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新闻女王追问邓小平:76年的事是谁组织的,他如何回答的

婵影舞歌 2025-01-16 11:49:10

1980年,新闻女王追问邓小平:76年的事是谁组织的,他如何回答的

1980年8月的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10点钟刚到,小平同志就在外交人员和翻译的陪同下,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

见小平同志到场,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一位外国女记者从沙发上站起身来,向小平同志伸出了手,小平同志也很快给予了回应,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了欢迎。

双方刚一落座,外国女记者首先开了口。

“小平同志,听说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女记者对小平同志说道。

“我都不记得明天是我的生日,要不是你告诉我,我还真想不起来,多谢你的提醒。”小平同志笑着说道。

女记者看着小平同志和蔼可亲的模样,于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小平同志也都耐心的一一解答,气氛十分的轻松愉悦。

但是这种氛围并没有持续多久,突然,女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一旁的翻译和外交人员脸色一变。

只听女记者问道:“小平同志,我想请问1976年10月的那场政治事件,是谁的主意,是您还是别的人?”

那么,这名外国女记者究竟是谁?她为何要提出这种尖锐的问题?小平同志又是如何回答她的呢?

新闻女王

这位外国女记者就是奥莉娅娜·法拉奇,一位如神话般传奇的人物。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能对奥莉娅娜·法拉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际政坛上,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凡是提到奥莉娅娜·法拉奇的人,无论对她是赞美还是谩骂,都会无一例外的提起她那犀利到咄咄逼人的采访方式和桀骜不驯的独特个性。

奥莉娅娜·法拉奇于1929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的父亲是一名反对独裁统治的革命者,曾因为反对墨索里尼的专制统治而多次被捕入狱,母亲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出生于这种家庭下的法拉奇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勇敢,强硬,敢于冒险的性格。

长大后的法拉奇进入了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但是她却不甘于安静平凡的生活,而是选择了进入危险的战场,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法拉奇频繁出入于越南战场,中东战场和印巴战场上,详实的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出色的文笔和勇敢坚毅的女性形象让她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真正让她闻名于世还是她对各国领导人的采访。

与其他新闻记者的小心谨慎不同,在面对那些赫赫有名,大权在握的国家领导人时,法拉奇不仅没有表现出畏惧与恭敬,反而会用犀利的言辞来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有时甚至有些咄咄逼人,这种直白的采访方式曾让许多政坛领袖和政府高官都尴尬不已,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

1972年,法拉奇对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提出了请求采访的意见,原本法拉奇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因为基辛格一向不喜欢记者的采访,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基辛格十分爽快的同意接受她的采访,这让法拉奇十分的兴奋。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法拉奇如约来到了基辛格的办公室,在简单的寒暄一番过后,法拉奇开始滔滔不绝的向基辛格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基辛格先生,您对越南战争有什么看法?”

“您是否认为越南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您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

法拉奇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朝着基辛格发射而来,基辛格一下子被打的晕头转向,他心里不禁暗暗后悔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原本他只是想借法拉奇的采访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为自己拉选票。

没想到,法拉奇提出的问题都是些十分尖锐,不能正面回答的问题,这让基辛格内心叫苦不迭。

尽管这样,基辛格表面上还是强装镇定,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来维持自己的威严,并十分巧妙的回避着法拉奇提出的问题,好让她知难而退。

但是,法拉奇却并不打算放弃,见在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从基辛格嘴里套不出什么话来,她随即又话锋一转,把话题转移到了基辛格的私人生活上,她向基辛格问道:

“基辛格先生,请问外界关于您的那些传言是不是真的?还有,您认为自己为什么如此讨女孩们的喜欢?”

听到这些问题的基辛格顿时感到十分尴尬,此时,他真的是欲哭无泪,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敏感的问题,但是又不能不回答,于是,他只好东拉一句西扯一句的说着废话,就是不正面回应法拉奇的问题。

但是法拉奇也穷追不舍,她又是一番连珠炮似的提问,一定要问出基辛格的真实想法,这让基辛格更加无言以对,坐卧不安。

就在基辛格快要招架不住,马上就要吐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时,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基辛格听到电话响起,立马抓过话筒,一听才知道,电话是总统尼克松打来的,原来,是总统要召开紧急会议,希望他能尽快赶到会场。

此时的基辛格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去,尽管法拉奇十分的不情愿,但也只能结束了这次采访。

此次采访,基辛格给法拉奇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通过交谈,她认为基辛格是个冷酷且狡猾的人,因此,她后来对基辛格很是厌恶。

而基辛格这边,也认为法拉奇是个刻薄无礼的人,对法拉奇的评价也很低,直到多年之后,基辛格还愤愤不平的说道:

“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我这一生中做的最愚蠢的决定之一”。

由此可见,法拉奇的这次采访也给基辛格留下了多么不好的印象。不过这次不算成功的采访却让法拉奇一炮而红,她被人们称为“新闻女王”,从此闻名于世界。

出名之后的法拉奇从此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政治人物的采访上,之后又陆陆续续的采访了许多国家的政要,这让她在国际政坛上越来越有名。

直到1980年,法拉奇听说了中国政府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重新建立联系,从未到过中国的她便决定前往中国,采访中国的领导人。

有话要说

1980年7月的一天,正在外地休假的小平同志接到了外交部的一个请示电话,打来电话的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

“其琛同志,到底有什么要紧的事情,电话都打到我这里来了。”小平同志很是不解的问道。

“小平同志,外交部这边的确是有一件事情无法定夺,要请示您。”钱其琛看了看手中那份用意大利语写的信。

“有什么事情你就说吧。”小平同志平静的说。

“小平同志,是这样的,有一位意大利的女记者说要来采访您,我们不知道您的意见,是见还是不见。”钱其琛一五一十的说道。

小平同志略微思考了一会儿,就对钱其琛说道:“人家要来采访,不见总是不合适的,还是见见比较好。”

在得到了小平同志的同意后,外交部开始为接待前来中国采访的意大利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作准备,并将采访的时间定到了8月21日。

1980年8月,法拉奇如约来到了中国,当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她感到这个地方与她在报纸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首先,是穿着打扮,她记得自己过去在报纸上看到的中国人不是穿着军装,就是穿着清一色的中山装,可如今她来到北京却发现街上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打扮的很是时髦。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街上的标语比过去在报纸上看到的少了很多,更让他吃惊的是,过去大街小巷都挂着的毛主席的画像,如今都不知去哪了。

法拉奇将这些疑问说给了前来接待她的中国外交人员听,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大致给她介绍了一下中国目前的状况和改革开放政策,法拉奇听的很认真,把这些话连同自己心中的疑问一同记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中。

时间很快来到了8月21日,这天,法拉奇在外交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第118厅,她刚坐下没一会儿,小平同志就进来了,法拉奇主动站起来与小平同志握手.

一番寒暄之后,法拉奇就正式开始了她的采访,只见她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录音机,放到了桌子上,然后拿出了笔记本和钢笔,开始了她的提问。

“小平同志,我刚到北京的时候,看到街上的人都不再穿军装了,而且毛主席的画像也少了很多了,我想请问,你们以后还会保留毛主席的画像吗?会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呢?”

法拉奇还是一如既往的提出问题,言辞尖锐,丝毫不带掩饰。

“不会,我们不仅会保留毛主席的画像,而且还会把毛主席的画像永远的悬挂在天安门上,毛主席是我们中国人民永远的领袖,我们永远不会像苏联那样对待自己已经逝去的领导人。”

小平同志面对法拉奇犀利的提问,直爽的的答道。

“我听说,您曾经好几次被免去了职务,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您的心里没有一点怨恨吗?”法拉奇继续问道。

“不是好几次,具体来说,是三次,我是三起三落。”小平同志伸出三根手指对法拉奇说道。

接着小平同志对法拉奇讲述了他三起三落的经历,最后小平同志说道: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现在应该想的是如何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这样才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信任。”

法拉奇听完小平同志的回答,不禁也为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她又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小平同志都很坦率的为她一一解答。

但是在法拉奇的心里,一直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出口,等到她问完了所有的问题后,她终于忍不住向小平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

只听她问道:“小平同志,您刚才说到了过去的一些事,这让我很好奇,我想知道1976年10月的那场政治事件,是谁的主意,是您吗?还是别的人?请您详细的说一下。”

这一番话让小平同志身后的翻译和外交人员一下子变了脸色,法拉奇突然问出这么敏感的问题,他们还是有些吃惊的。

不过小平同志却是神色如常,稍微思考了一会儿之后,他便准备回答法拉奇的问题,但就在这时,门外的秘书却走进来提醒道:

“小平同志,现在已经12点多,到午饭时间了,还是先吃饭吧,下午您还要开会,可不能饿着肚子去。”

小平同志看了看手表,确实已经12点多了,尽管他还不太饿,但是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工作了一上午,肯定饿了,于是,他只好对法拉奇说道:

“真是不好意思,法拉奇小姐,现在是午饭时间了,再不吃饭,肚子就要‘打鼓’了,这次没谈完的话,下次找个时间接着谈。”

听见小平同志这样说,法拉奇也只好依依不舍的结束了谈话,回到住所后,法拉奇左思右想,始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念念不忘,不禁责怪自己怎么没有早点问出这个问题。

这边法拉奇有问题没有问完,而另一边,小平同志也有话要说。

上午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谈话并没有让小平同志满意,他原本想趁此机会向法拉奇完整的介绍中国现如今的情况,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但是此次谈话却由于时间原因匆匆结束,这让他很不满意。

为此,他决定再抽出一上午的时间与法拉奇进行第二次谈话。

作出回答

1980年的8月23日,法拉奇再次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开始了她的第二次采访。

当听说小平同志要再次接受自己的采访时,这位被誉为“新闻女王”的女记者显得很是兴奋,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一见到小平同志,她就直接问起了上次的那个问题来,而小平同志也很爽快的回答了她。

只听小平同志说道:“1976年10月的那场政治事件,不是我的主意,也不是某一个人的主意。”

听到这个回答,法拉奇皱起了眉头,显然,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她继续追问道:

“不是你,也不是别人,那到底是谁?”

“那件事,是我们党,我们的全体同志共同商议,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不单单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集体智慧的产物,正因这样,我们才能齐心协力的粉碎一场阴谋,将我们的国家从别有用心的人手中拯救出来。”

小平同志对法拉奇解释道。

法拉奇将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原原本本的记录了下来。

在得到了小平同志的回答后,法拉奇十分的满意,继续开始了她的采访。

采访结束后,她对小平同志说道:“这次采访,是我最满意的一次采访,您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

15 阅读:772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