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一次坐上了白宫的办公室椅子,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熟悉的金色发型和社交媒体上的“大嘴言论”,还有他的交易型领导风格。
这种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凡事讲利益,短期内能赚到钱的,咱就干;赚不到钱的?抱歉,谁爱干谁干!
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领导方式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的交易风格说白了就是“不讲感情,只认收益”。他不会被传统外交的复杂仪式感困住,而是像个精明的商人,时刻盘算哪一单能赚最多。
这就让中我们受到了一种“东风快递般”的速度感——政策风向变得飞快,今天刚说合作,明天就可能追加关税。
这种不可预测性,既是特朗普外交的特色,也是他对华政策的核心手段。
举个实际例子,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中对中国的贸易战堪称经典案例。
2018年,他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对中国商品挥起了关税大棒,说要“让美国再次伟大”。
他的逻辑很直接,页很粗暴:中国在对美贸易中占了便宜,我得讨回来。
于是,美国宣布对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而后又追加了2000多亿美元的加税清单。
我们当然不甘示弱,立刻反制,一场“你来我往”的关税战正式打响。
那么这场贸易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短期来看,确实让我们的出口企业感受到了压力。尤其是对美依赖较高的行业,比如电子产品和家具,面临订单减少的困境。但特朗普显然低估了中国的韧性。
有数据显示,尽管关税增加了商品成本,但中国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开拓其他市场,依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而且,我们还加速推进了自己的供应链独立性,把技术自研提上了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特朗普的一顿操作,反而成了推动中国经济自我修复和升级的催化剂。
不过,特朗普这种只看短期收益的方式也对美国自身带来了副作用。
比如,美国农民就直接“中枪”了。
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之一,但关税战爆发后,中国转向巴西等国家采购大豆,美国农民的收入一度大幅下降。
为了安抚“选票库”,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拨出280亿美元农业补贴,这笔钱可是美国纳税人买单的。
这就是特朗普的交易型风格的双刃剑——他可以在某一领域迅速取得“看上去很美”的成果,但忽视了更大的系统性后果。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挣了眼前的钱,却输了未来的朋友。
那么问题来了,特朗普重新上台后,他会怎么对待中国呢?
依然会是一手棍子,一手胡萝卜,靠着短期利益的诱惑和威慑,逼迫中国让步。
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2018年的模样。
经历了贸易战和疫情的双重洗礼,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独立性显著提高,外交上也不再单纯地看美国脸色行事,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多边机制中,比如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
换句话说,中国的选项变多了,而特朗普的“威逼利诱”套路,可能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管用了。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特朗普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017年,特朗普刚上台就宣布退出TPP,理由是这项协定对美国工人“不公平”。
表面上看,他是为了保护美国制造业,但实际上,这一决定让美国失去了在亚太地区经济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而中国则抓住机会,迅速推动RCEP谈判,进一步加强了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
事实证明,特朗普的短期考虑不仅让美国错失了与亚洲盟友深化经济联系的机会,还让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布局更加扎实。
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特朗普的交易风格在短期内可能会制造某种压力,但长远来看,反而有可能让中国在战略上获得更大的空间。
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权力格局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科技实力,还是从国际影响力来看,我们都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拿捏”的对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会因此风平浪静。特朗普的“杰克逊传统”思想让他有着一种扩张主义的本能,他更倾向于通过展示力量来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
这种思路下,他很可能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继续挑衅,用这种方式给中国制造麻烦。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早已不是只会“被动挨打”的角色,军事实力的提升和外交手段的多样化,足以让特朗普的“小算盘”变得更难如愿。
特朗普的重返总统宝座,确实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他的“生意经”可能让我们短期内面临一些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只看眼前利益的做法,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对于我们来说,与其被动应对特朗普的套路,不如继续深化自身的改革开放,加速关键技术的自主化进程,同时通过多边合作扩大国际朋友圈。
毕竟,面对一个善变的特朗普,最好的策略就是:稳住我们自己,任他风吹浪打。
换句话说,特朗普的“不可预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不可破解的难题。
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和韧性,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他那本“生意经”就未必能占到多大的便宜。
相反,我们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