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的河南大地,成片金黄的麦穗丰收待急,风吹麦浪,草香阵阵,是一年中难得的舒适期。我带着vivo S19开始了初夏的河南之行,来一起看看vivo S19镜头中的王者之地吧。
殷墟博物馆新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今年2月26日的新开馆,集展品陈列和现场考古为一体的遗址类博物馆,我们能看到文物从发掘出土到展现的一系列流程,展品都与发掘有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专项的博物馆。殷墟是商代都城遗址,这里是三千年中华文明所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商朝,妇好墓、亚址墓和亚长墓发掘和出土的青铜礼器、青铜兵器等随葬文物让我们得以看到商代贵族的生活和礼仪。中华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在殷墟得以解读,浩浩“大邑商”(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
形似青铜鼎设计的博物馆,主体青铜色,象征着青铜礼器的威严。4.5X焦距将博物馆上方的“大邑商”三字清晰收入镜头。
进入大厅即进入青铜鼎之内,头顶一玄鸟,玄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
通过蓝心小V帮我“消除路人”
一般我们是通过青铜器内部的铭文来对器物进行判断,商人会将姓氏刻于器物内壁,“子”就这样呈现在了青铜鼎型的博物馆内部,与神鸟相映成辉,多么形象生动,演化出了可观可见的器皿内部,真是太用心了。
车马坑即在进行现场发掘,将战车、陪葬的马匹现场进行清理发掘,让好奇的人们对考古有进一步的认知,殷墟与三星堆处在同一个时期,而三星堆新馆也是展陈颇费心思,今天的博物馆也都“卷”得不行啊!
博物馆将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用铜复原了这个鼎,与原物鼎一同展出,并可以用手抚摸,彼时的铜鼎做好后的色泽是黄灿灿的铜色。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中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商朝。似乎,用黑白拍摄更能体现出历史感和年代感。
体态健硕的亚长牛尊,抬头伸颈,微微张口,背部有铜盖,身体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腹部两侧的龙纹尤为突出。牛颈部下方及器盖内壁刻有铭文“亚长”。
亚长青铜手型器一般认为是手型义肢,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亚长是商王的将军,最后英勇牺牲,手部应该是受过伤,这款手型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博物馆处处都有着光与影的呈现。
能有如此宽大的台阶设立于博物馆大厅内,着实让博物馆显得开阔与大气。
雄浑太行山的灵秀之美
太行山沿河北、河南、山西三省而蜿蜒,自古太行山就是北方重要之地,辖山川之险,东边有河北大平原,东南是长期为政治中心的中原河南,西和北的山西则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么重要区域的连接间却横亘着太行山,说它是阻碍也不为过。古代,就是近现代人们的出行都还非常不便。
可当我驱车穿行太行山,绕开盘山公路,进入乡间小道,竟然发掘了这般山清水秀之地,太让人意外和惊喜了,原来太行山外形浑厚,内里却典雅灵秀。你看那湖边的钓翁,哪个角度拍都是一副美景。
郭亮村与绝壁长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山里的村子都是山清水秀之地,大部分其实是如新乡南太行郭亮村一样的村,处在太行山腹地,抬头就是山,吃水用水靠天,冬天大雪封山,全村人都不出门了。我们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祖祖辈辈生存在郭亮村的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终于开始了“铜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改天换地的工程,全村老小齐上阵,硬是在119米高的山体中间凿出了一条1250米长、6米宽、4米高的绝壁长廊,从此人和车可以自由进出山村,郭亮村换了新颜。
在绝壁公路开凿前,村民们就是靠着这山间毫无保护的“天梯”进出大山,危险可想而知。
郭亮村绝壁长廊是一个智慧又艰苦奋斗的奇迹。
旅行的前半程算是深度体验,后半程的夜游龙门石窟、少林寺还有安阳古城多少就有到此一游的意味,图片不成体系,来看几张图片。
最后,来听听风吹麦浪的声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