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问曾志:“父亲去世你怨不怨毛主席?”曾志是如何回答

暖阳浅笑 2024-12-17 13:41:18

看过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的人,一定会对剧中这样一组镜头记忆犹新:一位刚刚来到延安的年轻红军女,去拜访毛泽东时,毛泽东正在蹲在炉子前烧水。这位女红军笑眯眯的颠着脚,轻轻绕到毛泽东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泽东的肩膀,朗声叫到:“老毛!”,毛泽东猛一回头,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这组镜头并不是导演的夸张和杜撰,而是真实的历史再现。这位敢于直呼毛泽东“老毛”的女红军,就是 15 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湖南暴动,跟着毛泽东上井冈的曾志同志。

一、

1911年,曾志出生于湖南宜章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5 岁那年,她进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她也是当时惟一的女学员。两年后,她参加了党领导的湖南暴动,并随队伍上了井冈山,跟随毛泽东一路转战,虽然经历了腥风血雨,但却矢志不渝。

1928年初,曾志与红七师党代表蔡协民结为夫妇。有一次,毛泽东来找蔡协民商量工作,曾志也在这次毛泽东的到访中,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

在这次接触中,热情风趣和平易近人的毛泽东,让曾志产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觉。从那以后,她将毛泽东视为自己的良师和大哥哥,两人也从此建立了半个世纪的友谊。

在这次见面中,毛泽东得知曾志已怀有身孕,于是建议曾志尽快到相对安全的井冈山后方留守处休养,并将自己的那匹枣红马借给曾志。第二天,曾志骑上毛泽东的这匹枣红马,安全地来到了位于大井的后方留守处。

生完孩子后,曾志突然收到毛泽东派人送到的一张条子,要她尽快赶到茨坪,担任前委下属的妇女组组长,负责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

能在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工作,曾志非常高兴。对于这段难忘的时光,她后来回忆道:“我之所以喜欢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工作,因为他从来没有领导的架子,还会抽空给我们讲笑话、历史知识典故,会在一种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向我们讲授革命道理、工作方法和原则,是指导我们如何去做群众工作。”

二、

当时的曾志,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但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因此工作的效率不是很高,这也令她十分苦恼。有一次,曾志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拿出一张表格交给曾志:“你要是把表格里的内容都准确详细地填好,你的工作就能理顺,不会再有苦恼了。”

曾志接过表格一看,原来毛泽东在上面把自己的工作列了个详细的表格,诸如哪天出发,到什么地方,经过什么地方;什么道路,什么桥梁;路两边是山是水还是田?田里种什么庄稼,长势如何?经过的村子大小、人口如何?有几间瓦房……她这才恍然大悟:毛泽东是要她学会分析判断,让她工作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32年1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攻占漳州后,曾志和蔡协民被组织上安排留下来坚持斗争,毛泽东则率中央红军返回江西瑞金。曾志当时并没有想到,与毛泽东的下一次见面,竟然隔了整整7年!

1939年12月,曾志接到中央的通知,让她从闽东苏区赶到延安,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此时她的丈夫蔡协民早已牺牲,在延安的熟人也只有毛泽东了。

到了延安后,曾志马上是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见一见毛泽东的想法。毛泽东立即亲笔回信,约曾志第二天来见杨家岭见面。

在这次见面中,曾志将几年来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地全都倒了出来,心里也舒畅多了。当天,毛泽东留曾志一起吃晚饭,并对曾志说:欢迎曾志以后多到他这儿来串门,虽然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但红薯还是能管饱的嘛!

三、

1941年5月,中央开始在延安进行“整风运动”。曾志因曾在白区从事过地下工作,也成了审查的重点对象。在接受审查中,由于审查组少数人过“左”的思想,曾志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毛泽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站出来为她说话,曾志也因此通过了审查,并被补选为七大候补代表。

1945年4月,中央决定派陶铸等人到敌后去领导武装斗争。当时曾志已经与陶铸结婚,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要求和陶铸一起到敌后去。中央一开始考虑到敌后斗争的残酷性,并没有同意。为此她找到毛泽东:“我做过那么长时间的地下工作,怎么就不能去敌后呢?你们不要看不起女同志!”

毛泽东知道曾志的性子,在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商量后,最终特批曾志随陶铸南下沦陷区打游击。

临行前,曾志恋恋不舍的把四岁的女儿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并郑重的对保育员杨顺卿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请把孩子交给党,我相信党会抚养她长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随丈夫陶铸在广东工作了很多年。尽管身居高位,但她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

在此期间,曾志想办法找到了她与蔡协民的儿子石来发。当初这个孩子出生时,曾志正与蔡协民在四处打游击,不得不把孩子送给人抚养。解放后,石来发,成了井冈山大井村一位普通的农民。

这次见面后,曾志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儿子任何好处,依然让儿子回到井冈山继续当农民。唯一的一个改变就是:石来发从此改名蔡石红。蔡协民的蔡,石礼保的石,井冈山红土地的红。

四、

1965年三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夕,陶铸作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参加了人大常委名单的审定会议。会议期间的某一天,陶铸向曾志提出了一个问题:“主席推荐你当人大常委,还说什么‘善马任人骑,善人受人欺',这话是什么意思呀?"

曾志笑了笑:“我怎么知道呢!”

其实曾曾志是知道的。早在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期间,曾志便被组织上推荐为人大代表,可陶铸坚决不同意,亲手勾掉了曾志的名字。曾志所不过,就给毛主席去信倾诉自己的委屈。这次主席对陶铸说“人善人欺”的话,显然是批评陶铸欺侮了曾志。

三届人大会议召开期间,曾志有一次去看望主席,发现他还穿着有几个洞洞的毛裤,于是向主席提出,自己回广州后,在广州帮主席订做两套。主席十分高兴:“好呀,那就麻烦你了。我有稿费,我自己出钱。”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曾志曾专门去南昌看望了老战友贺子珍。知道贺子珍特别想念毛泽东后,曾志又找到毛泽东,将贺子珍的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最终在曾志的促成下,毛泽东在庐山与贺子珍见了一面。

多年之后,李敏还对曾志的这一举动心怀感激。她多次提到,倘无曾志从中牵线搭桥,自己的妈妈就不会有与爸爸这最后一次相会的机会。

五、

1966年6月,陶铸调中央工作,担任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没想到半年后,陶铸又一下子沦为中国的第三号“黑线人物”,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迫害。

陶铸蒙受不白之冤的同时,曾志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攻击。性格耿直的曾志,忍不住把自己的处境写信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她的来信上批示道:“曾志同志,你是来养病的,就住在北京,帮助陶铸同志做检查。你的党组织关系,去找东兴同志。”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曾志幸运地躲过了那场大风暴。更令她感动的是,每次有人提出要对曾志进行“审查”时,或者提出要将曾志赶回广州,交给广州的“造反派”批斗时,总会被毛泽东拦下来。主席的态度很明确:陶铸是陶铸,曾志是曾志。我了解曾志同志,她没什么问题!

对于主席的关心,曾志是很清楚的,对此也心存感激。晚年的她多次提到:若不是毛泽东的保护,身体不好的她,可能也无法在那场政治风暴中活下来。

1969年9月,身患癌症的陶铸,被某些人以“中苏关系紧张,可能要爆发战争”的理由疏散到合肥。曾志很想陪丈夫一起去,但陶铸为了不连累她,拒绝让曾志跟随,只要求她照顾好孩子们。

告别的那一刻,曾志泪如雨下。她后来回忆说:“我们微笑着握手,郑重地道再见。我为他打开车门,两人再次握手,车开了,我们依然相互握手,向对方致以最后的敬意……那样的冷静,那样的从容,那样的坚强!我们微笑着做了这一生一世的最后告别,彼此都没有流泪,因为泪水已经无法表达我们那种参透到骨髓的痛苦和依恋。”

夫妻二人分手43天后,陶铸在合肥逝世。临终前,他给曾志留下了一首诗:“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曾志没有掉一滴泪。老人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就坚信,党和国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我们的党有能力将它纠正过来!

六、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陈云提出来要为一些老同志平反,其中专门提到了陶铸。他的这一提议,也得到了绝大多数老干部们的支持。

获知这一情况后,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怀念父亲的文章,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并很快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篇文章后来也被列入高中二年级的课本,影响了一代人。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陶铸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望着劫后余生的母亲曾志,女儿陶斯亮问了她一个问题:“父亲去世你怨不怨毛主席?”

曾志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浅:“我跟随毛主席半个世纪,主席就是我的指路人。我对自己的选择至死不渝,对走过的路无怨无悔,对我的指路人也永存敬意。所以,我不怨主席,也从没有埋怨过主席。我想你的爸爸如果健在,也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

《新快报》:《陶铸与曾志,动乱年代现平凡夫妻情》

《环球时报》:《敢公开顶撞毛泽东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