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多元医学的理论探讨 之七——哲人思路和匠人思路废医论者对中医的否定,重要论据就是“结构决定功能”,这是他们的杀手锏,也是他们的道德高地。他们认为,衡量医学的方准则只有一个,即要通过结构(即物质)定义功能,要理解生理病例功能的物质基础,找到药物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其他可能性。
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他们承认医疗文化可以多元,但不是中西医的分野,只能是西医内部的分野,因为科学的真理只能有一个。他们质问说:一种医学,它对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生理等全然靠想象推测而得出,它会是可靠的吗?基本理论不可靠,以其为根本依据进行的临床“辨证”会可靠吗?再以“辨证”为名进行的“施治”会有效吗?
他们说,现代科技能看到原子都看不到什么经脉,中医还坚信不移相信什么药走什么经,这种医学就是伪科学,盲目崇古的愚昧让中医变成庸医。还有观点认为“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既然中医脏象学说没有建立在解剖学之上,没法正确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因而不能治病,是伪科学。
我们就要问一句,如何证明“结构决定功能”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以前人们是把它当作真理膜拜,现在我们就要质问一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搞清楚石头和手术刀的结构,它的功能就几乎已经确定,搞懂分子和细胞,就能确定其在生命体系中的功能了吗?我们能真正搞懂生命体的结构吗,无论分子的,还是细胞的,还是组织和器官的,想必没人敢肯定吧,当下的科技水平下,有谁搞懂了多少结构呢。
人们认为,某种功能是基于某种结构,这结论并不稳妥,因为体内联系非常复杂,诸元保持全方位的关联,很遥远的地方的某种结构可能参与实现此功能,我们并无能力来加以辨别。
与其说结构决定功能,不如说功能决定结构。结构是生存的需要,只有生存下来的生命才显露出相应的结构,让科学的人们能够观察。
执着于结构,会遭遇各种不可理解的噪音。很多生命分子都能搞懂,但疾病为何突然爆发,基因代码如何变异形成癌细胞,癌细胞如何逃逸,人们不得而知;药物更是生动的例子,它的结构和如何作用于靶点都能搞清楚,但毒副作用频出,病人最终结局各异。
坚持结构决定功能,是把无比复杂的生命体和简单的事物相提并论,要把生命科学降维到化学和物理学,进而降维到逻辑学和数学,不顾一切地要满足科学性。这是以我为中心,放弃和世界的契合;这是静态思维,否认或放弃世界的生成性;这是实验室思路,总想控制事情,让它容易研究;这是早期科学的典型特征。
主要原因是,西药的危险性要求必须如此这般地展开,中药相对平缓,安全性相对经过验证,就不一定需要搞懂结构。所以标准是西医立足自身制定的,并非医学的普适性标准。
结构是实现功能的手段,生命体内的一切存在,都为了生命能更好生存,这个过程产生了疾病,需要医学救治。即是说,问题是生命产生的,现在它被潜移默化地变成“何等结构异常导致疾病”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思维下,研究范式就发生转移,让科学变得狭隘。
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出发,就能到能定义世界的那个所谓“拉普拉斯妖”,掌握了某一刻的所有原子,世界的发展就确定了,这已经被证明是幻想;也能到基因决定人类的所谓中心法则,这也被认为是浅薄的。现在西医发展了表观遗传学,形成了庞大的学科。这还是改进版的结构决定功能,远远不够,脱不开结构的束缚,很多生命的真相就无法获得。
追求结构的科学遭遇了杂乱的身体物质变化,无论基因突变,还是翻译过程遇到的各种混乱,还是细胞内部频繁发生的异常事件,于是深感困惑。不追求结构的科学就没有这类麻烦,各种结构都是生命在物质层面的投影,无论这个投影多么混乱,它总之是有道理的,否则生命无法存在,掌握相关规律,就可以保持健康、治疗疾病。
所以医学不需要非得搞懂结构,搞懂生命就行。应用得当,还可能表现更多优势。
物质决定功能之类的观点,从哲学上看是对的,这就给了人们勇气,对此加以坚定不移的坚持。但要明白,这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不能拿今后定义当下,需要多元医学共存,以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