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中医的酸苦甘辛咸,你就是半个老中医了:辛

鸿朗说健康 2024-07-11 11:22:36

与其他4种药味相比,辛味不仅与味觉有关还和嗅觉有关。关于辛味的功能,《黄帝内经》中有“辛甘淡属阳、酸苦咸为阴”的文字说明。《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功能最早的概括。具有辛味的中药,在常用中药所占的比例为40%,其中辛温药较多,辛平、辛凉药比例较少。另外,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往往有辛味,称之为辛香之气。辛味药所含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辛味药以入脾、肺、胃三经为主。辛味药主要分布于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化痰药等之中。辛味药的功效除具有解表发汗、行气、活血之外,还有化湿醒脾、祛寒温中、通络祛风、化痰散结、开窍醒神、温肾壮阳、杀虫解毒等作用。

能行:主要体现在行气、行血。行气是指辛味有疏通气滞之功效,能调达气机升降和调整脏腑功能。比如枳实、陈皮、乌药等含挥发油,能影响胃肠平滑肌活动,疏通气机,消除气滞。行血是加强心气和血脉的功能,促使血液正常运行。比如活血化瘀药多有辛味,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消肿、活血疗伤、活血消痈、破血消瘕等。

能散:主要表现在散表邪、散里寒、散内结。散表邪是通过“发汗”来体现的,这种发汗实际包含西医学扩张体表小动脉和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例如解表的辛味药麻黄有发汗、解热作用。散里寒,多是指辛味温里药的功效,既有味之辛烈来驱散在里之寒邪,又以其温热之性温煦中焦阳气。例如中药细辛、干姜、川乌等。散内结是指辛能外解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毒,内疏气血郁结,使郁结之气得以消散。比如半夏、白附子的化痰散结,薤白的通阳散结等。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补肝带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泻脾胃,因此,总吃辛辣的人是胖不起来的。总吃辛辣的东西、喝酒,你的胃黏膜就会被破坏,然后就会胃出血、胃溃疡,会损伤脾胃。但是如果你的脾胃有太多阴寒的东西,吃辛味的东西就刚好合适。

补肝带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泻脾胃,因此,总吃辛辣的人是胖不起来的。

辛味的第三个作用是宣肺。

如果肺里面有很多的黏痰、黏液,怎么排出去呢?有些人是不会吐痰的,还有些人是排不上来,那这时他就需要去宣一下肺。如果患者的肺宣发开了,他的小便也就顺畅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提壶揭盖法。

六味地黄丸前两味—山药、山茱萸,都是酸性的,泽泻是咸味儿的,怕酸的收敛太过了,就用一个辛味儿的使它宣散一下,这就是牡丹皮。牡丹皮又叫粉丹皮,是粉色的。我们用的是它的茎,像一个个小圆圈儿。你去抓药的时候尝一下,它会有一股辛辛辣辣的味道。

再举一个例子,有个方子叫千金苇茎汤,是用来治肺痈的。这里面用到了冬瓜仁,是酸味儿的,有时候还会加点儿薏苡仁,也是酸味儿的,还有桃仁这些都是补肺的(托里透脓能把肺气鼓舞起来)。另外,咸味儿的有酒军(熟大黄)、芒硝;辛味儿的有苇茎。温病里面煮苇茎、芦根,讲究的是—“令香气大出”,这样宣肺的作用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