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曾经叱咤风云,可最后却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很多人把这归咎于冯玉祥的性格和指挥,但我觉得,他身边那些谋士,特别是石敬亭,也脱不了干系。
我当年在西北军干部学校读书时,石敬亭就是校长,后来又在冯玉祥身边共事多年,对他这个人,我算是比较了解的。
石敬亭,字筱山,山东利津人,出身书香门第。
那年月,清政府腐败无能,他一腔热血,弃笔从戎,进了新军第五镇。
后来跟着部队去了东北,赶上了个好机会——徐世昌办了个军官讲堂,请了段祺澍、萧习之这些名师来授课。
石敬亭文化底子好,学得也快,很快成了佼佼者。
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冯玉祥、郑金声、张之江这些后来响当当的人物,号称“龙虎班子”。
也就是在这时候,他和冯玉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辛亥革命爆发,石敬亭跟着王金铭、施从云在滦州起义,可惜失败了,很多人牺牲了,他侥幸逃脱。
民国成立后,他先去了绥远,后来又投奔冯玉祥。
老冯一开始没给他安排什么重要职位,只给了他个上尉军法官的闲差。
直到后来到了常德,才让他当上尉参谋,兼任模范连教官。
石敬亭这个人确实有本事,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士兵欢迎,老冯也开始器重他。
石敬亭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南苑办学兵团的时候。
他把一千多名学生,按照正规军编制训练,军事、文化课两手抓,教官也都是陆军大学、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校毕业的高材生。
两年下来,这些学生个个都成了军事人才,后来成了西北军的中坚力量。
老冯对石敬亭的练兵能力非常满意,从此对他更加信任。
冯玉祥当上西北边防督办后,石敬亭也跟着水涨船高,一路升到了师长,还兼任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校长。
他当校长的时候,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给他们讲些大道理,比如“在大风大雨大雪中能站稳的人,才是真能救国的人”,“当军人必须有忘我精神”等等。
他还很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组织一些文娱活动,请王子平、小李三这些民间艺人来表演,活跃气氛。
总的来说,他是个很称职的校长,学生们都很敬佩他。
北伐战争开始后,石敬亭先后担任后方总司令、政治部长、总参谋长等要职,为西北军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安解围后,他协助冯玉祥筹划进军中原,还兼任了陕西省政府主席和第六方面军总指挥。
这几个要职一肩挑,可见老冯对他的信任。
然而,石敬亭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北伐结束后,南京政府召开编遣会议,石敬亭负责西北军的裁军工作。
裁军是个得罪人的活儿,石敬亭主张提拔学生出身的军官,引起了行伍出身将领的不满,埋下了后来韩复榘、石友三等人叛变的种子。
中原大战失败后,西北军彻底瓦解,石敬亭也赋闲在家。
抗战时期,他担任军风纪视察团主任委员,但实权不大,基本就是个闲职。
他那时常常自嘲,过着“半日圣贤、半日禽兽”的生活,白天冠冕堂皇地讲大道理,晚上就抽大烟、打麻将。
解放战争后期,石敬亭被胡宗南裹挟去了台湾,晚年郁郁寡欢,于1969年病逝。
回顾石敬亭的一生,他既有军事才能,也有政治抱负,但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为西北军的兴盛做出过贡献,但也间接导致了西北军的衰败。
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也是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走向的深刻反思。
他晚年那句“半日圣贤、半日禽兽”,或许正是对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