那必定是:洞房花烛夜了。
毕竟古装剧里新婚桥段,最常有的一句台词就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
“刻”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一百刻。
一刻,约相当于我们如今的15分钟。
这样一算,的确很贵了。
但你知道吗,它的原意可不是这样的,而是很纯洁清新。
图片源自影视剧照《赘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它原本出自苏轼的一首小诗《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
不愿早早入睡的诗人,信步走出房门。
花儿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不时被云层遮挡,时隐时现,别有一种朦胧之美。
不知何处的楼台高处,传来吹箫唱曲的声音,人们尽情沉醉在欢欣热闹的歌舞声乐中。
秋千院落里,却已是一片深夜的沉寂。
对于这首诗,有一种解释是说:
苏轼以此讽刺官宦贵族人家、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但在我看来,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首纯粹的春夜赞歌。
古人限于照明技术,没有我们而今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到了夜晚,除了月色,便只有烛火照明。
不愿意浪费这段珍贵的时光,便有了“秉烛夜游”一说。
苏轼,便是一个经常夜游的人。
比如《海棠》诗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于是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美丽的姿容。
诗词世界
,赞285
不得不说,苏轼是一个很有浪漫情调的人。
再比如这篇被收录在中学课本里的古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溶溶月色下,与好友漫步,竹影斑驳,闲话二三,是说不出的安然惬意。
这首《春宵》同样如此。
有的人钟爱夜色里的热闹欢乐,轻歌曼舞;有的人则更偏爱月色下的花香鸟语,清丽幽美。
喜爱的事物虽不同,想要留住春夜珍贵时光的心情,却是相同的。
所以说,“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本义,指的也便是:
春天夜晚的时光是美好而珍贵的,告诫人们要好好珍惜。
但为什么传着、传着,本来纯洁清新的这一句诗,会被人们越想越歪,渐渐成了“洞房花烛夜”的代名词呢?
小编觉得,这可能是白居易的锅。
为什么这么说呢?小编可是有证据的(说错了别打我)。因为“春宵”这个词,最初就出自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前面几句是: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合起来,说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两人柔情蜜意、你侬我侬的场景。
一边是美人玉臂拦腰,缱绻温柔乡;
一边是严肃冷峻的大臣,乏味政事无穷无尽。
任谁,不会生出几分“春宵苦短”的埋怨与可惜呢?
因着《长恨歌》太过有名,“春宵”这个词,也便随之带上了一层暧昧缱绻的色彩。
比如李商隐《为有》诗: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讲的便是妻子埋怨丈夫,天不亮就早早上朝,留自己一人孤零零守在闺房。
所以呀,不得不说,苏大学士着实冤枉。
虽说他平素,也的确写过不少艳词。
但这首《春宵》,却是正儿八经的纯洁清新。
由此可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任何一首诗歌,都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作品一旦生成,解读的权利便给到了每一位读者。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种《春宵》。
并无对错之分。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