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终极焦虑:为什么承认孩子普通那么难?

羿云天说 2019-09-17 16:15:32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

赢得最高赞的回复是:一辈子都要和别人去比较,是人生悲剧的源头。这个提问和回答也许涵盖了拔苗助长和赢在起跑线上的问题综合。所谓拔苗助长,是在孩子没有到那个能量的时候硬是让他去承载本不该他的年龄应有的能力,于是只能造成损耗。而起跑线的命题,首先要问问什么是起跑线?几岁开始起跑才是最好的?真正的赢比的是速度还是厚度?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那么,很多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最近,中国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不仅如此,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我们不是说教育无用,学历不值钱。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更优的选择,只是正如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也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其实都遵循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原则,有些孩子在胎教时期就开始教育,也许长大后依然是一个普通人,有些孩子到了初中大学依然表现平平,可是走入社会后又成就了一番事业。教育讲究因人而异,可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却总是急于寻找同一个标尺。因为周围人都在拼命让孩子拼命,自己的孩子不拼命,也许就会被甩出起跑线,所以父母也很着急。他们虽然很着急,但是绝大多数家长却只是认为,要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要考一个高分,多报一个班,于是,就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学习再学习,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都是为了你好。数量上的多填补了父母内心深处的焦虑,以为高分只是多报补习班就可以实现,而不会考虑也意识不到培养孩子的全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试问,父母真正明白什么是为了你好吗?孩子是要被逼一把,可是也需要掌握方法和尺度,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育,这样只会物极必反,那些初期的教育也会被损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这种素质是应试教育之外的艺术培养,这些艺术不单单只是人云亦云地给孩子报个舞蹈班、美术班、音乐班,而是其中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可以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而很多家长以为的艺术仅仅只是让孩子多学了一门可以展示给外人的显示于外的能歌善舞的技术。都说最好的教育是终生教育,父母的榜样力量更是教育的初心,而不是从一开始只是在比较中教育。《博美早报》曾经刊文引发过一则讨论“父母为何焦虑?”很多人给出了答案:“大家都说孩子没有童年,都痛恨奥数和培训班,但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为什么会焦虑,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如果注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会焦虑;如果地位巩固,你也不会焦虑。只有那种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状态,才会让你焦虑。”而这种所谓的“不上不下”的状态,其实就是想要成龙成凤并不容易,但是却都不愿意做凤尾,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有上升的空间和能力,所以就不遗余力地在能力达到或者更多是在达不到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或者能力达不到的事情,往往用错了方法,导致孩子更加厌学。父母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尽管很多父母能够承认自己普通。因为自己的普通能够看出来,但是孩子的普通却在极力掩饰下总觉得有更好的未来。正如今年高考结束后,因为“诗词才女高考613分”而登上热搜的武亦姝的妈妈所说:“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些所谓的励志鸡汤文:那些优秀的人,一出生就赢了;当你费劲前往罗马的路上时,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是啊,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为什么非要去罗马呢?东京巴黎纽约、甚至北京上海广州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拼了命地挤破头往一线冲呢?也许很多父母会说,“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了让孩子将来少吃苦或者不吃苦。”

但是,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却是:我拼爹已经失败了,你也拼不了我这个爹了,所以我们家就要靠你光宗耀祖了。说到底,道理谁都懂——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但是,做父母的自己一事无成,就会逼迫孩子,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逼迫别人总比逼迫自己容易的多。父母自己不努力而总以为逼孩子一把就可以坐享其成的投机做派,像极了炒股的疯狂股民一样。中国父母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终极都在围绕“孩子成龙成凤还是泯然众人矣”而不断地焦虑。绝大部分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慈爱最伟大的父母,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却又是最不懂得边界感和无法掌握分寸感的长不大的巨婴。这部分中国式家长生儿育女的目的就是为了养老送终,生二胎也只是为了多一个人分担养育他们的辛劳,而从来都不懂得体面的退出和树立一种放手的边界感。其实,不是独立乃至长大后的孩子们离不开父母,而是那些中国式父母离不开渐行渐远的孩子罢了。成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程,如果注定相遇是为了分离,那么,体面地站成守望孩子的坚强后盾,让自己强大岂不是最体面的脸面!

【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2 阅读:1255
评论列表
  • 2019-09-27 18:46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我常说咱们不聪明,不过对于学习这个事还是一定要努力,也没指靠孩子满足我们什么,只是希望以后离开我们他自己也能过的幸福就可以了,

  • 2019-09-26 23:44

    因为有平均分一说,就算父母愿意承认孩子笨,普通,后进,学渣,不好意思,还是别拖后腿,最起码要为提高平均分尽最大的努力

  • 2019-10-05 09:04

    目标定在罗马,努力前行有可能直通罗马,有可能到纽约、伦敦,有可能到北京、上海。若目标定在北上,可能到不了北上

    嘉兴用户97xxxx7519 回复:
    订立目标会综合考量,可怕的是没目标
    羿云天说 回复: 嘉兴用户97xxxx7519
    也要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 2019-10-05 23:30

    就是不想把钱和精力都打水漂了。

  • 2019-10-13 20:54

    欲加之言何患无辞

羿云天说

简介: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媒体主编,心理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