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书画珍品之夜拍卖鉴赏(三)

杞棠鉴藏 2024-12-05 10:56:40

齐白石  秋叶工虫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33×50 cm. 52 3/8×19 5/8 in. 约6.0平尺

题 识 寄萍堂上老人八十七岁老目所写,虽写意,未敢妄为。寄萍堂乃白石之堂名也。 钤 印 白石、牵牛不饮洗耳水、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出 版 1.《朵云集珍》,第189-19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 2.《怀瑾握瑜—白石精品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5年版。 根据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记载,齐白石前后来过广州四次,都发生在对齐白石艺术创作发生重要影响的“五出五归”过程中。这段经历,他本人在自传中说:“这是我生平最可纪念的事,老来回想,也还很有余味。” 1906年,齐白石第三次出游途中,在桂林接到家中父亲来信,要他赶去广东追寻从军的四弟和长子,因此他取道梧州,到了广州,这是他第一次赴粤;齐白石的第二次赴粤,严格来说并不是到广州,而是到了肇庆,此次赴粤发生在第一次来广州的隔年,由于他当时与郭葆生订约第二年仍去钦州教郭夫人画画,因而过了年,齐白石便动身前往钦州(清亦属广东),随后又跟随郭葆生前往肇庆、高要;1908年,齐白石接到在广东提学使衙门任事的罗醒吾的邀请,于当年二月前往广州,并在广州住下,以卖画刻印为生,这是他第三次赴粤;1909年,齐白石再次来到广州,并在广州过了年,随后在正月至钦州,一直到过了夏天才带着四弟和长子经广州前往香港这是齐白石第四次赴粤。 齐白石与粤地的四次缘分,成为他艺术生涯中“行万里路”的重要足迹,对其绘画及诗文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就是在粤地,白石老人得见北方难寻的植物——贝叶,深喜其形,遂将其图记于纸上,并与他极擅长的工虫组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其一时纸贵的“贝叶工虫”题材。 此件《秋叶草虫》画在白石八十七岁,写一树秋枝红叶依垂,秋蝉落枝梢,秋虫落枝下。枝上秋蝉、枝下蚱蜢皆以极工之笔写成,千笔万笔,工而不板,活灵毕现,跃然纸上。胡佩衡曾感佩白石老人的工笔草虫:“纤毫毕现,细里有写。有筋有骨,有皮有肉,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功夫是画不到的。”白石老人于此作中自言“寄萍堂上老人八十七岁老目所写,虽写意,未敢妄为”,虽近鲐背,而仍能作此工细之作,令人由衷钦佩。

齐白石  红叶梦还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101×50 cm. 39 3/4×19 5/8 in. 约4.5平尺

题 识 水浅白沙高(白沙洲名水浅洲,更见高),曲径霜寒杀草蒿。颠倒半山,红树叶萧萧,又是秋风作怒号。僧去兔狐骄,寺壁残阳射寂寥。何处西天,回首远遥遥。寺里寒钟谁独敲。梦还岳麓山。调寄南乡子。八十八白石。 钤 印 白石、吾所能者乐事 说 明 本幅为未装裱状态,纸张下方隐见字迹,这是齐白石定制的特殊用纸。齐白石作画用纸非常讲究,多用汪六吉料半纸,且起码存放半年以上。樊樊山为齐白石所定的润例中有:“凡索画者,请用汪六吉纸,陈纸减十之三。”但神奇的是汪六吉的这个水印经过托裱之后即消失不见了,此件未装裱的作品即是珍贵的例证。 齐白石的画自始至终都保持著一份纯朴无华的乡土气息,青少年生长的家乡一草一木令他眷恋怀念,直至晚年。齐白石幼年时生活窘迫,直至三十五岁才远足,走出乡村,至湘潭县城,四十几岁时往来于省城长沙与湘潭之间。青年时结识的同乡诗友黎荪薇从外省归来,在长沙岳麓山下修建听叶庵,邀齐白石往长沙。在长沙,他与师友悠游于岳麓山间,饮酒赏花、吟诗作画,人生好不快意! 彼时他在画坛初出茅庐,成为了当地名手,家庭的经济压力得以缓解;同时他又受到晚清文坛名士王湘绮的青睐,并招至门下研习诗文,一时春风得意!如果不是连年的战乱和匪患,也许齐白石会闲居里中,与友人纵情山水,颐养天年,也就不会有“衰年变法”和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宗师了! 岳麓山间,最脍炙人口的胜景是漫山红遍的霜林,此景也最宜吟诗入画。齐白石曾为友人绘《麓山图》,“如花枫叶小亭闲,夜醉长沙咫尺间。作客不辞卑湿地,他乡要算好湖山”。他有一方印,印文是“麓山红叶相思”,他画了一辈子枫叶,红色的枫叶牵着齐白石的乡情,与他一生相伴。 此幅《红叶梦还》写红叶鸣蝉,蜻蜓飞于红叶间。白石老人画红叶先以朱砂、赭石、藤黄相配大写,笔墨凝练,将水墨功夫发挥到了极致,再趁半干之时以深色勾勒叶脉。每片都形状不一,赋色也各不相同,或深或浅,片片精到。后以清水笔蘸浓墨勾勒枫树枝干穿插其间,墨色自然渗化,拙朴老辣,洋洋洒洒,不带半点停顿,一气呵成。全图布局疏密得当,笔墨于粗粝中愈见精微之处,足见取景、构思之妙,画面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气勃勃之感。借景抒情,通过红枫表现秋天的成熟之美,给人以无尽遐想。

吴昌硕 致石友花卉卷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1844~1927

形式手卷 设色纸本

尺寸29 × 433 cm. 29×433 cm. 11 3/8×170 1/2 in. 约11.3平尺

创作年代丙午(1906年)作

题 识 (一)晓镜娇,烟鬓湿,小楼听雨眠迟,待到上林春信,一花先发高枝。让老写意,以简笔胜人,不可学也。 (二)勾法仿孟皋而仍似范湖。 (三)亦让翁法,虚处未能及也,愧愧。 (四)居士何处坐,断老和尚舌。所持青莲花,莫问双荷叶。荼老谓予画用雪个法,问石友法家然不。 (五)妃子笑一种,偶然写之,粤人以为大非真相。 (六)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酧以玉瓶桑落酒。使伯年任君见此,必大笑约酷似公寿。 (七)大子石榴出梅谿山中,曾与木瓜同见赏于东坡也。 (八)略似范湖设色,然己重滞也。 (九)紫云几簇饱秋腴,称得骊龙颔下珠。谁把破袈裟比并,个中风味胜醍醐。 (十)金凤尝称好女,娇姿楚楚如仙。颜色并宜秋夏,美人独立阶前。利叔句录之。 (十一)道人铁脚仙,浩歌衣百结。我欲从之游,共嚼梅花雪。 (十二)石友先生书来属写长卷,予以作字之法潦草为之,若以画理求之,恐无一笔是处。奉方家教我。丙午闰月,吴俊卿。 钤 印 俊卿大利、缶、安吉吴俊昌石、龙、苦铁欢喜、终日弄石、吴中、一月安东令、俊、苦铁近况、昌硕、仓石 鉴藏印鸣坚白斋、守山阁、金山钱氏守山阁珍藏金石书画之印记、越国裔孙、钱瑗之印、虞山沈石友藏、钝嗣若怀赓藏、王光祚印 签 条沈石友(1858-1917)题:缶庐设色折枝花长卷。戊申(1908年)元宵灯下,石友署。 钤印:沈大 后 纸钱景蘧题:钝刀凿印汉碑字,秃笔作画石鼓文。世间毁誉各参半,此老装聋都不闻。庚午六月,景蘧。 钤印:景蘧先生、守山阁 上 款“石友先生”即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江苏常熟人,因嗜石砚,遂别署“石友”。沈氏擅诗,与吴昌硕订交于(1882)年,极许其学识,他刊行之《鸣坚白斋诗存》即请昌硕撰序。缶老日后画名大盛,求者众,题诗未及,间有求沈氏代笔,《缶庐集》中有诗句指涉此事,交契之深,可见一斑,故屡写书画贻赠。 出 版 《中国书画名品编目 虚谷•任伯年•吴昌硕三家书画选萃》,第60-61页,大冢巧艺社(日本),2010年版。 上 款“石友先生”即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江苏常熟人,因嗜石砚,遂别署“石友”。沈氏擅诗,与吴昌硕订交于(1882)年,极许其学识,他刊行之《鸣坚白斋诗存》即请昌硕撰序。缶老日后画名大盛,求者众,题诗未及,间有求沈氏代笔,《缶庐集》中有诗句指涉此事,交契之深,可见一斑,故屡写书画贻赠。 缶翁早年以篆刻书法名世,中年后学画,给近代大写意花卉开创了一个崭新局面,同时也把文人画对笔墨的追求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吴昌硕凭借着数十年的篆籀隶真功夫,将其意趣融入绘画,或徐疾提按,或抑扬顿挫,依据水墨生发,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无不显示一代巨匠在书与画之间的笔墨妙境。应“石友先生书来嘱写长卷”通篇以篆楷笔法入画,写杏花、白牡丹、枇杷、青莲、荔枝、菊花、石榴、葡萄、凤仙、墨梅等十种折枝花卉,设色为主,水墨居辅,老枝交错,互为呼应,槎枒多姿、气势如虹。 题跋中多配诗咏物为之,可谓是与沈石友以艺文相探讨的用心之作。卷中时有提及前人,皆是他追随、潜心研究的对象。吴熙载(让老、让翁)清代篆刻书法名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张镠(孟皋)这位清代道光时期的画家,吴昌硕对其推崇有加,认为花鸟画“拟陈白阳笔意,用南田翁设色为之”,常以他为师学的榜样。周闲(范湖),晚清著名词人、篆刻家、海上画派名家。八大山人(雪个),明末清初人,中国画一代宗师。任颐(伯年)在花鸟创作中挥写率意而自由,在人物画方面更富于创新精神,以骄人的成就突出于当时画坛。是缶翁师法古人从诸家汲取的养分。“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曾题画表明自己的心迹,也是对缶翁红花墨叶一路的高度评价。

吴昌硕 梅石图卷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1844~1927

形式手卷 水墨纸本

尺寸34×463 cm. 13 3/8×182 1/4 in. 约14.2平尺

创作年代甲辰(1904年)作

题 识 老梅夭矫化作龙,怪石槎枒鞭断松。青藤老人画不出,破笔留我开鸿蒙。老鹤一声醒僵卧,追蹑不及逋仙踪。拼取墨汁尽一斗,兴发胜饮珍珠红。濡毫作石石点首,倚石写花花翻空。山妻在旁忽赞叹,墨气脱手推碑同。蝌蚪老菭隶枝干,能识者谁斯与。不然谁肯收拾去,寓庐偪仄悬无从。香温茶熟坐自赏,心神默与造化通。霜风搴帷月弄晓,生气拂拂平林东。符生老兄以裱成素卷属画,并录旧作就正。甲辰始秋于役沪上,吴俊卿记。 钤 印 俊卿之印、仓硕 上 款 “符生老兄”即汪煦,字符生,江苏无锡人。官浙江知州,以某案获谴,寓沪上。汪煦乃归安杨岘壻,工诗词,书法亦奇兀,尽得迟鸿轩衣钵,曾受岳丈嘱,代其刊刻诗文各一卷。缶翁与杨煦莫逆,相较频密,煦至黄岩赴任时,缶翁午夜不能寐,思友甚重。 出 版 《中国文物世界》,第二十六期,第42页,艺术推广中心(台北),1987年11月号。 上 款 “符生老兄”即汪煦,字符生,江苏无锡人。官浙江知州,以某案获谴,寓沪上。汪煦乃归安杨岘壻,工诗词,书法亦奇兀,尽得迟鸿轩衣钵,曾受岳丈嘱,代其刊刻诗文各一卷。缶翁与杨煦莫逆,相较频密,煦至黄岩赴任时,缶翁午夜不能寐,思友甚重。 来 源 中国嘉德2004秋季拍卖会,第1474号拍品。 老梅夭矫化作龙 吴昌硕一生与梅花相伴,每当梅花盛开时,他都要到苏州邓尉、杭州孤山、塘栖超山等地赏梅。他尤爱超山梅林,称为“香雪海”。更钟爱古茂的梅花,因其更耐风霜,苍劲而有金石力。超山报慈寺旁,有一株宋梅,虬枝古干,满身鳞甲,中心早已枯空,分开一枝,横卧在侧,用石支撑,如半月形,枝头仍然年年开花。更奇的是,一般梅花多为五瓣,此树却是六瓣名种。这株老梅甚得吴昌硕的喜爱,当听到好友周梦坡决定捐资建一座“宋梅亭”后,他格外高兴,当即作《宋梅图》并撰联,至亭落成,《宋梅图》被勒石立于亭边。吴昌硕于1927年故去后迁于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宋梅亭畔。有沈淇泉撰联: 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 曾经有一名江西访客与吴昌硕谈古梅,言及家乡大庾岭上有一株植于五代齐梁时老梅,树身长满绿苔,姿态如苍龙,横卧于岩壑峭壁间。天寒花开,满树怒绽,香飘数里。惜而在几十年前的一个雨夜,此古梅遭雷火击焚枯。只有山上老道方能指点此株古梅的原生岩壁并叙述当年老梅的姿态。吴昌硕为之灵感喷发,遂即濡毫泼墨,夫人施氏一旁惊叹,夫君画梅十年,从无此神来之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