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越南主席胡志明逝世,周总理前去吊唁却被拦在门外,为何?

岁月静好安然样 2024-12-11 18:19:21

1969年越南主席胡志明逝世,周总理前去吊唁却被拦在门外,为何?

世人皆知周恩来总理是何等讲究礼数的人,无论对方贵贱,他总是以最大的诚意相待。然而在1969年那个秋天,这位以外交智慧著称的总理,却在越南河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堪。

当时的情景令人震惊:中国的总理,站在河内的大使馆里,竟然不被允许去见胡志明主席的遗体!要知道,胡志明和周总理可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在抗法战争时期,两人还并肩作战过呢!

更让人不解的是,就在胡志明去世前几个月,周总理还特意为他送去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可是大费周章才准备好的。可如今,这位老朋友刚刚离世,他的追悼会现场却对中国总理关起了大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何一向与中国交好的越南,会对周总理如此冷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中越两国的特殊情谊

说起中越两国的情谊,还得从195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说起。

那一年的1月,胡志明主席来到了中国。在北京西郊机场,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当胡志明主席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周总理立即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这位越南领袖的手。

"欢迎胡主席!"周总理的话音刚落,胡志明却直接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不已。

要说这份情谊,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的。早在1920年代,胡志明就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在广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还和周总理有过多次接触。

1950年中越建交后,中国立即向越南伸出了援助之手。那时候的越南,正在和法国殖民者打得火热。中国不仅派出了军事顾问团,还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

在这些援助中,周总理亲自过问的事情可不少。有一次,越南方面急需一批炮弹,周总理二话不说,连夜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最后,他下令调动了东北的一个兵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炮弹,然后用最快的速度运往越南。

1954年,关系到越南命运的日内瓦会议召开。在会议上,周总理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他不仅帮助越南争取到了有利条件,还成功说服法国接受和平谈判。

会议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有一天晚上,周总理和胡志明同志一起散步。两人边走边聊,谈到了越南的未来。胡志明说:"总理同志,没有中国的帮助,就没有越南今天的胜利。"周总理听后只是笑笑,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建国后的越南,更是处处都有中国援助的身影。从工厂到学校,从医院到铁路,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走遍了越南的大江南北。

1958年,河内最大的苎麻纺织厂建成。这是中国援建的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开工仪式那天,胡志明特意在讲话中说:"中国同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革命精神。"

就连越南的许多重要干部,都是在中国接受的培训。1956年到1963年间,中国一共为越南培养了超过5000名技术人员。这些人后来成为了越南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胡志明病重时期的周总理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胡志明主席病重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周总理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

1969年5月,越南驻华大使馆发来急电:"胡主席病情严重。"周总理当即拍板:"派最好的医疗队去!"

说起这支医疗队,那可真是中国当时最顶尖的阵容。北京协和医院的老专家们,连夜收拾行装,带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火速奔赴河内。

医疗队刚到河内,就碰上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胡志明主席虽然病重,但还惦记着一件事:"我想吃北京烤鸭。"这句话一出,可让医生们犯了难。

这事很快传到了周总理耳朵里。"老朋友想吃烤鸭,这个愿望一定要帮他实现!"周总理立即找来了外贸部长李强。

要知道,那可是1969年的夏天,河内又湿又热。如何让北京烤鸭穿越千里,完好无损地送到胡志明手中,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周总理和李强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白搪瓷水桶包装,在外层加上防腐剂。不仅如此,连配料、薄饼、小葱都分门别类地包装好。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周总理还特意叮嘱:"一定要选最好的全聚德烤鸭,要新鲜出炉的。"就这样,一个特殊的外交礼物,踏上了从北京到河内的旅程。

当烤鸭送到胡志明床前时,这位老人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据当时在场的医生回忆,胡志明连声说:"这是周同志的心意啊!"

医疗队在河内一待就是三个月。每天,他们都要向北京报告胡志明的病情。周总理每次收到电报,都要仔细研读,有时还会提出具体的治疗建议。

有一次,医疗队发来电报说需要一种特效药,这种药在中国都很难找到。周总理二话不说,立即安排人从各大医院调货。最后在上海一家医院找到了最后一批,第二天一早就空运到了河内。

七月的一天,医疗队报告说胡志明的病情有所好转,能吃一点清淡的食物了。周总理听后,立即让人准备了一些老北京的小点心,又是专机送去。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八月底,胡志明的病情急转直下。医疗队发来的电报越来越频繁,语气也越来越紧张。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越南方面突然提出:"不用这么多中国医生了,我们自己的医生也够用。"这个消息传到北京,让很多人都感到不解。

但周总理却说:"既然越南同志这么说了,那我们就准备撤回一部分医生吧。"就这样,大部分中国医生陆续返回北京,只留下了几位关键专家。

谁也没想到,这一撤,就再也见不到胡志明了。9月2日,噩耗传来,这位越南革命的老前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三、国际局势的暗流涌动

说起1969年的国际形势,那可真是风云诡谲。就在胡志明病重期间,苏联的势力正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越南。

要说这事得从1968年说起。那年春天,苏联派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代表团访问河内。表面上是来谈援助的,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苏联在给越南的新一代领导人示好。

当时在河内,苏联大使馆门前总是车水马龙。那些越南的年轻干部们,一个个穿着笔挺的西装,提着公文包进进出出。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是在莫斯科留过学的。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从苏联回来后,说话的腔调都变了。开会的时候,动不动就说:"苏联同志是这样做的...","按照苏联的经验..."

这些变化,中国驻越南的外交官们看在眼里。他们陆续向北京发回电报,汇报越南内部的新动向。

一位老外交官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就发现,越南部分领导人的办公室里,开始出现列宁的画像,而毛主席的照片却不见了。"

更让人警觉的是,越南的一些重要会议,开始不请中国大使参加了。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苏联大使总是坐在贵宾席上。

1969年初,一件小事更是让人看清了形势。当时中国要给越南运送一批援助物资,按照惯例是走陆路的。可越南方面突然说:"最近铁路检修,请改走海运。"

这哪是什么铁路检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给中国使绊子。因为走海运,不仅费用高,时间还要多花好几倍。

就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军舰倒是大摇大摆地停靠在海防港。一箱箱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南。据说,这些箱子里装的可不只是民用物资。

到了1969年夏天,越南内部的亲苏派已经形成了气候。他们在重要部门安插自己的人,在关键会议上唱对台戏。

有一天,中国大使去拜访越南外交部的一位老朋友。没想到对方支支吾吾地说:"最近工作太忙,可能没时间接待..."。这位大使一看,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真理报》,顿时明白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越南的一些报纸开始转载苏联的文章,而且内容都是在批评中国的。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就这样,一个以前跟中国亲如兄弟的越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竟然变得面目全非。这种变化,不得不说是国际冷战格局下的必然结果。

当苏联的势力日渐壮大,一些越南领导人开始重新盘算自己的政治前途。在他们看来,苏联才是真正的"大树",以后得赶紧去"抱"才行。

四、惊心动魄的吊唁之行

1969年9月2日深夜,胡志明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立即决定:"我要亲自去河内送老朋友最后一程。"

但是,第二天一早就传来了令人意外的消息。越南方面称:"目前还在准备追悼会,建议外国代表团暂缓来访。"这种说法,在外交史上可说是前所未有。

周总理却说:"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去。这是对老朋友最基本的礼节。"说完,他就下令准备专机。

9月4日,当中国代表团的专机降落在河内机场时,迎接的场面十分冷清。往常站得整整齐齐的欢迎队伍不见了,连越南领导人也没有一个出现。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越南方面派来的联络官说:"胡主席遗体还在保养,暂时不能接待外宾。请你们先去大使馆休息。"

在大使馆里,周总理整整等了一天。期间,越南方面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有时说"灵堂还没布置好",有时又说"需要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

第二天早上,越南方面终于松口了:"可以去吊唁了。"但是紧接着又补充说:"时间只有十分钟。"

当周总理到达吊唁现场时,看到的是一队全副武装的警卫。他们神情紧张,手里的枪都是上了膛的。这种阵势,哪里像是在迎接邻国总理,倒像是在防备敌人。

面对这种情况,周总理显示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对越南方面说:"不用这么多礼节。我就是以胡志明同志的老朋友身份来送他最后一程的。"

这句话说得越南方面的人都愣住了。他们原本准备了一大堆繁琐的程序,现在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灵堂前,周总理默默地站了几分钟。按照越南的传统,吊唁时要鞠躬三次。但周总理却坚持按中国礼节,深深地鞠了三个九十度的躬。

临走时,周总理想在吊唁簿上写几句话。可是越南方面的工作人员却说:"对不起,现在不能题字。"这种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让做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寒心。

就在代表团准备离开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快的事。越南方面通知说:"今天晚上的追悼会,只请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参加。"这明显是在区别对待,因为第二天的追悼会,所有国家的代表团都可以参加。

面对这种情况,周总理却表现得很平静。他对随行人员说:"既然人家这么安排,我们就按他们说的办。"当晚的追悼会上,中国代表团默默地站在最后一排,整个过程都没有发言。

五、一个时代的终结

1969年9月6日,当周总理的专机准备返回北京时,河内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仿佛是在为中越关系的转折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飞行员看着窗外电闪雷鸣的天气,建议推迟起飞。但周总理却说:"我们已经答应今天离开,就一定要说到做到。这是对越南同志的承诺。"

起飞后不久,专机就遇到了强烈的气流颠簸。舱内的随行人员一个个脸色发白,有人甚至提议在广西找个机场先降落。可周总理却坐在座位上,一直在翻阅这几天的工作笔记。

当专机飞到中越边境时,暴雨更大了。透过机窗,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到雨点打在机身上的噼啪声。这时候,周总理突然说了一句:"这雨下得真不是时候。"

等专机安全降落在北京后,随行人员才发现,周总理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这次访问的细节。从越南方面的接待安排,到每次会谈的具体内容,再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

第二天早上,周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上,他详细分析了这次访越的经历。与会的外交官们这才明白,为什么总理在河内能够表现得如此镇定。

一位参加会议的老外交官后来回忆说:"那天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总理说,我们要正视中越关系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

果然,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越南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明显。先是减少了与中国的高层往来,接着开始婉拒中国的援助提议,到了年底,甚至传出要请苏联专家来改造中国援建的工厂。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在中国受过训练的越南干部,一个个都不见了踪影。他们要么调到了偏远地区,要么就改行做了别的工作。

1970年春节,中国驻越南大使按照惯例去拜访越南领导人。没想到对方竟然说:"最近工作太忙,恐怕没时间接待了。"这种情况,在建交二十年来还是第一次。

到了1970年的五一节,河内市中心的一些标语也悄然改变。原本"中越友谊万岁"的标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苏友谊万岁"。

就这样,随着胡志明的离去,中越之间二十年的特殊情谊也渐渐淡去。那个曾经亲如兄弟的越南,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开始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到了1970年底,连越南的报纸都很少提到中国了。偶尔提到,也总是一些不咸不淡的内容。那些曾经热情洋溢的报道,那些赞美中越友谊的文章,仿佛都成了历史的尘埃。

2 阅读:837
评论列表
  • 2024-12-12 09:17

    宁吃法国屎,不记中国恩的家伙

  • 2024-12-14 21:00

    越南是十足十滴负恩义滴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