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无人问津,到“名家”手里卖了546万,民间宝物只能低卖?

千亦评文化 2024-12-22 04:47:31

曾经的古玩界,是眼力为王,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不论贫穷富贵。一朝打眼便是自吞苦果,一朝捡漏便可一步登天。

可不知什么时候,也许就是国内拍卖行“百花齐放”来临时,一切都变了,变成了“人贵物也贵,人贱物也贱”。

说白了,要看一件藏品的价值,不是看它本身的艺术含量,而是看它背后的那个人:够不够资格上桌!

西汉玉透雕龙纹璧(配图)

听一位古玩行商说了个事,他介绍在前几年的香港佳士得,一件西汉龙纹璧卖出了546万的价格,声称是“某堂”珍藏的中国古玉,流传有序脉络清晰。

他嘲弄地说了一句:“什么堂啊斋的,净扯淡,这件玉壁是过了他手的!”

当时一位民间藏家到处在售卖这件玉,他是20多年前在地摊捡漏的,并没有任何违法行为。但就是因为“来源不明”这个硬性条件,始终无法上得了台面。

前几年在朋友圈到处喊着甩卖,喊价7万,无人问津。然后这个古玩商压了价才接手的,他再转手给了别人,不知道转了几手,最终到了某位“名家”手里。一跃成为“传承有序”的大名品,转手就是几百万高价!

刘岩也是靠“名人”效应

这位古玩商说得不知道真假,但听他的口气,很有这个可能,因为这太符合当下的收藏环境了。

就像是“刘岩骗宝”事件,朱家兄弟的祖传宝物,乾隆真迹《嵩阳汉柏图》被刘岩以不光彩的手段17万买走,最后拍出了8736万的天价。

很多网友愤愤不平,但有不少古玩行内人都表示,在朱家兄弟手里,17万就到顶了,因为他们只是没什么人脉资源的小老百姓。

但是到了刘岩和他背后的“老板”手里,那可就“前路广阔”了,利用自己的渠道宣传造势,然后在拍卖会上赚得盆满钵满,这才符合“规则”。

安思远

是的,这个“规则”,对于普通人来说,意思就是去“遵守”。

而对于有钱有势的人来说,意思就是去“利用”。

大藏家安思远旧藏的一件公认的赝品,所有人都去捧着,宁愿花费300万买下来,去结交一个人脉。也不会花30万,去民间淘一件真品。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古玩收藏早已脱离了其本来的玩法,和“社会”是高度绑定的。

王刚也是大藏家

我记得王刚有一部剧,是铁三角演的关于民国时期古董收藏的题材,那里面斗智斗勇,对于各种古玩行业的坑蒙拐骗都描述得很精彩。

但始终没有忘记一点,就算再怎么贪财图利,也不会忘了国家大义,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敢把国宝卖到国外。哪像现在?每年有多少“走私出境”的文物,每年又突然冒出多少“海外回流”的文物?

那个年代,更不会对民藏打压得如此之狠,就算是平头老百姓,再怎么落魄,只要眼力够,那也是一朝就能翻身。

他们忘了吗?不,他们没忘!只是,现实已经不允许这么做了!

民间假货多吗?确实多,但精品也是数不胜数。

不然你怎么解释,如果全都是假货,那些专家为什么每年都要举办很多鉴宝活动,都是假的还鉴个空气呢?难道不是抱着“淘货”的目的?

不然国家也不会一直关注民藏,有人想要解开民藏身上的“枷锁”,但总是碰到一股无形的阻力,让人无奈又无力!

其实国家真的应该积极推动民藏的“解禁”,这样的话,不但能激活民藏的巨量财富,民众也投入进去自得其乐,再也不想关注社会上那些乱糟糟的事情,那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0 阅读:6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