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度边防部队恶意挑衅,悍然越线,对中国边防官兵发起暴力攻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边防官兵予以坚决回击,双方发生激烈肢体冲突。这一冲突,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打破了中印边境长久以来相对平稳的态势,也让两国关系陷入紧张阴霾之中。
边境印军(资料图)
自2020年4月起,印度方面就小动作不断,其边防部队频繁越线,在中国领土上偷偷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5月6日,印军更是不顾中方严正交涉,悍然越线挑衅,引发双方对峙。直至6月15日,印军再次违背共识,越过边境线蓄意滋事,率先发起暴力攻击。面对印军的种种挑衅行为,中国边防部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克制,多次发出警告,希望印军能够停止错误行径,退回边界线内。然而,印军对中方的善意劝告置若罔闻,变本加厉地进行挑衅。
冲突发生后,中国展现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接下来的4年里,始终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外交渠道沟通来解决边境问题。中国边防军在日常巡逻中,面对印军频繁的越界试探,一次次有礼有节地发出警告、实施阻拦,从未主动寻衅滋事。在外交领域,中国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印方阐明立场,苦口婆心地呼吁通过对话、协商来化解分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在这4年里采取了诸多激进策略。在边境地区,印度大规模增兵,修建大量军事设施,妄图以武力威慑中国;在国内,煽动民众情绪,鼓吹“边境胜利论”,推动一系列针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对中国商品设置高额关税壁垒;在国际上,试图拉拢其他国家,企图在外交上孤立中国,甚至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制衡中国。
印军(资料图)
然而,4年过去了,印度不仅没有在这场对峙中占到任何便宜,反而使自身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在经济上,印度对中国商品的抵制,导致其国内许多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消费者也不得不为高价商品买单,印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国际上,印度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等西方国家,只会沦为地缘博弈棋局中的廉价筹码,不仅无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反而可能丧失经济与外交的自主性。
2024年,在中印领导人会晤前夕,印度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宣布两国就边境巡逻问题达成协议。这一协议的达成,意味着双方决定回归之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仅如此,印度还罕见地对中国做出三大郑重承诺:互不攻击,不允许使用己方领土攻击对方,不支持危害中国的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此后数月,中印高层频繁接触对话,印度总理莫迪也公开表态:“中印两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力量,偶尔出现分歧在所难免,而对话沟通恰是建立两国稳定关系的核心密钥。”
印度态度的转变,并非偶然。近年来,印度雄心勃勃推行的“印度制造”战略遭遇重重困境。由于无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与技术,印度制造业在国内GDP中的比重不升反降。尤其是在稀土等关键产业领域,中国掌控着全球供应的关键命脉,一旦实施出口管制,印度相关产业便立刻陷入困境。这让印度深刻意识到,若想持续推进自身工业化进程,就必须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
在贸易方面,印度长期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试图保护本土产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印度本土产业在试图替代中国进口商品时,暴露出供应链短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同时,由于中国商品性价比高,印度消费者对其需求刚性强,即便有进口限制,部分商品仍通过走私等灰色渠道流入印度市场。而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种类与规模相对有限,难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这种贸易现实的困境,让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贸易政策。
贸易出口(资料图)
4年的对峙,让印度终于认清现实,意识到与中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道路。中印两国作为亚洲大国,在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携手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也将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希望在未来,中印两国能够摒弃前嫌,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