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场深刻的蜕变,也是家庭成员间身份与角色的转换。家长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虽然不奢求孩子未来能飞黄腾达,但内心深处都期望他们能有所成就,至少能拥有一份体面且稳定的工作。
当亲朋好友问及孩子的近况时,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尴尬地回答:“还没找到工作”,因为这无形中仿佛在承认自己的孩子缺乏出息,只能依赖家庭,即“啃老”。在中国,父母对“啃老”现象普遍持否定态度,因为许多年轻人之所以“啃老”,并非缺乏能力,而是源于懒惰。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懒惰一直是受到严厉谴责的品质。
张雪峰无情揭露“新型啃老”:父母不懂,反而跟亲戚炫耀孩子成就
张雪峰在近期的一场直播中分享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案例,让人深感共鸣。一位家长焦急地找到他,诉说自家孩子高考仅得550分,最终进入了一所非双一流大学。
毕业后,孩子没有找工作,而是选择留在家中备考公务员,这让父母误以为孩子有着强烈的上进心。
父亲每天辛勤工作,晚上回家看到孩子在房间“刻苦”学习,便满心欢喜地向亲朋好友炫耀:“我家孩子真有出息,每天都在为公务员考试努力!”
然而,真相却令人震惊。这位孩子其实并没有认真备考,而是整天躺在床上刷手机、打游戏,只是偶尔翻看书本来应付父母。
每次考试失利,他都以“就差一点点”为由,请求父母再给他一年的时间。
年复一年,这样的谎言持续上演。
张雪峰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他询问家长:“你知道你家孩子学的专业在公务员考试中能报考多少岗位吗?”这个问题让家长瞬间陷入了困惑。
确实,公务员考试岗位对专业有着严格的要求,有些专业的报考岗位寥寥无几。
张雪峰推测,这孩子很可能是在报考那些“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户籍)的岗位,这类岗位的竞争异常激烈,几乎等同于碰运气。
这样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罕见。
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男生大学毕业已经两年,却仍然每天宅在家里说要考研。他的母亲还颇为自豪地向邻居炫耀:“我儿子不满足现状,决定考研深造!”
但实际上,这个男生每天睡到中午,下午沉迷于游戏,晚上则熬夜追剧,所谓的考研资料只是摆在那里做做样子。而他的父母对此毫不知情,还一味地支持他:“孩子想要提升自己,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要全力支持!”
张雪峰指出,这种“隐形啃老”现象比直接啃老更加可怕。因为直接啃老容易被察觉并制止,而打着“考试”旗号的啃老,却让父母误以为孩子在上进,难以发现问题所在。
父母应当明智地判断何时让孩子在家备考,何时鼓励他们先步入职场。
我认识的一位女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进入银行实习,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最终,她不仅成功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岗位,还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比同龄人更具优势。父母的关爱不应成为孩子依赖家庭、不愿独立的“避风港”。
如今,不少95后、00后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便声称要考研或考公务员,于是选择待在家中备考,一待就是三到五年。
对于那些家中有退休工资的父母来说,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对于那些仍在打工的父母,他们五六十岁的高龄还得承担孩子的开销,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更有趣的是,这些依赖家庭的孩子还常常抱怨自己压力大。试问,你们的父母已经含辛茹苦地将你们供养到大学毕业,现在你们还要依赖他们,他们的压力难道就减轻了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孩子也应该学会独立和感恩,不应让这份爱成为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
我们不应将父母的辛勤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如果考试之路并不顺畅,不妨先找份工作,边工作边备考,这同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你在家中悠闲地“躺平”时,父母却仍在为你辛勤打拼,这样的状况真的公平吗?张雪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别等到父母的养老钱都被你‘啃’光了,你还在年复一年地喊着‘明年一定要考上’。”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却道出了现实的残酷与真理。
我们应该明白,父母的付出并非无限度,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和需求。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他们,而应该学会独立和自强。面对考试和就业的压力,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既要追求梦想,也要懂得承担责任,不让父母为我们承受过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