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后浪,一个比一个更浪

今西安 2020-07-17 17:47:47

文 | 陈海洋

2020年的教育界大新闻频出,近期炒得沸沸扬扬的各路“高考冒名顶替事件”在热搜榜上的排名还没降下去,又爆出来一个“小学生研究基因突变获科技奖”的大瓜。报道显示:“陈灵石研究的《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项目,获得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而这位陈灵石,仅仅是云南昆明盘龙小学的一个六年级学生,其最高学历为小学。

紧跟着又横空出世杀出来一个号称每天写作“2000首诗”的岑怡诺。不同的是前者的父亲已经出来道歉,而后者的父亲还在为自己的女儿自豪。

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推出青年演讲视频《后浪》,迅速在网络上刷屏。只是我们并没有想到,现实中的“后浪”竟然只有更加猛烈。

1

仔细盘点一下陈灵石的这个“研究课题”,你会发现到处都弥漫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息。

说它魔幻,是因为陈灵石对于“基因”这一题目从零基础到入门再到精通,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他的论文全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技能与机制研究》,这个题目即使放在生物专业领域中也是极其朋克的。涉足基因敲除领域的,都是搞生物的硕士、博士,并且还需要一位(多数时候可能还不止一位)业内排的上档次的大咖领军。也就是说,这位小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生物专业硕博学位的水平。

从陈灵石同学的研究日志显示:他在2018年1月9日的时候,还压根不知道基因为何物。在请教了老师、上网搜索之后,才大概了解了基因的轮廓。

1月13日,他就掌握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并已经能自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当年10月份之前,已经开始直接手撕DNA了。到他2019年获奖,从一个完全零基础,甚至连基因都不知道是什么的门外汉,到能熟练地操作各种高大上的仪器,制作逼格满点的研究报告,总耗时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这就有点太神奇了。果然是读博士只是图个乐,真正要搞学术研究还得看小学生。

随后,吃瓜群众以陈灵石为圆心,以他的家庭关系为半径掘地三尺,结果是惊喜连连、收获颇丰,发现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宝藏男孩”。

陈同学应该还算比较老实的,他在自己的研究报告里明确提到了自己是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

好事之徒很快就发现:这两位老师正是陈灵石的父母。两人均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博士,并且他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肿瘤信号转导,与陈同学的“成果”高度重合。

接下来的情况,就不是如“天才少年闪亮登场”这么激动人心了。

大量调查表明:陈灵石确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而研究所方面也表示“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很明显,剧本跑偏了。不是《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主旋律喜剧,而是《我的研究员父亲母亲》这样的滑稽闹剧。

陈同学的研究员父母,把自己的科研资源分摊给了儿子,试图把儿子推到一个同龄人难于企及的高度,从而在日后的升学、就业上,可以保证让自家孩子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在起跑线上。于是,本该是拼学术的科研圈,也散发出了“拼爹”的腐臭气味。

出发点未必不是好的,但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陈同学的父母用力过猛,没能把自家孩子包装成“千年难遇的神童”,反而把他捏成了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在阳光下绚烂夺目,但稍遇外力,便应声而破。

2

无独有偶,陈灵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鸿沟做出远超自己年龄与阅历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一份闪瞎狗眼的个人介绍开始在各大网站疯传。

此“简历”一经曝光,网上瞬间炸锅。大众纷纷对其合理性表示一脸懵逼。对于来自外界的质疑,岑怡诺的父亲坚称“相关宣传并无夸大成分,女儿的写作能力都是真实的”。

凡事就怕认真,既然“并无夸大”,我们就来仔细算算一个正常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么多操作。

这里我们不去管她这创始人那创始人的高帽子;不管她这冠军那亚军的奖项;也不追究“一天写300首词牌”这种毫无文学常识的文案是谁胡说加乱编的。我们就讨论她一天之内的文字工作量:

“300首词牌”,就权当她写的就是单纯意义上的词牌好了,大部分词牌都是3个字的,这300个词牌下来就是900个字;

“15000字小说”,这个也简单粗暴,就是15000个字;

“2000首诗”,高潮来了,要知道《全唐诗》收录诗的总数量不过4.89万首,而岑同学一天就能写2000首,照这个效率,只需要一个月时间,她就将轻松超越唐、五代时期300多年总计2200多位诗人的总创作量。

假定她写的都是字数最少的五言绝句,一共20个字,再算上题目,就按一首24个字来算,那么2000首诗就足足有48000个字。加上上面的词牌和小说,她一天下来能写63900个字。手写字的极限速度基本上是1.5秒一个字,这样她一天光写字就要耗去95850秒的时间。

而我们都知道,一天只有86400秒。

如果真如岑同学父亲言之凿凿的女儿的简历没掺水,那就说明这位岑同学是一位奇人,拥有突破时间限制把两天压缩成一天用的超人本领以及可以不休不眠不吃不喝全天候不间断工作的超强体魄,这等人才建议立即送中科院研究。

3

无论是陈灵石作出超出小学生能力范围的科研成果,还是岑怡诺超乎常人的文学创作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这个社会对“神童”“天才”的某种畸形的追求。这并非个例,就以青创赛而论,历届获奖名单中,不乏各种让人“不明觉厉”的课题项目。例如,武汉有两名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拿下了小学组的三等奖。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而两名参赛学生比陈灵石更“神”,一个五年级,另一个更是才三年级。

让人眼花缭乱的青创赛小学组一等奖名单

家长期望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动用自己手头的资源助推孩子登上高速电梯,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多数家长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完全忽视了自家孩子本身的能力,只是一味地揠苗助长。由于恨铁不成钢而拼命地加上一把又一把火,固然有可能炼出优质钢材,但多数情况下,都因为没能掌握好火候而把好铁炼成了废渣。

真正的“神童”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面前刚好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曹原,1996年生于四川成都,还在上小学时就显露出超群的智商,往往是老师刚写完题目,他就能迅速报出答案。11岁考上以“超常教育”著称的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屡屡提出老师都回答不出的问题。不久就“惊动”了校长,直接送他进入少年班。一个月读完初一、三个月读完初二,不到半年读完初三。13岁上高中,14岁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在这个英才云集之地,他仍然是翘楚。2014年获得中科大最高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不久即被推荐前往美国麻省理工深造。

曹原

2018年5月,象征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的《自然》连续刊发了两篇曹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同年年底,曹原获评“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且排名榜首。2020年5月,他再度“背靠背”在《自然》杂志连发两篇文章。

此时的曹原,已经取得博士学位,成为真正意义上“让全球科学界沸腾的中国天才”。

曹原的成就当然也离不开来自家人的教导。但曹原的父母从未刻意引导过曹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也没有动用自己的资源、人脉为曹原谋取特权或吹捧张扬。他们只是对孩子的兴趣给予了最起码的鼓励与支持。曹原喜欢搞实验,父亲就给他专门腾了个房间做实验室,给他买仪器试剂。至于做什么、怎么做,都完全是曹原自己的事。

对比一下,陈同学、岑同学这种近乎玄幻小说一般的虚假宣传。其本质不过就是投机取巧而已。

4

陈灵石和岑怡诺的巨大泡沫,实质上打了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的脸。揠苗助长的案例频发,最根本的原因是广大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抢占“人生制高点”。于是上至各种大赛,下至学校、班级活动,到处都是各路家长“前赴后继”“身先士卒”的身影。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家长越俎代庖、弄虚作假,以此鸣高、逞能,明显就成了歪风。这样做或许短期内能够帮孩子获得成绩、满足感乃至虚荣心。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中小学生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需要引导树立正确三观的阶段,家长反客为主,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对走后门、抄近道习以为常。遇事不会自我奋斗,而是先想到找他人代劳。这样的孩子,最终真正走入社会时,才会体验到来自社会的毒打是如此残酷而真实。

我们需要天才,但不需要弄虚作假强行造出来的“天才”。人为以不正当手段包装出的“天才”,短时间内有可能得到高于常人的名望和地位,但自身没有过硬的功底匹配,德不配位,泯然众人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家长来说,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5

近日,陈灵石获得的青创赛三等奖奖项已被正式通报撤销。其父亲也写了公开信道歉,承认其“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并称孩子已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恳求大家给予宽容与谅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科研有兴趣绝对是好事,让他们适当参与其中也无伤大雅。但也不应忘记,科研是一个严肃的领域,容不得半点虚假。一旦把“科研”当成个人简历上的金字招牌、进入好学校、好单位的敲门砖,那么这种变了味的“简历”势必会给社会带来各种不和谐的杂音。

真相水落石出后,我们期待着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科研环境。也期待众多“后浪”能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国家栋梁。

2 阅读:452
评论列表
  • 2020-07-18 11:54

    作为一个不那么正经且一直鸽的作家,15000字的小说是什么概念?正常写作的(不卡文)速度一般在2000字/小时。15000字,写七半小时。然而,写小说不卡文,怎么可能?如果是写传统文学小说,一天能写800-2000字,就要偷笑了。还不算删改的。

  • 2020-07-20 17:07

    小编是还没有看到“裸跑弟”的简历吧~~

  • 2020-07-18 10:28

    先疯狂,再灭亡。揠苗助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