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为何天生鬼相,终身无缘科考?答案都在他爸爸的名字里

映菡历史趣闻 2024-05-26 05:10:26

公元815年六月的一天,报晓晨鼓刚刚敲,大唐丞相武元衡坐着车驾前去上朝,行至靖安坊东门时,一群黑衣人突然窜出,二话不说就砍去了武元衡的头颅,随后迅速逃离。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里的通化坊,御史中丞裴度也被一群黑衣人斩下马去。幸亏裴度的随从拼死相护,才捡回一条命。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唐宪宗龙颜大怒。而千里之外的潞州昭义军大营内,一个容颜枯槁,面色惨白似鬼的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却两眼放光,眼中透露着一股狂热。

这个年轻人就是有“诗鬼”之称的中唐大诗人李贺。

李贺,字长吉,是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有“李鬼”之称。他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诗句,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又比如雄鸡一唱天下白。

那么,能写出如此绝妙诗句的诗人为何会有诗鬼这样一个诡异的称号呢?一代才子为何又会弃文从武,远赴军营参军?宰相榆次,朝野震怒,李贺却为何如此兴奋。

这一切,还要从李贺无缘科举说起。

01无缘科举

李贺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到了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期,已经是家道中落。李贺从小体弱多病,长相奇特,身薄如纸,形销骨立。

李贺的父亲担心他年少夭折,便给他取名为李贺,字长吉,希望他能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李贺常以李唐王室子孙自居,七岁的时候就以擅长写诗而小有名气,一身傲气,人称鬼才。

公元804年的春天,东都洛阳,花开满城,但是对于云韶府中那些管理宫廷音乐的乐工来说,比花开更重要的是谱新曲,作新歌,供奉天子。

而此时,昌谷李府门外,围满了慕名前来求诗的乐工。然而,李贺对此类诗篇极为不屑,也志不在此,于是用前几日随手写的几首乐府诗将这些乐工打发了。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李贺不屑一顾的诗歌经过乐工的谱曲传唱,竟然风靡一时,李贺也因此名声大噪。

可是,这并非李贺想要的,他身为皇族后裔,流落昌谷,家道中落。眼见如今的大唐藩镇割据,节度使们拥兵自重,雄踞一方,不秉王命,格局混乱,互相掠夺,烽烟四起。

惨淡的政治局面让李贺这个李唐王朝坚定的拥护者痛心疾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开始狂热地爱上了兵书,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一扫大唐的颓势。

公元807年,颇负盛名的大文豪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受到当朝宰相的赏识,不料却遭人诋毁,他害怕继续留在长安会招来祸患,于是便申请到东都洛阳,任国子监博士。

李贺听闻这个消息后,兴奋无比。韩愈是当世的文章巨公,若是能得到他的指点,必定会受益匪浅,将来入仕为官也能成为一大助力。

思及此,李贺立刻将自己的诗卷整理好,准备上门拜会韩愈。

自从韩愈担任国子监博士后,上门投卷者络绎不绝,惜才爱才的韩愈也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然而,投卷者虽多,却大多都是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韩愈看着眼前堆叠如山的诗卷不禁有些失望,阅卷的速度和热情也渐渐消退了。正当他唉声叹气之时,府中下人又呈上了一份新的诗卷。

韩愈接过诗卷,见落款是昌谷李贺,便随手翻了翻,只见一首诗,诗名是《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读罢,连连赞叹道:“好诗!好诗!快让那昌谷小儿进来。”

李贺随着下人走进书房,随后拱手行礼道:“在下李贺,久闻韩公大名,今日特来拜见。”

韩愈原以为,写出如此慷慨激昂诗作的人定是个潇洒风流的清朗少年,却不想是眼前这个孱弱的小伙子,于是赞赏地说道:“你这首《雁门太守行》可谓是百年难遇的好诗啊!”

李贺听了韩愈的话受宠若惊,谦逊地说道:“能的韩公如此赞誉,是晚辈莫大的荣幸,晚辈恳请韩公指点一二。”

李贺谦逊的态度让韩愈对他更加欣赏,说道:“我暗羡你诗中用辞机巧,色秾妙,意趣瑰诡,才力绝人远甚,想学还学不来呢,怎敢自大。”

李贺听罢,连忙拱手道:“韩公过奖了,您是国子监博士,文章巨公,天下文人无不景仰。之前晚辈想着,若能得韩公夸赞此生足矣,不想韩公如此夸我,倒让晚辈如坐针毡。”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道:“能得我韩某人夸奖的人没有几人,你可是凤毛麟角啊!”

韩愈此话不假,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很高,天下文人为求他一首诗作挤得头破血流,可韩愈的诗作价格极高,写一篇谬墓志铭就要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或是绢五百匹。

这些在当时的价值要好几百贯钱,而当时京城里三品大官不算禄米和职田,月俸也就六贯钱,李贺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能被韩愈赏识和推荐,实为不易。

在韩愈的举荐下,李贺也渐渐融入了以韩愈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也结交了许多“韩门子弟”,这些加成让他初到洛阳就名声大噪。

然而,正当李贺准备趁此机会参加科举之时,消息传来,他的父亲李晋肃病逝,李贺不得不放弃科考,回到老家为父亲守孝。

公元809年,李贺丁忧期满,他再一次来到东都洛阳,为了自己的仕途,他准备重新陷入社交的漩涡。韩愈听闻李贺来了东都,便和他的门生皇甫湜一同来看望李贺。

三年未见,此时的李贺已经是满头白发,韩愈见了惊诧不已,问道:“三年未见,长吉为何容颜大改。”

李贺心中忧伤,叹气道:“我为父守孝,伤心过度,以至于一夜白头。如今二位大人来看望我,真是受宠若惊,我愿作诗一首,还望二位大人指点一二。”

李贺说罢,便挥笔尽抒心中所想: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看过李贺的诗,仍旧不掩欣赏,赞叹道:“真是好诗!长吉诗才天下少有,此前为父守制无法考取功名,如今河南府试即将举行,长吉何不趁此机会为自己谋个前程。”

李贺闻言,起身行礼道:“晚辈正有此打算,日后还需韩公和皇甫大人提携才是。”

公元810年秋天,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不出所料,李贺获得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此时的李贺并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悄然来临。

不久之后,李贺便前往长安领取解状,这是当时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凭证。这日,李贺来到贡院门前领取解状,可是等了很久不见考官叫到他的名字。

等了许久,领取解状的举子们一一散去,李贺上前询问道:“为何没有我的解状?”

考官冷眼看着眼前的年轻人问道:“你是不是叫李贺?”

李贺不明所以的应了一声,便只听考官说道:“你的考试资格被取消了。”

考官说罢,头也不回地进了贡院。

李贺听闻此言,面色苍白,几欲昏倒,他只能踉踉跄跄的回到驿站。不久后,一则关于李贺不避父亲名讳,入试进士,是为不孝的帖子在长安城内传得沸沸扬扬。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流言甚嚣尘上,诋毁谩骂不断冲击着李贺,他的内心无比痛苦。他明白,世俗的偏见是可怕的,无人听他澄清,也无人愿意信他。无奈之下,李贺只得放弃科考,只身返回故乡。

临行前,好友为李贺饯行。恰逢这日是冬至,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李贺想起自己困居长安的这段岁月,杯酒间更显寂寥。

好友见状安慰他道:“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穷困潦倒客居异乡,家人因为思念他将门前的杨柳都折断了。马周客居新丰时,无人赏识,最终却仅凭几行字得到了皇帝的垂青。你有如此才华,不会被埋没的。”

好友的话让李贺茅塞顿开,重新燃起心中的理想,于是,他挥笔写下《致酒行》: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因为父亲名讳而不能参加科举,李贺的仕途似乎已经被判了死刑,但是李贺是幸运的,他身为皇室王孙,能享受官位上的世袭。

在韩愈的多方奔走举荐下,终于在公元811年,李贺再次来到长安,任太常寺奉礼郎。李贺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三年,但是奉礼郎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他在京城的开销。

李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用武之地,他不愿这样平庸地活着,几番思索,他决定弃文从武,去边塞从军。

公元813年,李贺以生病为由辞去奉礼郎这个折磨他三年之久的职务,他拖着病体只身前往潞州投奔他的朋友,潞州节度从事张彻。张彻热情地招待了李贺,并留他在军中担任文职。

一日,李贺与张彻闲谈,不由问道:“兄长,我来的路上见潞州城外隐约可见我大唐的旗帜,那是我前军营帐吗?”

张彻听了叹息道:“是前军的营帐,但不是我们的,也不是敌人的。都说是听一个皇命,可见了面就要流血厮杀,与敌人无异。”

李贺失望地说道:“早就听闻这北地藩镇割据,没想到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张彻略显无奈道:“如今我们所在的昭义军在这些藩镇诸军中不过是一支牵制的力量,兵卒不过两万多人,根本不是藩镇的对手。”

李贺闻言,又建议道:“汉光帝刘秀以数千精兵击溃了王莽的四十万大军,周瑜谈笑间令曹操的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兄长,兵不患寡而患不精,昭义军为何不做这寡精之师呢?”

张彻听罢,自嘲地说道:“你初来乍到,不明白这其中的关系。如今各路节度使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昭义军处处被他们掣肘刁难,军需的辎重和粮草也常常被他们克扣。虽然有郗士美这样的良帅坐镇,可朝廷对藩镇的态度忽冷忽热,摇摆不定,而昭义军在朝廷的眼里也是冷热无常,也是心有图谋而无所作为。”

公元814年春天,淄青、成德的藩镇叛军集结了一万七千人马,想要夺取潞州西北榆社的粮草、辎重,昭义军奉命前往讨伐,李贺随张彻开赴前线。

然而,当昭义军疾行两日到达榆社附近时,敌军并没有拿下迹象,郗士美便下令进城休整。

李贺见状阻止道:“此举不妥,我们行军两日,焉能不为敌军所知,如果进入榆社扎营,恐怕会招来淄青、成德的叛军。”

张彻闻言,问道:“长吉所言极是,可有良策应对?”

李贺便建议道:“若是我军向北进军,在佛峪、北田受有一条大峡谷,这是敌军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在这里设伏,十有九胜。伏击之时,还要多准备一些箭矢、滚木、柴草,到时候给他们制造出一片烈焰如海的壮丽景象。”

张彻听罢,即刻将李贺的建议上报给了郗士美,郗士美听完大呼妙计。之后,昭义军按照李贺的计谋,在峡谷设伏,将淄青、成德的叛军全部歼灭。

然而,经此一战,除了保住榆社的粮草和辎重之外,昭义军并未得到别的好处。淄青与成德虽然败了,可又陆续汇集了几十万兵力来对付昭义军的区区两万兵马。

而附近的几个藩镇见昭义军仅凭两万兵马大获全胜,深受震撼,于是纷纷封锁边境,不仅不愿意给这支孤军提供任何军事上的配合和帮助,还向朝廷弹劾昭义军的种种是非之举。

李贺得知消息后,对此异常气愤,他恨各藩镇边将拥兵自重,犹如恶鬼环伺,垂涎大唐。他怨朝廷为何不能力挽狂澜,扫除这些魑魅魍魉。

终于,在各个藩镇的混战中,在朝廷摇摆不定的决策中,京城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刺杀案,让李贺看到了希望。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五月,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上朝的路上遭遇一群黑衣人的刺杀,武元衡被当场砍去头颅,裴度在下人的拼死保护下捡回一条性命。

买凶者正是成德镇的节度使王承宗,唐宪宗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怒。

不久后,唐宪宗昭告天下,窝藏刺客者诛九族。案发第八日后,八名刺客被擒。二十五日后,一干党羽共十九人被斩。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正月,唐宪宗下令,河东、幽州、昭义等六镇共同讨伐。

李贺得知消息后,内心无比兴奋,他以为,藩镇割据的乱象将被连根拔起,大唐将迎来新的盛世,他要随军出征,报效国家。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然而,随着战事的进行,李贺发现,大唐的人心已经散了,再也不是吾皇登高一呼,将士们拼死效力的局面了。

身处战争前线,李贺越来越失望,几个月前的愤懑又再次袭来。昭义军在孤军奋战,那些如狼似虎的节度使们各自怀揣着异心,算计、阴谋、贪婪、欲望。

李贺看着眼前的大唐,似乎看见了修罗地狱般,到处都是食人的恶鬼,他时时感受到无力,惆怅,这些情绪在他的诗意中蔓延开来,他的诗风开始转向空灵、虚幻、凄清。

这一场战争打得毫无悬念,疲惫不堪的昭义军败了,最终,郗士美带着几百残兵逃了回来。半个月后,在朝廷的一片主和声中,无可奈何的郗士美告兵归家,张彻也抽身回了长安。

李贺知道,自己已无缘效力军伍,便也踏上了归途。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此时的李贺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频频出现腐草、纸钱、鬼灯这些让人汗毛直立的词句,每一篇都像是给自己的祭文,字字泣血,凄美无比。

在回家的途中,李贺已经无心去打量身后的风景,他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这大唐的江山,他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公元817年,李贺归家不久后便带着无法实现的理想溘然长逝,享年二十七岁。

02最后

将死之时,李贺看见一位身着红色官服的人来到他的面前,说,天帝刚刚建成了白玉楼,立刻召李贺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没有痛苦。

这件事情记载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李商隐曾因此仰天长呼,天苍苍而高,那里真有天帝吗?难道这样有才而奇特的诗人不独地下少有,天上也不多吗?

李贺的一生只有短暂的二十七年,他虽有雄才大略,但一生却与疾病为伍,黑暗复杂的现实也让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但是,李贺也是幸运的,他生前得到韩愈的赞赏,死后又有杜牧和李商隐因为知己。杜牧曾评价他: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

李贺虽然不是大唐最耀眼的诗人,但他却是最独特的!

他凭借自己的一身鬼才,在俊采星驰的大唐诗坛上,在无数前辈高山仰止的辉煌上,杀入了诗仙、诗圣、诗佛、诗王的行列,成就一代诗鬼,留名千古!

0 阅读:4

映菡历史趣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