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中的38军、39军这两支部队都是志愿军中的精锐部队,并且都参加了战场上所有重要战役。由于在朝鲜战场作战英勇,38军成为了我军第一支“万岁军”。相比之下,39军虽然没有38军那么有名,但他可是抗美援朝期间唯一一支从入朝作战到结束都保持连胜的部队,所以称为“常胜军”恰到好处。

而作为我军精锐部队的38军为何没能一直保持着连胜,其原因在于当初的情报错误,导致彭总分配给38军的任务失败。而在38军中最严重的事件是一个士兵叛逃到了韩军,并向他们泄露了情报,导致我军损失了6700名战士。这个事件不仅令人好奇,为什么在“万岁军”中会有叛徒出现呢?而这位叛徒为什么选择背叛38军呢?最后,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下场呢?


由于谷中蛟拥有一定的学识,当时学识人才稀缺,部队领导认为他值得留在部队,并安排他继续从事文职工作。文职工作通常是在后方撰写激励文章等日常工作,并不需要前往前线参与战斗。

可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许多人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斗。谷中蛟觉得自己曾在国民党部队服役的经历会影响他的晋升机会,于是决定积极投身志愿军里面,可以得到领导的赞赏,从而更容易晋升。

因此,谷中蛟积极请战,要求被调至志愿军最危险的前线部队。起初,部队领导并不愿意将懂文化的人才派往前线,但谷中蛟的表演技巧出色,再加上国内确实需要将大量兵力派往朝鲜,谷中蛟最终如愿地跟随志愿军第38军来到朝鲜战场,继续从事文职工作,而不需要参与战斗。

谷中蛟自认为非常聪明,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名文职人员不可能参与作战,因此每次有任务时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以获得上级的好感。这让上级一直认为谷中蛟是一个勇于作战的优秀人才,只是因为他是文职人员所以没有让他参与作战过。

1951年,在白马山阵地上,志愿军的42军与南韩军队展开了激战。虽然白马山对我军并无用处但这些阵地都是我军战士奋斗得来的。而42军是我军入朝部队中最早的部队,著名的“黄草岭阻击战”就是42军打的。

在1951年的秋季反攻战结束后,以打硬仗、恶仗著称的38军被调到白马山阵地附近,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对联合国军来说非常重要。失去了白马山阵地,美军将无法利用这片区域的交通网,只能继续撤退到南方的高地上,同时也会目睹志愿军向联合国军更深处渗透和发展。

因此,在1951年的秋季攻势中,联合国军在这块不大的山头上用尽了心思,甚至连飞机和坦克都使用了,最终经历了千难万险从42军手中夺取了白马山阵地的控制权。为了防止志愿军继续夺回阵地,联合国军加强了白马山阵地的布防,上级只能将42军与38军进行换防来争夺这片阵地。

在1952年9月,上级将攻占白马山的任务交给了38军。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38军立即开始组建一支精良的主攻部队,由114师负责。接到命令后,114师立即进行人员选拔。由于这样的立功机会并不常见,许多战士纷纷报名参加,谷中蛟也在其中。

谷中蛟自加入抗美援朝以来,靠着文职人员不需要上战场的身份,经常积极报名参加各项任务,这让谷中蛟在上级眼中十分上进,而上级在多次看到谷中蛟的请战申请后也被他的坚决态度所打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谷中蛟知道消息后十分惊讶,因为他没想到自己竟然通过了,而以前经历过战斗的战士们都觉得参加白马山的主攻部队很可能面临生死考验,更何况他只是一个没有上过前线的教员。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谷中蛟想尽办法都未能逃脱作战的机会,而谷中蛟为了保命决定投靠韩军。在前往白马山的路上,部队派遣谷中蛟探查道路情况的时候,他趁机逃跑到驻扎在白马山阵地的韩军。叛变后,谷中蛟向韩军透露了我军攻打白马山阵地的所有情况,甚至将我军的武器装备都告知了对方。

韩军得知情况后为了更好地打击我们,向美军寻求帮助。美军得知后派遣了大量飞机和坦克来埋伏前来的志愿军。我军得知谷中蛟叛变后打算延迟进攻时间来迷惑韩军,但上级认为这次部队装备了大量坦克和武器,认为是“用牛刀杀鸡”,而且延迟作战也会对我军造成消耗。

无奈之下,白马山战役还是打响了。这场战斗比志愿军想象的更加艰难,在经历了九天九夜的战斗后,双方都投入了不少于3个团的兵力到这个阵地。最终,38军伤亡了6700多名战士,都未能夺回白马山阵地,无奈之下我军只能选择撤退。

在白马山战役结束后,谷中蛟以为自己给韩军立下了大功,还幻想韩军会对他进行嘉奖或者授衔,可现实是韩军也十分厌恶这种背叛国家的,于是将他当作俘虏扣押。在抗美援朝结束后,谷中蛟当作俘虏被交给了台湾当局。

谷中蛟曾经是国民党人,后来投靠我军。在国民党查清事实后,他以叛国罪被关押了几十年。最终,在谷中蛟晚年时被释放出狱,但他已经患上了重病。最终,在台湾的一家小诊所里,他病逝了。

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为了捍卫祖国的和平而奋斗,在这个关键时刻,叛徒的行为更是让人痛心和愤慨。背叛行径不仅对国家和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士兵和家属造成了深重的心理创伤。

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的背叛,更是对同胞的背叛。这种背叛行为是无法被原谅和忘记的,无论他们逃到哪里,他们都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忠诚。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就是时候未到
白马山战役是朝鲜战争进入阵地相持战后的一次战役,交战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大韩民国国军,1952年10月6日到14日发生在朝鲜境内铁原郡西北大约10多公里处的白马山。 朝鲜战争后享有“万岁军”称号的志愿军王牌第38军以114师340团两个营兵力,在10月6日凌晨开始进攻由韩国陆军第九步兵师第30团第二营防守的白马山。 由于志愿军作战计划事先被泄漏,第九师在及时准备与美国空军和炮兵支援下,作了大量炮火和兵力准备,迫使第38军依次投入四个团的兵力,营级攻防战斗逐步升高,最终投入军级规模的战役。 白马山战役历时九个昼夜,第38军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后,反击法军驻守的281.2高地(联合国军称箭头山)失利,反击韩军驻守的394.8高地(联合国军称白马山或391高地)久战不决,最后被迫撤出战斗。
很多人还是走进一个严重的误区:伤亡是伤和亡!是伤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