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供应商外迁风波:一场全球化背景下的“成本与创新”博弈

半岛都市报 2025-02-23 11:30:59

近日,快时尚企业SHEIN(希音)要求其在中国的一些主要服装供应商在越南设立新的生产线的消息在行业内持续发酵,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榜。此举被行业解读为增加中国以外的供应链以规避美国关税新政。随后有报道称,SHEIN方面通过邮件否认了消息中针对越南的举措。不过尽管如此,该场外迁风波还是引发了更多人对企业身后的广州服装产业带前景的关注和讨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浪潮中,服装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深度变革的进程之中,固守城池或是一迁了之都不是应对变革的最优解。

01 “两头挤压”困局

近年来,全球纺织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国内需求降级、国际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纺织企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整体表现为订单减少、出口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等情况,上述情况已经开始影响纺织品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市场表现。

2024年9月27日,在山东曹县大集镇一家汉服基地,主播身穿汉服走秀。新华社发

国内需求方面,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12月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3%。这一数据在2024全年来看虽有所回升,但同比增速仅为0.3%,远低于2023年12.9%的水平。

一方面,高端消费市场受经济环境影响出现收缩。贝恩公司发布的《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受消费者信心不足、出境游复苏、消费外流加剧等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高端纺织品的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低端市场则因消费者收入预期下降,转向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这种“两头挤压”的局面,使得中高端纺织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

出口贸易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营业收入达到49532.1亿元,同比增长4.0%。202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出口数据尚未恢复至202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3409.5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指出,2024年国际市场需求总体疲弱,贸易环境风险高企,纺织行业外贸形势较为严峻,但我国纺织行业持续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稳定释放,全年出口实现正增长。其中,由于担心中美贸易环境风险,部分企业在四季度“抢出口”,引发当季出口增长加快。我国对主要市场纺织服装出口情况整体良好,但表现有所分化,对美国、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势良好,对日本、土耳其、俄罗斯等市场出口负增长。

02 产地漂移

过去二十年,全球服装产业链的版图始终围绕“成本洼地”迁移。从20世纪欧美向亚洲转移,到近年中国向东南亚扩散,这一进程始终遵循着资本逐利的底层逻辑。然而,当前的外迁浪潮不再仅是简单的“工厂搬家”,而是叠加了地缘政治、技术迭代与消费变革的多重变量,形成一场复杂的产业重构。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是产业链外迁的直接动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2021-2023年持续上升,平均工资由92459元人民币上涨至103932元人民币。

而越南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越南的平均月工资达到了约849万越南盾(按当前汇率换算,约合人民币2480元),劳动力成本甚至不足中国的1/3,这一差距促使劳动密集型环节加速向东南亚转移。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壁垒进一步放大了外迁需求。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数据,中国输美服装综合关税已攀升至平均25%,其中化纤类毛衣税率高达32%。而叠加了10%额外关税后,女装品类的最高税率更是直接攀至42%。

相比之下,越南享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普惠制(GSP)待遇,使其出口商品在关税上具有优势。这种关税政策差异催生了“产地漂移”策略,企业将最终加工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形成“中国原料-东南亚加工-欧美市场”的新三角贸易链。

2025年1月8日,绍兴创丹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正忙碌地生产着中式风格的面料。新华网发

越南、印尼等国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外资,叠加其地缘上靠近中国原材料供应链的优势,成为外迁首选。以越南为例,其为外资企业提供“四免九减半”政策,即前四年免企业所得税,后九年税率减半,这些举措大幅降低企业迁移成本。

在全球纺织产业格局持续动态调整的当下,纺织企业的外迁现象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的特有现象,外国纺织企业同样置身这一变革浪潮之中。

Zara母公司Inditex要求代工厂在西班牙、土耳其、越南三地均衡布局;优衣库则推行“成本+响应”双轨制,基础款由孟加拉国生产,当季爆款放在中国长三角“3小时供应链圈”。这种多元布局既能防范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政策变动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也通过产能调配实现利润最大化。

03 “空心化”隐忧与破局

目前,关于产业迁移对产业的影响还存在理论分歧。经典的雁阵理论表明产业转移是促进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落后国家能够通过“代工——提高生产技术——产业转移”的路径实现工业升级。

而从另一个维度审视,服装产业链外迁既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新一轮产业竞合的起点。这一进程在重塑行业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外流、产业空心化等隐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的研究指出,产业链转移并不必然造成产业“空心化”,但是若不能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或产业流出速度过快,易造成产业“空心化”,且短期难逆转。受产业迁移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岗位规模缩减。以纺织、鞋、帽制造业为例,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数从2015年的449.5万下降218万至2022年的231.5万,岗位规模几乎腰斩。

卡尔多典型事实显示制造业产出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正相关,制造业的过度外迁可能会引发一国制造业的空心化,进而加大了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鉴于此,一个国家最好将制造业比重保持在合理区间。

服装企业产业链外迁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在全球化2.0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单一成本优势,而是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与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对中国服装产业而言,外迁既是风险与挑战,更是倒逼升级的机遇。未来,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品牌赋能与生态协同,才能在“中国智造”与“全球制造”的共振中占据制高点。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苏桐)

编辑:刘建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 2025-02-23 16:04

    中国应该禁止外国服装进中国,毕竟中国人口多,大家也需要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