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同胞,祝您晚安!”
1979年5月16日晚上,在金门前线驻扎的国民党军连长林毅夫再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句来自对岸广播员熟悉的问候,情绪无比激动,此时的他目光坚定,整装待发。
到了夜里10点钟,手下都睡着了以后,林毅夫悄悄地溜出了营房,直奔海滩而去,望着已经退潮的海水,他迅速地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救生衣,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大海。
很快,台军听到了动静,大家都开始寻找起连长来,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探照灯的照射,林毅夫没有丝毫的害怕,只是不停地往前游着。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波折,林毅夫成功游到了岸边,踩着脚下的土地,此时的他早已感受不到任何的疲惫,心中无比的幸福。
林毅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那个两岸关系还基本处于隔绝状态的年代,冒死游回大陆的他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来自大陆的呼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林毅夫之所以游回大陆,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最深处一直沉淀着爱国情怀,他的这番自述就是最好的印证。
事实上,做出这个决定之前的林毅夫一直是台湾各界眼中的青年模范,就连当时的台湾领导人蒋经国都对他格外重视。
1971年,出身贫寒的林毅夫凭借努力和天分考上了台湾最高学府台湾大学,思维敏捷和组织能力突出的他还顺利当选了学生会主席,着实引起了不少达官显贵的青睐。
只是,林毅夫只在这里读了一年就主动申请转到了台湾陆军官校学习,这让身边人都很是疑惑,因为在当时的台湾流传着“好男儿不当兵”的观念,林毅夫这么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但也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台湾各军校招生情况非常糟糕,很少有高材生愿意到军校去,在校成绩名列前茅的林毅夫率先做出了示范,这起到了极大的带头作用。
蒋经国看到后也非常兴奋,他亲自接见了林毅夫,当面对他提出了表扬,随后,台湾“参谋总长”赖名汤还授予了他一枚“优秀青年奖章”,从此,林毅夫在台湾军方名声大噪。
而进入军校以后,林毅夫的成绩同样拔尖,1975年,他以全校第二名的绝佳成绩顺利毕业,直接留校担任了排长,一年后,台湾军方又特批他进入了台湾政治大学公费学习,并且一举拿下了硕士学位。
可以说,当时的林毅夫在台湾备受瞩目,各界人士都将他视作军政两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只是,林毅夫本人却不关心这些虚名,他一心想着到前线去,这也是他当兵的初衷。
于是,1978年底,林毅夫奉命来到了金门担任马山连的连长,该连的防区是离大陆最近的据点,而这个连也是前线国民党军队装备最好的一个连队,由此可见,台湾军方对他的重视。
不过,尽管台湾军方把军队说得再完美无瑕,林毅夫都没有放在心上,他觉得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有最直观的感受。
担任连长的头几个月时间里,林毅夫经常和士兵们聚在一起交流,渐渐地,他发现国民党的士兵军纪涣散,经常胡作非为,这和他想象中的有些不太一样,林毅夫突然失去了当兵的动力。
就在他迷茫的时候,来自大陆的广播正不断地帮他寻找真正的答案。
原来,林毅夫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训练驻防之余,他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广播,而在当时,大陆的广播员为了瓦解国民党军的意志,一直不停地发着广播。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毅夫拨到了大陆广播的频段,他瞬间被广播员真诚的话语打动了。
“我们炮打的不是村庄,不打民房设备,只打空地,打海滩。”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之前已经有不少国民党的士兵泅渡过来投诚,随时欢迎你们弃暗投明。”
“台湾同胞,祝您晚安!”
……
听到来自大陆的真诚问候,林毅夫心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顿时被点燃了,他开始思考起两岸的关系,思考起自己的未来。
突然,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目光坚定地朝着大陆的方向望去,因为此刻,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游回大陆去。
“抱着篮球”横渡1979年5月16日傍晚,距离行动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林毅夫把各排排长叫到了一起,向他们下达了一条军令:“接到上级通知,部队近日要进行演习,现下达宵禁令,所有人未经允许一律不得离开营地,驻防马山的沿海岗哨也不得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违令依军规处理。”
当然,这是林毅夫为了逃离假传的军令,他之所以敢这么做,还是因为国民党官兵早已对这种口耳相传的传令方式见惯不怪,没有人愿意去追究真假。
到了晚上十点的时候,点名已经结束了,战士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即使有个别没睡着的也都老老实实地待在营房里,营地外一片寂静,是时候行动了。
紧接着,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除了救生衣以外,林毅夫还随身携带着必要的水壶、急救包、指北针,当然,还有能够证明他身份的补给证。
不过,后来有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件传奇的经历时,常常提到他游回大陆的时候还抱着两个篮球下的海,这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2008年的两会期间,林毅夫夫妇就对此事进行了辟谣,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毅夫笑着说:“没有人能抱着篮球横渡台湾海峡,尤其是两个篮球,不信你抱抱看!”
林毅夫云淡风轻地回答顿时逗笑了在场的记者,只是当时的形势远比人们想象中要严峻。
林毅夫刚一下海,营房的士兵就听到了动静,他们还以为是大陆的军队来偷袭了,便立即跑到了林毅夫的营房汇报情况,可到了那里才发现,连长已经不见了。
台军拿探照灯一看,发现海里果然有人在泅渡,只是他们却有些拿不住主意,谁也没敢开枪。
原来,林毅夫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在假传军令的时候还额外加了一句,如果听到水里有动静,一定要先请示,不能擅自开枪。
不过,这毕竟只是缓兵之计,没多久,台湾军方还是对林毅夫的莫名失踪有了察觉,全军上下随即开始搜查起了他的踪迹,结果只在他的营房里发现了被拿走的急救用品,这时,台湾军方也意识到他可能跑大陆去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台湾军方将脸面扫地,因为林毅夫可是他们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为了维持形象,台军方便将其定为了“失踪”,还给林毅夫的家属送去了抚恤。
而在另一边,连续游了2000多米的林毅夫躲过了海浪、躲过了台军的追击,九死一生地上了岸,负责巡逻的解放军战士在得知他投诚的来意并确定了他的身份后,随即将他带回了营地。
作为一名台湾的高材生,还是台军的连长,林毅夫的归来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最终,经过反复讨论,上级下达了命令,即对林毅夫的投诚行为提出了表彰,并表示他活动自由,这让林毅夫更加对大陆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只是,林毅夫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在大陆也没有亲戚朋友,大陆这么多地方,他该去哪里呢?
“没地方去,就去北京,去首都看一看!”和大部分第一次来大陆的台湾人一样,林毅夫想了一下就动身前往了北京,这个他从课本上看到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一路上,林毅夫一直留意着沿途城市和百姓的发展情况,他发现祖国大地正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彰显出一派生机勃勃之势,他高兴极了,等到了北京,他就确定了将来自己发挥作用的领域,那就是学好经济,造福民生。
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他还以“士不可不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勉励自己,将自己原来的名字林正义改为了林毅夫。
林毅夫颇有一股古代的侠气在身上,那就是说了直接就去做,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巩固,于是,来北京没几天,他就带着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的学位到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就读。
林毅夫还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只要他选定了方向,就一定会用心做到最好,虽然之前对经济领域一知半解,但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没多久,就有了一定的造诣。
而就在他抵达北京的第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舒尔茨受邀来到了北京大学做演讲,当时,英语水平较高的林毅夫有幸担任了他的翻译。
期间,两人聊得很愉快,舒尔茨对这个青年人非常欣赏,便主动邀请他到美国留学深造,林毅夫立即答应了,他觉得只有学到了最好的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出贡献。
1982年9月,在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林毅夫就只身飞往了美国,在舒尔茨的门下,继续着对经济的研究,进步更是突飞猛进,几年后,就成了经济学领域的专家。
平淡生活,心系桑梓不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林毅夫来美国的时候,距离他当初游回大陆已经过去了三个春秋,他的心里也一直思念着远在台湾的妻子,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想当初为什么没有告诉妻子一声再走。
1983年,林毅夫托人将自己在美国读博士的消息悄悄告诉给了妻子陈云英,并让她有机会可以到美国团聚。
陈云英收到消息后欣喜若狂,过去三年,无论台湾军方如何通报,她始终不相信丈夫失踪遇害的消息,她一直牢记着丈夫当年对他说的那句话。
那是在两人刚刚结婚的时候,林毅夫曾一本正经地对陈云英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她没想到林毅夫真的失踪了,不过,她早已下定决心,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就学王宝钏那般,一直等到他回来。
所以,得知林毅夫托人捎来的消息,陈云英立刻就悄悄做起了准备,并于不久后带着一双儿女秘密前往了美国,一家人在异国他乡团聚了。
不过,两人很少在一起生活,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同时,陈云英也积极积累着自己的知识,先是到了爱丁保罗大学攻读特殊教育硕士学位,随后又获得了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就这样,两人在各自的领域共同进步着,生活虽然少了甜言蜜语,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转眼间来到了1987年,此时距离林毅夫出国已经过去了5年之久,他也早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却迟迟没有回国,一时间,国内关注的他一些人便对他产生了意见,觉得他是眷恋美国的富足生活而忘记了祖国。
殊不知,林毅夫之所以暂时没有回来,一方面是要继续补充知识,一方面则是等着陈云英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一起回国,对此,陈云英看在眼里,很是感动。
1987年6月18日,也就是陈云英完成毕业答辩的第8天,林毅夫夫妇就携手回到了中国,回来的时候,没有通知任何人,随身携带的除了简单的行李,剩下的就是他们四处搜集到的30箱英文版原始学术资料。
而回国后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毅夫只说了一句:“我一直认为,自己真正要奉献的地方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没有动摇过,也从来没有后悔。”
随后,林毅夫便把自己学到的全部知识用到了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做出了很多贡献。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这里也成了如今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之一。
当然,林毅夫虽然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没能再回台湾,但他的心里还是一直牵挂着台湾的发展,并且多次表示台湾回归祖国才是促进台湾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在台湾宜兰老家病逝,可台湾当局却一直咬着当年林毅夫游回大陆的事不放,阻止他回乡参加葬礼。
林毅夫得知噩耗后万分悲痛,他多么想亲自送父亲最后一程,只是,为了不让两岸关系因为他的事出现波澜,他还是选择了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与父亲告别。
这就是林毅夫,一个一心为了国家大义而奋斗一生的中国人,谨以此文向他致敬。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