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总会发光,朱元璋因“会忽悠”被逼上梁山(时政记者读明史)

猫智深 2023-09-07 03:44:26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8章,该系列从新闻视角解读《明史》。

前言:

元朝自建国以来,各地叛乱那是虱子多了不怕痒,从来没消停过,连忽必烈两个亲儿子挂帅出征都被活捉了,可大元朝照样越活越坚挺。

可为何这场南方的叛乱却让帝国走向毁灭?

俺给组当时的数据,读者们就可以一目了然:

元朝每年税粮1300多万石(够200多万人吃一年),其中江浙占了40%,河南20%,江西10%,湖广、陕西和东北加起来10%,首都周边10%。剩下10%其他各个省分摊。

经过南宋的开发,江浙早已经富甲天下,成为了朝廷的财政支撑。于是,当南方发生大规模叛乱,元朝就完犊子了。

元朝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

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动荡,朱元璋大概会一辈子当和尚,张士诚会带着几个弟弟贩盐,陈友谅大概会做渔民头子或底层衙役,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此章之后,他们将先后涌现,展现自己团队的智慧和局限性,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一、把国家玩崩之后,权臣们必用这招

1351年,第一批镇压红巾军起义的元朝部队不战而溃,起义迅速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份蔓延。

起义让元朝如此紧张,除了发展迅速外,关键还在于叛乱发生的地点--淮河中游,起义的核心区域在大别山区,进可攻退可守,给了元朝财源地江浙巨大威胁。

朝堂之上乱成了一锅粥,元朝改革的总策划师脱脱成为众矢之的。治黄河是你推动的,印钞票是你主持的,现在南边反了,不怨你怨谁?

脱脱也是心中有苦:隋炀帝当年修大运河用了100多万人,我这里才用了15万人,怎么天下就乱了?印钞票还不是为了满足你们开销,我才不得不印的?但此时他再做任何辩白都是无用,政治新玩家们时刻准备弄死他,再站在他尸体上攫取权力。

起义主要围绕大别山区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脱脱根本不理会朝堂非议,紧紧抓住了军权,尤其是大都的卫戍部队。

这一幕似曾相识?历史其实总在重演。

之后他召集蒙古人在各地的精锐,再次去讨伐红巾军。为了牢牢掌握军权,挂帅的是脱脱的亲弟弟也先帖木儿

之前吃打败元朝军队称是因为红巾军人数太多了,有20万。脱脱为保万无一失,凑了30万人。

红巾军那帮人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这批元军却是世代为兵的军户,祖先是去多瑙河砍过人的。

这波征伐军先攻破了红巾军的重要据点上蔡(驻马店上蔡县),擒杀了将领韩咬儿。之后两军在位于大别山脚下的驻马店市汝南县对峙。

100年前,汝南是金国最后一个都城,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攻破,不知此时蒙古人作何感想。据传,当年有人把城破后宋军欺辱金国皇后的场景画出来,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尝后图》,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搜搜。

但不同于百年前的祖先们,元军主帅也先帖木儿之前不懂军事,他从小进行儒家教育,长成儒雅君子,吟诗作赋好才能。但这个性格性子怎么统领蒙古猛汉打仗?

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他在与红巾军交锋小挫后,竟扎营一个月不动窝,日日求神问卜。也先帖木儿的惶惶不安影响了全军,一个月不动,将士都不知道要干什么。

某夜,元军大营发生炸营。炸营又称之为“营啸”,当兵的大多压力很大,提心吊胆过日子,很有可能某天随着睡梦中某个人的一声惊啸,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士兵,全体陷入癫狂,继而自相残杀。

当军队发生炸营时,将领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弄清情况,约束部下,安抚士兵。但也先帖木儿却骑着马想直接跑路。左右苦苦哀求他留步,他却拿着刀边砍边喊,“难道我的就不是命么?”。大军遂一时崩溃。

营外红巾军的探子都看呆了,急忙顺势掩杀。30万大军,最后只收拢了一万多人。

这30万是元朝的主力,还有几十年积累的刀枪、甲胄、粮草和物资,一朝丧尽。

也先帖木儿逃回北京,在哥哥的安排下平安无事,有其他官员投诉他,结果投诉的人全被脱脱发配到山旮旯。从此没有人再敢谈论兵败之事。

不要怨脱脱打击报复。自古权臣下台,有哪个不被全家死光光的?

之后形式更进一步恶化,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占领了徐州,部队发展到十万多人,掐死了京杭大运河。

二、拉朱元璋入伙是因为他会忽悠

我们的主人公们终于要登场了。在天下大乱的前夕,朱元璋在游历多年后回到皇觉寺。

作为全家死绝了才投入门的底层和尚,朱元璋没有根底,日日只能在庙里打扫卫生、做杂务和服侍老和尚。偶尔遇到村里有白事的时候,也跟老和尚一起出去念念经,至于念得对不对就没人知道了。

虽然无依无靠,但这段日子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平静的时光。他此时并没有什么进取心,如果天下太平下去,朱元璋一生只能是和尚,或者动凡心还俗后当一个和他爹一样的雇农。

1352年,也先帖木儿丧师辱国,30万元朝大军一朝云散,天下皆惊。

这前后,明教教徒郭子兴起兵,攻占凤阳。

郭子兴从他爹那代起就没有正经职业,他爹流窜四方算卦为生,最后娶了豪强家的瞎眼女儿,生下了他。

这种家庭培养下,郭子兴喜欢结交四方豪杰,称霸乡里,很快成为县里数一数二的地主。为了黑白两道通吃,他还加入了明教,谋了个分部负责人的差事。

郭子兴的起兵并不情愿,那年他已经51岁了,古代人平均寿命也就40岁左右,郭子兴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已经可以给自己准备棺材了。就算号称大器晚成的刘邦,起兵时也不过39岁,而且还是因为失职而被迫的。

郭子兴没有刘邦的手腕,更没有刘邦的志向。他有的只是3个拖后腿的儿子。但刘福通的一纸文书传至,如果不起兵,可能第二天就有人去官府告发他这个明教小头目。

不得已之下郭子兴只得起事,当时凤阳早已经被明教渗透的千疮百孔,郭子兴很快占领凤阳城。

这个消息被朱元璋的同村发小汤和得知。汤和年长朱元璋两岁,自小父母双亡,没人管束。在亲戚的帮衬下还过的下去。他日日射箭骑马,顾盼自雄,说好点的叫洒脱,往难听说就是倡乱轻浮。

看到天下大乱,汤和好开心,觉得一身功夫有了用武之地。他找了十几个小兄弟一起投奔了郭子兴,因为自小舞枪弄棒,在一群放下锄头的农民中汤和鹤立鸡群,被提成千户。

汤和不是郭子兴的嫡系,需要提着脑袋顶在前面打硬仗,没点真本事的话很快就成炮灰消耗掉。汤和没读过几天书,更别提管理经验了,看着手底下上百个农民发了愁。

汤和想找个文人帮忙出谋划策,但能考上秀才的人谁会造反?知识分子找不到,汤和想起了老家破庙里的朱元璋,虽然只是和尚,但好歹去过好多地方,还有一张忽悠死人不偿命的嘴,肯定能帮到自己,就托人送给朱元璋一封信。

但这封信可逼死了朱元璋。他收到信后又生气又害怕,“我在庙里好歹日子能混下去,因为口才好,还时不时有人找我算卦。你这种造反的买卖拉我干嘛?!”

结果还真有人准备告发领赏钱,朱元璋害怕了,找同村的周德兴商量(这位日后帮朱元璋平定了广西和福建,因为儿子在朱元璋宫里乱搞害的全家死光光)。

“你是和尚,你问我干吗?你去问菩萨啊!”周说。

朱元璋只得来到菩萨像面前,抽签问跑路行不行。结果抽出来个大凶。

那留在庙里行不行?还是大凶。

朱元璋傻眼了。没办法,只得问问菩萨要不要投奔汤和,结果抽出来个签结果是“无妨”。于是,在菩萨的加持下,朱元璋走上了革元朝命的道路。

这一年,朱元璋才24岁。

三、因为帅,被人推为皇帝

1351年如果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此时的朱元璋不过是个前途生死未卜黯淡无光小角色,明星将会是湖北黄冈人徐寿辉。

徐寿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因为长得帅当上皇帝的。他本来只是走村窜巷卖布贩子,做的是女人的买卖。因为长的帅,他生意还不错,结果被明教五散人彭和尚彭莹玉碰到了。

当时明教有个理论称“明王”将要降人间,彭和尚看看自己周围这帮长得歪瓜裂枣的,说是牛头马面降人间还有人信,怎么也不像“明王”。正好他见到徐寿辉,体貌魁岸,龙眉凤目,像电影里一样一身光芒(众见其身有光)。嗯,就他了,明王降生了。

明教五散人看看周边兄弟,谁也不像明王

1351年,趁着刘福通在大别山北边起事,彭和尚拉着徐大帅哥和自己一帮打铁的、种地的、打鱼的徒弟们在黄冈市蕲春县也闹起来。

蕲春就算到现在都是穷地方,到2020年才退出的国家贫困县,在当时又更多穷人,彭和尚的工作很好开展,穷人们一呼百应。

刘福通那边吸引了元军大部分主力,徐寿辉这边自然就没什么人管,发展迅速,很快打下了武汉、九江、衡阳、黄山、上饶等大片区域,有上百万人加入。

彭和尚带着这帮徒弟在黄冈市浠水县建都(这个县也穷,经过700多年的奋斗,终于在前两年脱贫),国号“天完”,意思是比“天”比“大”多一笔,“完”比“元”多个宝盖头,反正就要压制你大元。也不管这名字吉不吉利,很多人把“天完”理解成“天完、天完,天天要完”......

长得帅的徐寿辉被立为皇帝。这一年,还有渔家子弟陈友谅加入,一身鱼腥味的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天完”迅速打下的范围

大元的天下要完了么?

沧海横流,方显老鳌本色。《元史》称,“忠于许国,有戡乱之才者,脱脱一人而已”。

此时,才可看出脱脱的本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文献: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草木子》叶子奇

《朱元璋传》吴晗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许倬云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元朝是如何崩溃的》上田信

《历史深处的重庆弹子石神秘大佛》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文

《御制皇陵碑》朱元璋

3 阅读:16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