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了大三甲,回不去小县城,985医学毕业生“被出局”!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2-21 05:23:36

考上复旦大学医学院,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可对上海本地的王河(化名)来说,却没有预想中的喜悦。

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他,考研二战成绩不佳,正处于等待调剂的焦虑中,甚至开始考虑转行,内心满是迷茫。

在咖啡馆里,他握着未拆封的吸管,无奈地比划着,将临床医学的求学之路,形容成一条既定又漫长的艰辛旅程:本科五年后考研,考研成功后考博,考博结束还要经历“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层层关卡过后,才能真正成为医院里的一名医生。

他感叹道:“这就像一座独木桥,终点就在眼前,可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那头。”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各行业都在不断变革,医生这份职业,却始终被大众视为除考公之外的“铁饭碗”,稳定又体面。但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许多效益一般的医院里,在职医师也想寻求更好的发展,纷纷瞄向大城市的大医院,这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学历内卷和科研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大家都在争抢有限的岗位,学历门槛自然也不断提高,医院的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

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学生刚入学时,老师就会告诉他们,每届200人左右的学生里,最终只有约70人能如愿成为医生。考研和考博,就像这座独木桥上的两道关卡,无情地筛选着每一位前行的医学生。

像王河这样的985院校医学生,起点虽高,却更不愿意“向下兼容”,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去县城当基层医生。他们越优秀,一旦掉队,那种巨大的落差和失落感就越强。在一些985医学生的观念里,如果最后只能去社区卫生院工作,就感觉辜负了学校的培养,自己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被困在学历竞争中的医学生们,早已没了二十一岁时的热血与憧憬。在越来越窄的职业发展道路和受限的选择面前,一部分人选择在独木桥上死磕到底,即便历经无数挣扎,只要能成功“上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而另一部分人在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开始寻找其他出路,出国、转行或者考公,都是他们的选择。如今,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考公务员,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临床本科生走进“考研时代”

王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座独木桥上“失足”。没能获得保研资格的他,在上海的医院求职时四处碰壁,无奈之下,决定报考本校研究生——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

即便毕业于顶尖医学院校,可本科学历在上海,连社区中心的规培机会都很难拿到。在上海,三甲医院只招收顶尖博士,社区中心也只接收硕士,这是医学生们都心知肚明的现状。

当时正值医学生实习期,王河每天在医院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5点,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要学习到深夜。有一次,带教老师临下班前突然要做一台下巴囊肿手术,王河只能留下来打下手,手术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他半夜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又立刻打开台灯复习考研。

王河心里满是无奈,他觉得这种打杂式的实习,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临床经验,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当下考研才是重中之重,他宁愿用这些时间多做几套题,多看几页书。

然而,考研的形势愈发严峻,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并未因外界因素而降低,反而持续上涨。多年前,河北某医院的年轻医生李新以340多分的成绩,顺利被北京协和医学院专硕录取。如今,分数大幅提高,一位师妹考了370多分,却只是“压线”进入复试。

而王河考研那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分数线达到370多分,还划出了一条高达220分的“单科线”,比以往高出近20分。不出所料,王河考研失败了。

但他没有放弃,当即决定“二战”。作为上海人,他觉得自己没有退路,想着反正做医生的周期已经这么长了,再多一年也没什么。为了求稳,这次他调整了目标,报考了另一所985大学的精神科。

可王河的二战之路异常艰难。早些年考研人数刚突破200万,到他考研时,考研人数飙升至457万,增长幅度惊人。过去数年,我国每年考研人数增长都在30万以上。王河考得并不理想,只能寄希望于调剂。

他苦笑着说,要是调剂不上,也许会像他爸一样,转行卖保险。他心里还是有些失落,做医生让他觉得很有安全感,每个阶段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他不想拿着本科文凭,就匆忙进入求职市场,面对未知的挑战。

王河的一些外地同学,有的选择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找个医院规培,结束后直接就业,或者边规培边二战,甚至三战。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留给学生们的机会越来越少,规培的大门也在慢慢关闭。有消息称,部分地区不允许非应届毕业生参加规培。

这意味着,如果边规培边考研,考专硕的机会十分有限。而那些全脱产准备二战考研的学生,将直接无法报考专硕。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年医学生就业率一直都不理想。

卷到底的学历,卷不完的科研

即便考上研究生,医学生的职业道路也绝非坦途。考研之后还有考博这一重要关卡,每到这个节点,都会有一批人从独木桥上“掉落”。年初,上海某顶级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温雅意识到自己今年考不上博了。

回想起去年10月,她一边投论文,一边准备博士申请材料,采取“广撒网”策略,投遍上海、北京、杭州的医学院校,唯独没投本校,因为她打听过,本校大多数博导都倾向于招收自己带的硕士,自己去申请基本没有希望。

真正申请博士时,她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卷”。在博士申请评价体系中,科研能力占比高达60%,包括文章数量、所在分区、影响因子、是否是一作等多个方面。靠着十几篇一区顶刊论文等丰硕科研成果,即将进入国内顶级医院的某985高校博士宋超,成为在独木桥上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她也察觉到近些年医学生科研内卷愈发严重,多年前,有一篇影响因子为十分的论文就能留在上海顶级医院,可现在还得再加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前本科生不需要做科研,跟着学习就行,现在连本科生都得有原创性成果,不然根本进不了顶级单位。

读研三年,温雅只发了一篇论文,这其中有课题组的原因,也有因特殊情况耽误半年实验的因素。毕业时,看着自己唯一的成果,她心里满是难过,毕竟这三年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只得到这点回报。

在得知所有博士申请都落空后,她立刻开始找工作。温雅是幸运的,在学校的帮助下,她最终成功进入上海某三甲医院的检验科。

作为最基层的小医生,她要出门诊、值夜班,下班后还得在晚上七点半准时坐在电脑前,开始“第二份工作”——写标书,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因为她心里还是想读博,想做研究,“相比门诊窗口,我更喜欢实验室”。

她希望能在工作中积累一些成果,过几年继续申请博士。但这个过程同样充满艰辛,作为年轻医生,她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数据,只能靠着硕士期间研究剩下的一点问题去申请项目和经费。

“掉队的人”,另寻他路

与执着考博的温雅不同,上海某顶级医学院在读学硕刘可的脚步慢了下来。看着漫长又艰辛的医学生涯,他感到身心俱疲。他本就不喜欢医学生这种按部就班、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虽然在过去的七年里,他顺着读书的惯性,读完5年本科,又考取了上海顶级医学院的学硕,本想着能顺利读博。

可如今他实在“卷”不动了。

之前他患上了抑郁症,只能休学回家休养,他原本为申博而承担的大课题,进度也被彻底打乱。

刚进医院做科研时,刘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兴奋,做什么都干劲十足。那时,他所在科室的独立研究所刚落成,看着实验室里逐渐摆满各种设备和器械,他心里满是成就感,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他能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和导师一起研究各种疑难杂症,偶尔还能跟同学炫耀自己的经历。留在上海,曾是他休学之前的想法。可现在,刘可累了。

曾经,他觉得毕业不做医生就对不起这八年的努力,可如今,他慢慢发现去企业工作也不错。同时,刘可还发现,受行业波动影响,一些科室病人少,甚至发不出工资。

在时代的变化下,改变人生轨迹的医学生不止刘可一人。这种变化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让许多医学生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

走上其他道路也未尝不可,不卷学历、不卷科研也能被接受。

除了回二线城市“躺平”,越来越多的985医学生把目光投向了考公。

文本来源 @取景框看世界



0 阅读:1089
评论列表
  • 2025-02-21 17:28

    浪费人才为何不能像警察一样定制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