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毕业季的时候,网上就会掀起大范围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讨论,人们总是感叹每一年的就业前景似乎都比之前更加严峻,毕业生们也在网上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可是与此同时,一家工厂却在网上提问,为什么他们哪怕用20万年薪都招不到一个年轻人,难道是他们自己把年轻人逼走了吗?
恰恰是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如今社会就业的严峻问题。
思想的转变光从工资来看,20万的年薪对于一个毕业生而言,其实是十分优渥的待遇了。
毕竟如果我们从当今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城市的毕业生尚且都是平均每个月5000元左右,甚至有的还在其之下,在一些小城市更是只有三四千元每月,这与这些工厂开出的工资可谓是大相径庭。
可是偏偏这样的差距摆在眼前,年轻人们却拒绝了薪酬更高的工厂工作,宁愿挤破头也要进到公司里面当白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这都源于人们思想的转变。
倒退几十年,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与现在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在当时,为了实现新中国的建设,工业化改造变成了国家任务的重中之重,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工业化浪潮诞生了一批批勇敢无畏,艰苦奉献的工人们。
那个时代里,做工人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工人吃的是国家饭,吃穿住行都由工厂安排,一些大型的工厂甚至会在内部建设家属区、学校、医院,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活圈,工人们的归属感也很强,将工厂当成自己的家一样,一代接着一代为了这个工厂奋斗。
但是随着时代的浪潮发展,改革开放打开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允许经商和恢复高考两件事,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当看到那些辞去了稳定工作下海经商的人却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人们心中工人的至高地位便也发生了动摇。
再加上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一批知识分子能够进入大学,又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便不再执着于让自己孩子接自己的班进入工厂。
最后便是国企制度的改革,一些曾经一度辉煌的工厂风光不再,部分地区还掀起了下岗潮,工人不再象征着铁饭碗了。
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变迁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想去经商,去读书,去进入公司做一名白领。
而工人的工作已经在他们眼里已经变成了一种“不体面的体力活”。
年轻人与沉没成本“如果不读书的话,那就去进厂打工吧。”
想必很多人都在学生时期听到过这样的话,其实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让很多人下意识以为工厂就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从事体力活动的地方。
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让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想到工厂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将其和自己剥离开来。
年轻人就更是如此了,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网络热潮的影响,即使他们不读书,也想去到短视频平台做网红。
看到别人一飞冲天的模样,别幻想自己也能有一天享受这样的一夜爆火,久而久之,就更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进到工厂脚踏实地的打工赚钱。
而对于毕业生而言,这更是关乎到一个叫作“沉没成本”的问题。
许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年,就是为了能够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到工厂里面和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一样付出体力劳动。
“如果进厂的话,那我为什么不初中辍学就直接去呢?”
正是因为他们读了多年的书,才会总想着要将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最后投入到所谓更“高级”的领域,哪怕工厂给出了他们高昂的薪资,他们也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新时代就业几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人们思想的发展,让就业现在呈现出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状态。
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苦苦找寻工作而不得,反倒是一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薪招人却不成,一个供不应求,一个求不应得,像极了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却想进去。
想要解决这种情况,就要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育的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培育出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可是社会能给予他们的工作却相对较少,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体量巨大,可是却与大部分本科的教育方向并不契合,并不受毕业生们的青睐。
所以想要解决这种分化的就业形态,就必须要在教育上做出改革,调整教育方向,不再以高考成绩区分专科与本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流,解决毕业生大量涌入同一行业内耗的严峻问题。
其次,像工厂这样的制造业也要进行自我革新,打造现代化工厂,招纳高新人才,将传统模式用现代科技与治理体系转化为更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时代工厂,让工厂摘掉刻板印象的标签,用全新的形象面向社会,招揽更多高新人才,解决工厂人才紧缺的困境。
综上所述,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态,还是需要国家、行业、个人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行业之间的平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健前行提供基础保障。
现在想招到人工资待遇必须有限安排然后是公司自由舒适度也就是氛围最后一个是升值问题,工资肯定是加班费全勤奖各种补贴综合氛围就是领导对员工的放任程度信任程度容忍程度升值有点难搞领导不走你出不了头随时随地有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