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用药心得:脾虚不用熟地,肝虚不用柴胡,心虚不用附子

阿阳养护科普 2025-04-29 20:49: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门诊,经常遇到病人带着一叠叠中药方来问诊,眼神里满是期待。脾虚,服熟地;肝虚,进柴胡;心虚,补附子。仿佛这些药材就像钥匙,插进锁孔,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但真相往往不那么简单。熟地黄补血滋阴,却性腻滞重;柴胡疏肝解郁,但性升发而燥烈;附子温阳救逆,却火力太猛。脾虚、肝虚、心虚,若一味套方用药,非但无益,反容易雪上加霜。

脾虚本已运化不利,常伴食少便溏、肢倦乏力。熟地质地黏腻,容易碍脾助湿,加重困倦。临床上,许多患者服用熟地后腹胀、口腻,甚至湿疹发作,原因正在于此。

肝虚并非简单的气血不足。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升散之力强,用于肝郁气滞尚可。但若肝血亏虚,柴胡反而耗气伤阴,导致眩晕、烦躁加剧。古方《小柴胡汤》中,柴胡的剂量都极为讲究,轻则疏散,重则走偏。

心虚则多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附子大热之品,本用于亡阳急救。若心气虚而误服附子,不但无补益之功,反生烦热、口干,睡眠更差。有句老话说得好:“阳不足,温而生;阴不足,补而润。”乱补附子,犹如干柴烈火,易生内耗。

在一次基层义诊中,遇到一位七旬老翁,自诉常年脾虚泄泻,听信邻人推荐,连服熟地三月,结果腹泻加剧,浮肿添病。细问饮食,早晚以甜粥为主,佐以熟地炖汤,湿邪内生,脾困如泥。

熟地,虽为补血圣药,却更宜于血虚兼阴虚者。若脾胃虚弱,反宜用党参、白术、山药等甘温之品,健脾而兼养血,便如顺水推舟,自然收功。

柴胡的误用更常见。肝血不足者,本该柔养肝阴,若以柴胡升散,犹如风中摇树,血虚更甚。此类患者,反宜用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或配酸枣仁、夜交藤以安神定志。

附子更不能轻用。心虚者,多因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此时,应以黄芪、龙眼肉、远志等甘温之品,补气养心,宁神安魂,方得其效。附子之热,留给真正阳虚欲脱者才是正道。

从药理角度来看,熟地富含多糖、鞣质,能刺激胃肠道分泌,但也易导致胃肠负担加重。柴胡中的柴胡皂苷成分可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荷,不宜长服。附子的乌头碱成分虽有强心作用,但毒性大,稍有不慎,便可致心律失常,甚至中毒。

一味药材,既是良药,也是利刃。中医讲求“辨证施治”,辨的正是人的整体状态,而非孤立的脏腑虚实。脾虚不等于必需熟地,肝虚不等于柴胡能救,心虚绝不是附子能补。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变化大,脾胃功能普遍偏弱。高油高糖饮食,熬夜劳累,脾伤肝郁心神不宁者比比皆是。传统补药的适应证,在今天往往需要重新审视。

比如脾虚泄泻,除了药物调理,更应从饮食起居着手。少食生冷,忌油腻,多食山药、薏仁、红枣、胡萝卜等健脾食材。每日固定作息,避免过劳,脾气自养。

肝血不足者,除药物养肝外,还应重视心情调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抑郁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血液生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听屋后雨打芭蕉,养肝之道,贵在养心。

心虚患者,除了补气养血,更应重视睡眠和运动。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时者,心脏病风险增加48%。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助安神定志。

民间有句老话:“脾胃好,百病扫;肝气舒,病不孤;心气足,身自福。”短短几句,涵盖了身体健康的三大基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心补不如行补。

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补者,养心也。心情好,气血自生;心气足,百脉皆通。药物只是外助,根本在于调和身心。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治未病为上医。”意思是,真正的好医生,是在病未发生前,就已将隐患排除。今日看来,尤为重要。

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年轻人熬夜成常态,外卖饮食取代家庭炊烟,脾胃肝心受损日深。脾虚、肝虚、心虚的患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多、更年轻。

据《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年数据显示,35岁以下脾胃功能障碍者比例高达42%,肝功能轻度异常者达28%,心率不齐者亦有显著上升趋势。健康问题,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年轻人脾胃病、肝病发病率远低于中国,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饮食清淡,强调原味,少油少盐,且注重情绪管理,节奏缓慢。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健康轨迹。

春分到,阳气生;夏至时,心气盛。顺应四时变化,调整作息饮食,自然少病少灾。倘若一味依赖药物,而不改生活方式,无异于抱薪救火。

真正的养生,从来不是吃多少补药,而是懂得顺应自然,调和五脏六腑,养心养性。药只是手段,生活才是根基。

所以,脾虚时,不要急着抓熟地;肝虚时,不要盲目投柴胡;心虚时,更要慎用附子。应顺势而为,审证而治,方能事半功倍。

行文至此,忽忆民间一句谚语:“药到病除是侥幸,未病先防是真情。”医者如此,自养亦然。

参考文献:

[1]李永刚,刘军.熟地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08):1231-1235.

[2]王玉芬,王刚.柴胡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03):432-437.

[3]刘春生,赵敏.附子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19-22.

1 阅读:71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3:24

    目前没有哪种医学是完美的!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慢性疾病,非器官性疾病,西医药治疗方式大多以抑制缓解症状,让人长期服药为主,各种副作用及并发症,套娃式坑钱!看众得分清治疗症状和治病根本,拖到最后严重了,不是割一刀的事儿,人财两空啊!各位,身体才是最根本的,身体好,百病消……小病别拖到后期,用中医的理论“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如果已经得了大病重症请去正规医院,中医也不是全能的,科技医疗对于症状缓解,急症,生物病毒类,重症吊命等还是不错的……祝各位用好各种优势的医疗技术,长命一百二十岁[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