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中越战争爆发,昆明军区第一通信总站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参战27天后的一个深夜,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军再次顶着严重的头痛,在电传机前连续工作4个小时......
焦裕禄是我国著名的县委书记,他在河南兰考县工作期间,为群众全心全意地服务,直到因病去世。他留下6个孩子,其中第三女儿焦守军1973年参军,被分配到昆明军区第一通信总站,成为一名年轻的通信兵。
1979年2月17日清晨,昆明军区第一通信总站报房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自卫还击战正式开始,通信保障任务非常艰巨。
作为2营1连的报务员,焦守军明白自己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她抚平军装,走到鸣响的电传机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叮咚、叮咚”,电传机有力的「敲击」声在坑道里回荡。焦守军专注地盯着打印出的电文,飞速地译码、组电、校对,确保每一字每一码都无误后,才用力按下发报键。
她记得父亲曾说过,县委书记要为人民老百姓着想,不能有丝毫懈怠。而如今,打仗的形势那么严峻,她更不能有任何疏忽!
上午10点,值班时间到了一半,焦守军感到有些口渴。她抬起头,看到桌上的水瓶里只剩一点水。焦守军犹豫了一下,还是摇摇头,把注意力转回到工作上。
只要电报传递得快一点,前线指战员的伤亡就能少一点。她告诉自己,忍耐一下口渴,才是对战友负责的做法。
中午时分,新来的电报接连不断。焦守军双手迅速翻飞,眼看电文挤满了整张收报纸,她连忙换上新的空白纸卷,一刻也不敢停下。突然,她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不禁伸手扶住桌子。
“守军,你还好吧?”值班长担心地走过来。
“我没事,只是有些头晕。”焦守军深呼吸几口气,摆摆手说。她记起父亲即使肝癌痛得直不起腰,也要用手杖顶住继续工作的场景,咬紧牙关驱散脑中的晕眩,重新投入发报工作中。
傍晚时分,焦守军已经连续工作了7个小时。她感到肩膀酸痛,肚子也在咕咕叫,但面前的电报仍源源不断地涌来。她扫了眼墙上的时钟,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她决定再坚持一会儿。
这时,值班长急匆匆跑来:“守军,中央军委来了好几份特急电报,要求立即传递到前线!”焦守军连忙坐直身体,将新的电文纸张装上电传机。她提醒自己,这些特急电报关系到前线战局,必须最快速发出!
接下来的时间,焦守军全神贯注,以最快的速度处理着密密麻麻的电文。终于,她发出最后一个字,长舒了一口气,关掉电源,结束了漫长的值班。
3月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我军开始从越南边境撤军。昆明军区第一通信总站的战备状态虽有所放松,但工作仍然繁重。3月13日晚上,焦守军再次值夜班。
“叮咚、叮咚”,电传机稳定的节奏声使焦守军精神高度紧张。突然,一声急促的哔哔声打破了宁静,表示有加急电报传来。焦守军迅速切换到加密频道,注视着飞快打印的电文。
“收报单位,XX前线指挥所?”焦守军敏锐地发现这个收信单位有异样。根据多日来值班的经验,她判断这个单位不对。毕竟大部队已经开始撤军,前线指挥所不该再有这么急促的电报。
焦守军果断向对方发码请求核对。片刻后,对方回复收信单位应为某后方基地指挥所。原来对方在匆忙中误打了收信代码,多亏焦守军细心发现,避免了一次重大的误报事故。
确认电报无误后,焦守军长出一口气,继续专注工作。她庆幸自己积累的经验起到了作用,树立起战士政治觉悟的好标杆。
无论何时,保持警惕都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她必须时刻牢记父亲“公仆”的嘱托,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务必”。
在这个远离硝烟的特殊战场上,焦守军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敌人的深恶痛恨为动力,全心全意地保障作战指挥,取得了发送和接收68083组电报且无差错的惊人成绩。
27天的战斗结束后,焦守军完成通信保障任务,立下战功。她成为我军第一个“三八”红旗手,充分继承了父亲焦裕禄的优良品质,被誉为“焦裕禄的好女儿”。
焦守军在中越战争中展现出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国家,平凡而伟大。
焦守军的事迹激励我们不忘革命先烈,在新时代继续前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务必”,让我们学习焦守军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