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第一人吴淑美:融合教育不仅为自闭症等特殊生,更为改变他们

羿云天说 2019-10-10 18:36:52

1989年,吴淑美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特教哲学博士,第一次将“融合教育”引进了台湾。

作为大学教授,吴淑美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办过幼儿园、小学、初中融合班,也开设雇佣特殊人士的面店、饺子店,近年来还拍了三部融合教育纪录片(《同班同学》、《听天使唱歌》、《晨晨跨海上学去》),其中《晨晨跨海上学去》获休斯敦影展纪录长片铜奖。

她把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按3:1的比例,放在一个班一起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就是融合教育。实际上,在发达国家践行已多年,特殊孩子获得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

那么,拥有30年办学及融合教育经验的吴淑美是如何做的?当初为什么要办融合教育?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对于大陆融合教育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

今天,我们一同分享关于吴淑美及中国台湾融合教育理念,以飨读者和星爸星妈,让我们一起为自闭症等特需孩子融合教育呼吁,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美国归来:不断尝试中不被理解

吴淑美的教授就是研究融合教育的,她刚刚从美国回来,回到台湾后,在大学的特教系当老师。学校给了她很大的自由度,做各种尝试。

1989年,办起了幼儿班,就像是一个“实验”。当时招生了5个特殊孩子,又通过登报的方式招收了16个普通孩子,1992年这个班变成了正式班。伴随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和需求,在1994年时开始办小学,2000年时开始办初中。

1989年吴淑美的融合教育班在台湾就像是个“实验”,最初是16个孩子+5个特殊孩子,自己的孩子吴晋暄(普通生)就是其中一员。1994年,“实验”升级到小学。2000年,开始办初中,每班24人,其中6人为特殊生。可以说,办学过程比较波折,几经坎坷。

吴淑美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谈到创办初期的状况:有很多的困难,开始时经验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开始时是想招收程度较轻的孩子,招来后才发现都是重症孩子。家长都很不放心,每天上课就是一排家长坐在后面看着。后来,我们不断训练老师,研究普通生和特殊生的比例、上课方式,教学慢慢步入轨道,现在已经完全省去了普通生家长入学面谈这个环节了。

开始办小学时能理解的人很少,没有学校愿意借课室给我们。我们有时在仓库里上课,还有过带着学生到别的县市上课的经历。后来有人愿意捐地给我们,政府帮忙盖了教学楼,学校终于有了固定的教学场所。

融合初期:不仅为特殊孩子,更为了他们

把融合教育的行为放在30多年的时间长河里观察,吴淑美的实践与省思,展示的绝不是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的两个世界。

谈到如何兼顾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的要求时,吴淑美说:一个班里普通生和特殊生的比例是3:1,这是我们目前得出的最合适的比例。课程是按照普通孩子的进度设计的,使用普通学校里的课本。老师强调孩子要预习,注重培养孩子写(分析)报告的能力。

虽然是一样的课本,但对于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每个特殊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目标和作业,上课时老师也必须向他们提问。比如上造句课,普通孩子要上黑板造句,而特殊生老师会要求他们将黑板上的句子读出来。

吴淑美说,融合教育不仅是为特殊生,所有孩子在一起学习,民主才能发挥功能。只有和不同特质的人互动,才能学得更好。把特殊生和普通生合班教育的模式,其实是教给孩子对待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

融合教育更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教师在同一堂课上,根据孩子的不同接受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有创意的老师。

一门考试,面对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就得出两份以上的试卷,一门课,面对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就得布置两种以上的作业。吴教授说,操作上需要很多技巧,比如同一门考试出两份试卷,先设置普通孩子要达成的目标,出普通孩子的试卷,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特殊孩子再将目标下调,出第二份试卷,这是相对容易操作的方法。

在融合教育的课堂,教室的摆设并不像一般的学校那样,对着黑板排排坐,而是分成小组围着圆桌上课,每一组都有普通生和特殊生,小组合作也成为了课堂上较为常见的讨论形式。

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是不适应融合教育的。比如在融合班老师教速率不会只讲述,而是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去跑步,通过亲身体验跑步的快慢,理解速率的概念,特殊孩子虽然不能理解,但起码也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

一路前行:融合教育的融与合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作为家长,不免有些担心,如果特殊孩子进入了普通的课堂,会不会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自闭症孩子的尖叫,或者攻击其他人等行为。

吴淑美说,“所有的行为都有原因,可以去了解分析,很多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比如尖叫,下课尖叫就是很高兴,上课尖叫、到处走动大部分是因为听不懂。如果一个孩子程度严重到完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我们也会建议去特殊学校做康复训练,这样可能对他更好。”

事实证明,融合班的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特殊孩子的“拖后腿”,融合班的普通孩子基本100%考上大学,其中三分之一进入了理想大学,而一些资优的孩子,有的还读了博士;融合班的特殊孩子,他们完成学业,也学到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靠自食其力找到工作,现在生活得也很好。

“多元的学习氛围,孩子的心会更柔软。”吴淑美说,通过多年的实践,融合班的孩子不但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反而变得更好!在融合班学习,普通孩子获得的成长,比他们在普通班更多——孩子们获得了一颗“美丽的心”,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懂得以同理心替人着想,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吗?

多年来,吴淑美也先后到各地进行培训讲座,讲授融合教育经验。听过她讲座的南奥学校校长郑铁军有感而发,“在融合班获得的这些美好品质,恰是孩子们日后得到更大发展的必需滋养。对家长而言,get到这一点,并成为信念,应是最大的收获。”

对于自闭症等特需儿童的融合教育来说,目前全国发达城市也开展了不少,但是真正的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却显得步履艰难。

融合教育的融与合之路该如何走下去?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不老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王国光在其所著的《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融合教育》一书中指出,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应当更多的从个体特点出发,接纳差异,开发潜质,用心理解孩子的需求,真诚地向他们敞开怀抱。

融合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支持达到相互适应,达到孩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密切配合,特殊教育从缺陷典范转为成长典范,强调特殊学生只是部分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全面的损伤。如果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支持服务,他们是可以成长的。另外,特殊教育从治疗典范转为支持典范,从以异常的角度看待身心障碍者,转变为以差异的角度来看待他们。

因此,若能改变普通教育,就不需要特殊教育。

有学者认为,融合教育强调特殊学生与一般学生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所以主张在相同环境下提供特殊教育的方法,让不同特质、能力不同的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并且在普通班中提供他们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以符合其能力和需求,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当然,吴淑美在中国台湾的融合教育理念值得借鉴和学习,但是王国光在10余年追踪部分自闭症孩子成长历程中也总结出一个事实:

融合教育必须适应本土化环境,融合教育必须个性化,早期融合必须有生涯规划的理念。

这在中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

0 阅读:7

羿云天说

简介: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媒体主编,心理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