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六大问题无解

董希水 2024-03-03 20:27:04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新年有一部电影《年会不能停》挺火,其中台词很经典。

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关键的问题。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近期网传金融监管部门面向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行和直销银行等发放《关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检查发展主要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指出近期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机构开展现场检查时仍发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部分整改意见。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老生常谈。引用著名自媒体随想随录的观点“发现监管真的是检查用心了,罗列的问题针针见血,不少是多年行业通病。

不知道这个函文是检查了多少个银行后的问题汇总,在这么强监管和市场打磨下,还能被监管发现那么多检查问题,要么是被检查对象太不用心,真不知道为啥去干互联网贷款业务(譬如没有合理的业务规划、规模、授权机制、模型管理等),要么就是理想与实干之间有差距,明知道这就是错,可就是改不了。比如授信方面的要求提升模型有效性,多渠道收集并充分核实客户信息,合理测算客户收入,全面考虑客户各类债务,审慎评估客户真实偿债能力,不得开办有托底授信额度的产品;又比如催收的要求银行机构发现合作机构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该立即终止合作。”

就像电影里说的,当这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总有人要增加摩擦力。作为普通人真的很难不被卷进去。其中作为银行也难免不被卷进去。在这种大环境下,普通银行人感到的那种无助感还是蛮深的。

监管检查都能看到的问题,商业银行自己会不知道?最近和两个省级法人机构的零贷部负责人聊天,他们遇到的困境就是实际情况,一家是始终定位自主经营,除了极少量互联网贷款都是自营,这家的确符合监管要求了吧。但是疫情以来零售贷款规模一直承压,省内国股行不仅不计成本降低零售贷款投放利率,还通过科技提升了业务效率,同时给予基层经营机构足够自主权疯狂蚕食这家银行的贷款规模。正规的路子已经看不到方向了,银行总不见得去放高利贷去追求极致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吧,想暗度陈仓搞搞互联网贷款行里死活不松口。

另外一家省级法人机构遇到的问题更是互联网贷款的现实,之前为了零贷业务规模快速起量,能接的平台都已经接入了。现在的核心问题不是要根据监管要求去约束合作平台,而是宁愿吃罚单也要给与互联网贷款业务头部平台大开方便之门,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平台多给一点资产。罚单可以吃,利率可以让,规模不能降。即使都这样了,互联网贷款规模还是在持续下降。

整个社会新增贷款需求乏力,但是银行机构要生存,银行员工要被考核,这才是根本核心。所以我说这次金融监管总局通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六大问题是无解的。

环顾四周,一片白雾茫茫,既看不到前路,也看不到退路。

通报六大问题 针针见血

一,在经营管控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不健全,有的银行没有按照监管要求明确董事会和高管层对互联网贷款的管理职责,也没有业务规划;二是业务结构不合理,有的银行主要是合作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而经营类业务占比太低。三是业务规划不科学。有的银行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审慎合理的互联网贷款业务规模目标。四是内控建设不完善。有的银行未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开办新业务或提供新产品。五是风控执行不到位。有的银行未制定互联网贷款业务风控标准,有的虽有指标但未认真执行。

二,在自主经营方面。有的银行没有自主制定合同;有的银行将贷款模型部署在合作机构,没有自主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等标准;有的银行没有自主掌握信息数据;有的银行没有自主发起放款、本息收回等资金指令。另外,有的银行没有自主管理品牌宣传。

三,在授信管理方面。授信对象不合规,资金监控不完善,授信规则不健全,存在线下展业不审慎等问题。

四,在风控模型管理方面。没有规范建立管控建构;未充分考虑客户其他债务;未审慎支持授信决策;另外,有的银行存在先放贷、再获取客户影像资料的情况。

五,对于合作机构管理不严格。有的银行主要依靠助贷机构推荐担保公司,未对担保能力进行实质审查。

六,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有的银行未向借款人披露实际年利率;存在强制阅读贷款合同环节时间过短或默认勾选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情况。有的机构未审慎管理催收,外包机构采取不正当手段催收。

监管七大要求 字字空泛

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健全治理架构,稳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授信管理,注重抓好风险源头管控;强化模型管理,不断改进风控技术水平;坚持自主经营,持续防范合作机构风险;落实普惠要求,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做到举一反三,扎实推动自查整改工作。

从我的文章段落可以看出,现实最详实,问题很具体,要求最空泛。

最后还是用电影台词结尾

不明白的事,能说不明白,就不说明白。

情况具体是怎么样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

3 阅读:656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