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苏之间的珍宝岛冲突彻底撕裂曾经的“兄弟情谊”。苏联作为全球第二大核力量,为捍卫霸权地位,甚至提出对中国发动核打击。
不过经过战略考量最终搁置该方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看看当年中苏之间复杂的战略博弈。
珍宝岛冲突爆发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中苏关系的恶化进一步加深,甚至还引起了珍宝岛冲突。
珍宝岛位于中苏边界的乌苏里江上,对中苏两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69年3月中苏双方在这个地方爆发小规模交火。
此次冲突表面上是边境摩擦,实际上是两国长期矛盾积累的凸显,苏联不再掩饰对中国的敌视,我国则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回击。
自此之后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彻底撕裂,正式进入军事对抗阶段,双方边界上的部队人数迅速增加,苏联甚至还要对我国进行核打击。
多年来,外界对苏联是否考虑过对我国使用核武器的说法众说纷纭,1978年叛逃至美国的苏联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舍甫琴科,在回忆录中披露这一秘密,才揭开当时苏联内部的真实态度。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高层立即讨论对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这其中就包括实施核打击的提议。
当时苏联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在数量上超过美国,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提出用核武器将中国压制,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威胁。
然而,在核打击的讨论中苏联高层出现两派意见,一方支持全面核打击,亦或者是以外科手术式打击中国的关键设施。
另一方面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时任副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明确反对核打击,指出中国领土广袤、人口庞大,核打击无法实现彻底胜利。
如果不能做到一锤定音的胜利,那么很可能会激怒我国,导致我国采取游击战等抵抗手段,届时苏联恐难全身而退。
除奥加尔科夫之外,苏联外交部内部也有部分官员提出担忧,认为对中国动用核武器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还将带来深刻的国际政治影响。
苏联一旦对中国采取核打击,很可能会被国际社会视为过度扩张的霸权主义行为,导致与美、欧的外交关系恶化。
与此同时,许多中立国家将重新审视苏联的对外政策,甚至可能转向美国寻求保护。
若是苏联的行动过于激烈,美国也很可能出手干预,到那个时候苏联将陷入和美、中两国同时对抗的不利局面,这些反对意见最终促成苏联的暂时搁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中国、苏联的关系有一段甜蜜期,为何在后来势如水火呢?
革命友谊的开始
中苏关系最初的交好可以追溯到列宁执政时期,当时苏联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中国刚经历辛亥革命政治、经济形势动荡。
苏联自视为全球共产主义的倡导者,主动抛出橄榄枝对中国展现出友好的姿态,列宁还宣布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苏维埃政府不予承认,将全部归还给中国。
这一承诺成为中苏友谊的奠基石,不过最后并没有实现,1924年列宁病逝,他的言论在继任者的眼中仅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苏联对华政策的基石。
斯大林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政策更加注重现实利益的保护,与中国的关系在利益博弈中趋于复杂化,承诺归还领土的言论化为泡影。
当时我国进入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的权力斗争加剧,苏联在意识形态上支持中国共产党,实际行动中却十分谨慎。
斯大林一方面与国民政府保持联系,通过与蒋介石接触巩固在亚洲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内战中牟取更多的利益。
1945年,蒋介石政府在苏联的威逼利诱下承认蒙古的独立,条件是苏联不能支持共产党,可苏联依然暗中保持对我党的支持,可见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是以利益为主导的。
国共内战爆发后,苏联的立场依然摇摆不定,斯大林公开宣称支持中共,暗地里依然保持对国民政府的接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以军事装备支持朝鲜,但并未直接参与战斗,中国则毅然出兵朝鲜,扛起抗美援朝的大旗。
中国的出兵为苏联赢得对抗美国的喘息空间,让苏联领导人感到欣喜,认为中国将成为牵制美国的强力盟友。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苏之间的兄弟情谊达到顶峰,中国称苏联为苏联老大哥,苏联则对我国的发展提供援助。
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进入合作最密切的时期,苏联向中国派遣大量专家,支持156个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从能源到机械制造几乎涵盖中国工业的各个领域。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经济的得到显著的进步,苏联在东亚地区也得以巩固自己的战略位置。不过,中苏在表面上维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双方在对外政策和意识形态上却慢慢出现分歧。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和平共处政策,主张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缓和,毛主席则依旧坚持共产主义路线,认为赫鲁晓夫的路线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中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断扩大,这些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公开化,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为严重,也就有了珍宝岛冲突一事。
加速核防御准备
苏联对华核打击的提议被搁置后,中苏之间并未立刻缓和关系,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大批军队和重型装备,双方陷入长期的冷战对峙状态。
我方高层清楚地认识到,苏联的核威胁可能不仅仅是恐吓而已,因此一直保持高度戒备,确保能够在任何时候应对突发的军事冲突,加紧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加快核试验提升自身核威慑能力。
当时我国在东北、西北地区加强军事部署,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增加中程导弹的数量,还大规模建设防空洞和核掩体,以备可能到来的核战争。
为了有效应对苏联的装甲部队威胁,我国还开发新型的破甲弹和穿甲弹,提升对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国家的工业资源被迅速集中投入到军事建设中,为可能的中苏大战做全面的准备。
1969年9月中国成功试爆氢弹,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我国的军事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冷战期间,中苏之间的对抗也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美国开始认识到中国作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与中国接触成为美国外交的新方向。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解冻,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简单来说就是中苏关系的恶化反而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正所谓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中美关系的改善也让苏联意识到危机,中苏关系逐渐降温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1969年苏联为何放弃核打击中国:美国站到中国一边_凤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