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庙祭祀的皇帝和配享的大臣

高山历史 2025-01-23 15:37:07

太庙,那是历朝统治者用来供奉皇家祖先牌位的宗庙。配享太庙呢,就是臣子或者宗室凭着某些功绩,在死后可以在帝王宗庙中祔祀,被后世皇帝祭祀。清朝,是咱国家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接下来,我给大伙讲讲清朝太庙祭祀的皇帝和配享的大臣是啥情况,还有清朝在皇帝宗庙制度方面的特色以及发展变化。

【01、清朝太庙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的太庙起初没设在北京。1636 年,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登基称帝,把国号改成大清,接着下令在都城盛京(就是现在的辽宁沈阳)修建太庙,此为盛京太庙。皇太极把七世祖孟特穆追尊为泽王,高祖福满追尊为庆王,曾祖父觉昌安追尊为昌王,祖父塔克世追尊为福王。随后,把他们以及各自妻子的神主(牌位)安放到太庙后殿进行供奉。

皇太极不像以往各朝的开国皇帝那样,把自己的祖先都追尊为皇帝,而只是追尊为了王,也没给上庙号。不过,皇太极把他父亲努尔哈赤追尊为皇帝,庙号定为太祖,还把他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追尊为孝慈武皇后,并将他们二人的神主放置在太庙前殿进行供奉。这样一来,盛京太庙的后殿在功能上其实就变成了祧庙,后面的皇帝也就不用再把四祖迁祧了。

同时,礼敦及其妻子、费英东、额亦都四人得以配享太庙。礼敦是皇太极曾祖父觉昌安的长子,从辈分上讲,是皇太极的伯祖父。他曾帮觉昌安平定其他女真部落,立下创业功绩,皇太极将其追封为武功郡王,并把他和他妻子的神主安放在太庙后殿右侧。费英东、额亦都都是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功臣,皇太极分别把他们追封为直义公、弘毅公,将这二人的神主放置在努尔哈赤神主的左右两侧。

1643 年,皇太极离世,顺治皇帝登上皇位。1644 年,清朝进入中原地区,把都城迁到了北京。他们把明朝皇帝、皇后、功王、功臣的神主从太庙中移出,而将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武皇后、皇太极以及费英东、额亦都等人的神主迁到了北京的太庙里面。没过多久,顺治给皇太极定庙号为太宗。在这个时候,盛京太庙供奉的只有在后殿的四祖,以及配享的武功郡王礼敦和他妻子的神主,盛京太庙也因此改叫四祖庙。

1648 年,顺治把八世祖泽王孟特穆尊为肇祖原皇帝,将五世祖庆王福满尊为兴祖直皇帝,把高祖昌王觉昌安尊为景祖翼皇帝,把曾祖福王塔克世尊为显祖宣皇帝,同时分别将他们的妻子追尊为原皇后、直皇后、翼皇后、宣皇后,并把他们的神主从四祖庙迁到了太庙后殿(祧庙)。

【02、多尔衮升祔太庙及被撤事件】

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为顺治,然而首位得以升附太庙的并非顺治,而是睿亲王多尔衮。在顺治朝前期,多尔衮乃是实际的最高掌控者,其生前获得的最高尊号为皇父摄政王,能享受天子的礼仪,他的地位和权势实际上已等同于皇帝。1650 年年底,多尔衮离世,鉴于他生前的功绩与权势,再加上其亲信的竭力推举,在次年年初,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的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也被追封为皇后,一并升祔太庙。这在清朝入关后是独一份,多尔衮是唯一一个生前并非皇帝却能升附太庙之人。

然而,过了一个多月,因为政敌接二连三地告发,再加上顺治亲政后的政治需求,多尔衮被安上了谋逆的重罪。顺治把他的皇帝封号给取消了,还把他和他妻子的神主从太庙中移除。多尔衮掌权的时候,曾追封他的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为孝烈武皇后,将她的神主升入太庙,摆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神主的旁边,这会儿也被一块儿撤了出来。

关于多尔衮升祔太庙这事儿,清朝费尽心思想要加以遮掩,那时发布的各类诏书都给收回去了,像《顺治朝实录》、《大清会典》、《皇朝通志》之类的官方史书,对这事压根儿就不提。咱能了解这段历史的直接凭据,一方面是朝鲜王朝的《孝宗实录》留存了一些有关内容,另一方面是当初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他的神主升祔太庙,还有后来被撤销皇帝封号,神主从太庙撤出的诏书被留存下来了,在档案馆里可以查到。

【03、顺治及康熙时期太庙情况】

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皇帝登基,给他定庙号为世祖。在那时清朝大臣看来,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他在当政期间把清朝从东北一个局部的地方政权拓展到了全国,将多数传统汉地归入了版图,功绩极大,用“宗”来称呼已经不能完全体现他的功绩,得用“祖”才行。并且把顺治的神主牌位升祔太庙,宣告百代不迁。顺治成为清朝首个在祔庙时就明确规定百代不迁、万代不祧的皇帝。目前没看到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祔庙时就有明文确定他们万代不祧的史料,他们万代不祧的待遇应当是后来的君臣予以确认的。

顺治年间,新增的功王配享人员有努尔哈赤的同母弟弟通达郡王雅尔哈齐、努尔哈赤的二伯父惠哲郡王额尔衮及其福晋、努尔哈赤的三伯父宣献郡王界堪及其福晋,再加上皇太极时期配享太庙的功王武功郡王礼敦及其福晋,总共七人。这些人的神主安放在太庙享殿东配殿。功臣配享人员方面,新增了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打天下的开国元勋武勋王扬古利,额亦都之子、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的功臣忠义公图尔格,费英东的儿子、跟随皇太极打天下且清军入关后屡立战功的昭勋公图赖,连同皇太极时期配享太庙的两位功臣费英东、额亦都,共计五人。他们的神主供奉在太庙享殿西配殿。

康熙皇帝逝世后,雍正皇帝登基,给康熙皇帝的庙号定为圣祖,这样一来,康熙皇帝成为清朝第三位庙号带祖的皇帝。一个朝代出现三个庙号带祖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少见。与此同时,雍正皇帝还把康熙皇帝的神主牌位升祔太庙,并规定其百世不迁,万世不祧。康熙皇帝也就此成为清朝第二位在祔庙时就被明确万世不祧的皇帝。

【04、雍正及乾隆时期太庙情况】

在那时的人眼中,康熙的文治和武功着实当得起“祖”的庙号,也该享有万世不迁的待遇。不过,这般尊崇,恐怕和雍正登基时其合法性备受质疑有关,他得借这样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雍正这般尊崇他父亲的举动,算是开创了清朝的先河,后面的皇帝都照着这样做,让清朝皇帝生父入太庙这事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雍正时期,清朝皇后升祔太庙的制度得以最终确立。明朝时,不管一位皇帝有多少位皇后,能跟皇帝一起升祔太庙的就只有原配皇后,除非原配皇后被废,才会让其他皇后替代。而清朝有所不同,皇太极时期升祔太祖帝后的是一帝一后的模式,不过这个“后”并非太祖的原配,而是皇太极的生母。顺治、康熙两朝升祔太宗和世祖帝后的是一帝二后模式,“二后”中一个是皇帝的原配,另一个是新皇帝的生母。等到了雍正时期,一帝数后的模式最终被确定下来。

在雍正时期,有两个人得以配享太庙。一个是怡亲王允祥,他是康熙的第十三子,和雍正关系很紧密;另一个是文襄公图海。图海在康熙时期功劳不小,在剿灭大顺军的残余力量、平定蒙古察哈尔亲王布尔尼的反叛以及三藩之乱中都立有赫赫战功,所以能够配享太庙。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登基,给雍正上庙号为世宗,并将其奉入太庙,定下百世不移、万世不迁的规定。乾隆下旨时专门说明,凭他父亲的功绩,世宗这个庙号当之无愧,而且能与列祖相配,百世不迁,这是天下万事的定论,并非朝廷众臣尊崇君父、加以颂扬的私人情感所致,更不是朕一人因感念深厚恩情、彰显圣上德行的个人愿望,所能强行添加一句话的。

乾隆时期,有7位功王得以配享太庙,这7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肃亲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礼亲王代善的长子;超勇亲王博尔济吉特・策凌,康熙的女婿。这样一来,清朝配享太庙的功王数量达到了15位。

乾隆时期又有两位功臣得以配享太庙,一个是襄勤伯鄂尔泰,另一个是大学士张廷玉。这两人是雍正指定死后配享太庙的,在整个明清历史中,此种情况恐怕仅此一例。而张廷玉更是清朝配享太庙者中唯一的汉人。这样一来,清朝配享太庙的功臣人数达到了八位。

【05、嘉庆及道光时期太庙情况】

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皇帝登基,给乾隆皇帝上庙号为高宗,其牌位升入太庙供奉。嘉庆皇帝在诏书里陈述了乾隆的功绩德行,原本该上“祖”的庙号,不过乾隆在世时曾表示庙号应是“宗”,所以就定庙号为高宗,并且依旧规定永远不会迁移,永远不会撤销祭祀。

嘉庆年间,又有三位功臣得以配享太庙,分别是傅恒、傅恒之子福康安以及兆惠。这样一来,清朝配享太庙的功臣数量达到了十一人。

得说一下,嘉庆元年的时候,和珅的弟弟和琳在镇压苗民起义的过程中死了,乾隆批准他配享太庙。到了嘉庆四年,乾隆没了,嘉庆掌握权力后,就把和琳从太庙配享的人员里给剔除了。

嘉庆皇帝去世后,道光皇帝登上皇位,给嘉庆帝上庙号为仁宗,并将其升入太庙,还规定永远不迁离,永远不替换。1850 年,生命垂危的道光帝在临死前首次正式说起清代皇帝宗庙迁祧的事儿。

他觉得皇帝宗庙得进行迁祧,要是大清皇帝每一代都万世不祧,那肯定会遭后世嘲笑。所以他提出自己去世后,自己的神主不升入太庙,至于该怎么祭祀,让新皇帝和大臣们去决定。但像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这类仿照古原庙制度的宗庙,仍然可以按照原来的规矩进行祭祀。

【06、咸丰及同治时期太庙情况】

咸丰皇帝登基后,把道光的朱谕拿给朝臣们讨论。礼部侍郎曾国藩呈上奏章,坚决不赞同道光的举措,并列出了三个原因:其一,道光乃咸丰的生父,血缘关系极为亲近,远没到古人所讲的因后代血缘渐疏而亲近庙毁的那种世系次序;其二,道光功绩卓著、品德高尚,理应和各位先祖一样,享受百世不迁的待遇;其三,连地位比天子低的诸侯大夫都有宗庙祭祀,道光身为天子却不能祔庙,不管是从情理还是道理上都说不过去。

咸丰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搬出朱熹有关天子七庙的阐释,就是那些有功德且世代不会迁祧的宗庙,不在天子七庙的数目当中。此前,清朝皇帝的宗庙虽说已满七庙,可这些都是不祧之庙,因而都不被算在七庙里面。这样一来,就算道光父庙宗庙的数量达到了八个,也没有违背天子七庙的制度,依旧是符合礼法的。所以,给道光上庙号宣宗,把他的神主升祔太庙,并规定永远不迁祧。

道光在生前将乾隆朝的名将重臣阿桂增添为配享太庙的功臣。而且,道光还指示依照当官的时间先后,对配享功臣的位次予以重新调整,变更为兆惠、傅恒、阿桂、福康安。

咸丰皇帝去世后,同治皇帝登基,给咸丰皇帝上庙号为文宗,其牌位升入太庙供奉,也是永远不会迁移和废除的。在同治时期,功臣僧格林沁得以配享太庙,他是清朝最后一个获此殊荣的功臣。这样一来,清朝配享太庙的功臣人数达到了 13 人,一直到清朝覆灭,这个数字都没有再改变。

关于僧格林沁该以功王身份还是功臣身份配享的问题,资料的说法存在差异。《清实录》讲其牌位供奉于太庙享殿东配殿,这意味着是以功王身份配享,不过只提及配享太庙,未明确牌位的具体供奉位置。有些论文觉得是在西配殿,也就是以功臣身份配享,原因是依照惯例,只有清朝皇室人员才能在东配殿受供奉。超勇亲王策凌起初在西配殿以功臣身份配享,后来因乾隆特批才移到东配殿,这属于特例。僧格林沁并非皇室成员,按常规应在西配殿,《清史稿》的相关记载令人怀疑,需要之后借助其他资料来进一步考证。

【07、光绪及宣统时期太庙情况】

1875 年,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登基,给同治皇帝上庙号为穆宗。当要把同治皇帝的神主升祔太庙时,碰到了一个麻烦事,那就是太庙寝殿里的九个龛室都已经满了,没地方放了。清朝用的是明朝的太庙,明朝实行天子七庙的制度,实际上有九个庙。当初建造的时候,中殿也就是寝殿只安排了九个龛位,每个皇帝一个。

那要是满了咋整呢?明朝跟它之前的那些王朝一样,弄了个天子宗庙迁祧制度,要是满了的话,就先把一位皇帝的神主挪出去,然后再把刚去世皇帝的神主放进去,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可这办法清朝用不了,因为清朝没搞天子宗庙迁祧制度,之前的皇帝那都是百世不迁、万世不祧,没法把他们的神主给迁走,所以就有了这么个难题。

于是,王公贵族与文武百官就这一难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想出了不少法子。朝廷最后决定采纳仿照奉先殿增添龛位的意见。具体来说,太庙寝殿正中间的龛位维持原样,依旧供奉太祖。剩下的八个龛位各自一分为二,这样原本的九个龛位就成了十七个,太庙寝殿就能供奉十七代皇帝了。接着按照昭穆之制,把其他历代皇帝的神主安放在不同的龛位里,这么着,同治皇帝的神主就能升入太庙祔祭了。这时候,太庙寝殿里供奉着十位皇帝的神主。

同治皇帝升祔太庙时出现的难题,让光绪朝的君臣开始琢磨建立天子宗庙迁祧制度。有大臣呈上奏章提到了咸丰皇帝确定郊坛配位的事情。咸丰当皇帝时虽说没有直接制定天子宗庙迁祧制度,可他曾表示要对郊坛配位的皇帝人数进行限制。通常古代王朝在郊外祭祀天地时,会让本朝的一位、两位或者三位皇帝配享,然而清朝却是所有本朝皇帝都可配享。咸丰觉得应该对此加以约束,规定在三祖五宗的范围内,从他自己起,往后的历代皇帝都不能再参与郊祀配位了。

醇亲王奕譞,那可是光绪帝的亲爹,他觉得太庙寝殿的龛室数量终归是有限的,可皇帝的数量却一直在增加,靠把龛室分割开来用以附庙,这办法长久不了。另外,历朝历代都有宗庙迁祧的制度,这本来也没啥可忌讳的,大清建立这样的制度也很正常。于是他提议,从光绪皇帝往后,不能再依照百世不迁、万世不祧的例子行事了。当时实际掌权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对奕譞的建议表示赞同,并且下旨照此办理。

在光绪年间,有一位功王得以配享太庙。1898 年,恭亲王奕䜣离世后,慈禧太后为彰显他的功勋,颁令让他配享太庙,他成了清朝最后一个获此殊荣的功王。这样一来,清朝配享太庙的功王数量达到了 16 人,其中包括 13 位功王以及 3 位功王的福晋,这个名单一直到清朝覆灭都未曾有过变动。显然,这时距离清朝灭亡已经没多远了。

把明清两朝配享太庙的功王名单拿来一对比,就能看出一个显著差别。明朝的那些功王配享者,其实没给明朝的创建做出啥实际功劳,就是靠着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血缘关系才进入名单的。但清朝的配享功王里,有不少人除了是皇室成员外(超勇亲王策凌不是,他并非皇室成员),还为清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了赫赫功绩。这样一来,加上13位配享功臣,清朝配享太庙的人总共是29位。

光绪皇帝离世后,宣统皇帝登基,给光绪皇帝上庙号为德宗,还把他的神主牌位升入太庙,定下百世不迁、万世不祧的规矩。这一举措直接否定了光绪刚即位时清廷下达的从光绪起往后的清朝皇帝不再万世不祧的旨意。那为啥会这样呢?

或许有这样两个原因:其一,那时掌管政务的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的兄弟,他和光绪有着深厚的亲情,故而想借给予光绪万世不祧的待遇来抒发这份情感;其二,同治皇帝进入太庙时,太庙寝殿的龛室被划分成了十七室,光绪帝进入的是第十二室,所以还有足够的空间剩余。正因如此,当时的人对于建立皇帝宗庙迁祧制度并不是很着急。过了三年,宣统皇帝退位,清朝就此覆灭,宣统自然也就没办法进入太庙了。

【08、清朝为何没有建立皇帝宗庙迁祧制度呢?】

清朝皇帝庙号迁祧制度并未真正形成。这里要讲清楚一个常被人误解的情况。有人觉得清朝把皇帝庙号迁祧制度给废除了,换成了所有皇帝都永远不迁祧的制度。但其实,清朝并没有确立这样一个让所有皇帝都永远不迁祧的制度。除宣统外,清朝历代皇帝确实都永远不迁祧,可这是靠着继任皇帝和臣子们定下百世不迁、万世不祧的特殊规定才达成的,并非是依据所有清朝皇帝都必须永远不迁祧的普遍规定来明确制度实现的。

来总结一下清朝为啥没设立皇帝宗庙迁祧制度呢

一是前边的皇帝,像雍正、乾隆,为彰显对其父的尊崇,都给上一代皇帝赋予了万世不祧的待遇,以此表明自己的孝心,进而形成了极大的历史惯性,变成了传统惯例。要是下一代皇帝不这样做,那就相当于否定上一代皇帝的功绩,是不孝顺的行为,所以没人敢违背,也没人愿意担这骂名。这惯性强到连皇帝自己提议都不管用,道光想用迁祧自己的办法来构建宗庙迁祧制度,可最后被咸丰朝的君臣给否定了。

二是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抵达了巅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大臣敢反对皇帝的做法,也没人敢提议建立皇帝宗庙迁祧制度。在以往的各个朝代,大臣提出这个是挺平常的事,可清朝大臣却把宗庙迁祧制度当作不能随便议论的皇家礼制,不敢多说什么。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较之前的王朝确实有了很大强化,可起码有大臣敢提及此事,甚至会为维护礼治而与皇权抗争,典型的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之争。然而到了清朝,为维护礼治而直抒己见进谏的人基本上没了。皇权一家独大,臣子们只能听从命令。

三是在光绪初年,为使同治皇帝的神主能够升祔太庙,把太庙寝殿的龛室划分成了十七室,如此便能供奉十七个皇帝的神主,给后代皇帝留出了充裕的附庙空间。光绪帝附庙后,还剩有可供六位皇帝附庙的地方,这就使得建立宗庙迁祧制度的紧迫性降低了。反正地方是有了,那就先这么着,至于到底要不要建立这一制度以及啥时候建立,就交给后面的君臣去处理吧,要相信后人的才智。但没过多长时间清朝就覆灭了,那宗庙迁祧制度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清实录》乃是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它详实记录了有清一代的诸多史实,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此部典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资料。

闫凯所著的《北京太庙建筑研究》

佟悦所著的《清盛京太庙述略》

傅公钺所著的《清代的太庙》

姜舜源所著的《清代的宗庙制度》

陈晨所著《清代升祔制度的构建及施行——兼论宗庙礼制里的成案传统》

张小李所著的《清代皇帝宗庙庙数制度探析》

张小李所著的《清代皇帝宗庙神牌升祔制度述略》

张小李所著的《清代对皇帝宗庙迁祧制度的违背与复归》

张小李《关于顺治朝多尔衮神主升祔太庙的初步考证》

北京太庙办展览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