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传统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兴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伴随着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大数据杀熟”现象。
所谓“大数据杀熟”,指的是一些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的消费者实施差异化定价,甚至出现价格歧视的情况,让一些老用户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面临比新用户更高的价格,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和热议。
一、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
近几日一段时间,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报道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案例接连被曝光,让这一现象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就在不久前,一位消费者在携程平台上购买大阪环球影城门票时,发现自己之前查看过的门票价格突然上涨,从1800元直接涨到了2600元,而其他一些新用户却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同样的门票,这让他倍感不公,也怀疑自己是否遭遇了价格歧视。
除了携程之外,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一些知名电商平台上,比如京东、淘宝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发现自己之前查看过的商品价格突然上涨,而其他一些新用户却可以享受到更低的价格,这无疑给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让他们对这些平台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价格歧视背后的算法之谜面对频发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很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都表示非常担忧,他们认为这种价格歧视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应该受到严厉的打击和惩罚。
而要想根治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源头入手,揭开价格歧视背后的算法之谜。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让商家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包括消费习惯、购买力、浏览记录等,从而对不同的消费者实施差异化定价,甚至出现一些不公平的价格歧视行为。
比如,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浏览记录,发现某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非常感兴趣,于是故意提高该商品的价格,让这些消费者在购买时面临更高的价格,而其他一些对该商品没有太大兴趣的消费者,则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同样的商品,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价格歧视行为。

针对频发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经表示将加大对平台企业算法透明度的监管力度,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公开算法规则和定价策略,让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价格,以及价格变化的原因,从而避免被价格歧视所伤害。
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对价格歧视行为进行重罚,以震慑相关企业,让他们意识到价格歧视行为的严重性,从而自觉抵制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消费者维权之路依然艰难尽管监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价格歧视行为的打击力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依然非常艰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5年间,消费保平台共收到1275件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其中在线旅游领域的投诉占比高达49.5%,而在投诉品牌排名中,去哪儿、携程和京东商城分别占据前列。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投诉的解决率非常低,其中携程的投诉解决率仅为38.96%,京东商城的投诉解决率更是低至3.95%,这无疑给消费者的维权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他们对投诉处理结果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和不满。
五、呼吁商家增强自律,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面对频发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单靠监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商家能够自觉抵制价格歧视行为,增强自律意识,真正做到公平定价,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合理的价格体系。

而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购物前可以多多比较不同平台的价格,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以及价格变化的规律,遇到价格歧视行为时,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出现,给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猜想。
我们呼吁商家能够增强自律意识,做到公平定价,监管部门加大对价格歧视行为的打击力度,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购物体验和合理的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