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喷涌的火焰犹如浪潮一般不断向上扩散,划破黑夜的寂静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在一团橘黄色的光球之中,火花像玫瑰一般一层层绽放。
象征着死亡和毁灭的巨浪在人们凝视中流露出一股异常神秘且诱人的魅力。
那些银幕上静止住的身影,或许也和银幕前的观众一样,不禁产生发自心底的疑问——这真的是人所能够创造且拥有的能量吗?
“我在这时成为了死亡”,就好像冥冥之中已然注定了一般,奥本海默成为情人多年前预言的死神象征。
核试验的成功让奥本海默突然之间成为了凭借一举之力结束战争的功臣,成为举国上下尊重和关注的对象,甚至帮助他在美国社会各界获得前所未有的声望与名誉。
然而,他的内心也同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矛盾之中,被军方接管带走的核弹装置就像被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
关于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进行核试验研究的剧情,影片最终以一场意味深长的庆祝会作为收尾,而时间、空间、思想也在这一段剧情中实现了电影的“三位一体”。
随着原子弹成功投放到广岛和长崎,奥本海默突然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闻名全美国的公众人物。
影片开头那阵富有节奏且不断加深、犹如击鼓般的神秘背景声终于被揭晓——奥本海默在核弹成功投放后,走进某个庆祝会现场时人们用跺脚来表达欢呼的声音。
然而,在这场作为绝对主角的庆祝会上,奥本海默面对眼前狂欢着战争结束的人们却不禁陷入了迟疑和沉思——战争真的结束了吗?自己所做的一切又真的能够实现世界和平吗?亦或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虽然核弹本身最终没有形成一连串的链式反应,但是发明核弹这件事情本身已然在现实世界中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无论是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亡、还是美苏冷战下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亦或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不断探索和无尽欲求……
眼前这些欢呼者不断用脚击打地面的声音在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中突然变得像核弹引爆后所发出的声响,像极了人类即将走向灭亡的倒计时。
面对眼前嘈杂的人群,奥本海默的世界突然变得万籁俱寂,他不断说着“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同时又不得不直面自己内心油然而生的道德困境和忧心忡忡。
在他想象中的世界里,眼前的人们突然被核爆炸释放出来的刺眼光芒和强力辐射化为灰烬,自己的脚像是被只剩下灰烬的受难者紧紧抱住,拥挤的人群中似乎看到了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在独自哀伤,深受重创的母子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现实世界里欢呼雀跃的人群和内心世界里随处可见的可怖景象在此时巧妙地合为一体。
时间、空间突然变得模糊、而奥本海默内心深处长期压抑于“对抗纳粹”这一目标下的人性本真也在霎那间迸发出来。
奥本海默急促的脚步似乎是想要逃离眼前这炙热场景,却下意识地越发走进黑暗面。
人最可怕的是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模样,而此时此刻的奥本海默终于认清了自己真实的面目——他是原子弹之父,同时也在带领团队成功研究出核弹的那一刻成为了死神的代言人。
随着核弹的横空出世,人类文明走到了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这究竟是新生?还是毁灭?银幕前的观众既是奥本海默人生经历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现实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很庆幸他对未来核战和世界毁灭的担忧在1945年之后的数十年间没有成为现实。
美国成功研制出核弹并将其运用于实战后数年,全力赶超的苏联亦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弹。
“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在此后数十年的美苏冷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苏一方面为了取得战力均衡疯狂展开军备竞赛,另一方面也借此保证了双方在拥有了足以完全毁灭对方的力量之后,轻易不敢展开核战争。
然而,这紧张而又脆弱的和平在当下的世界局势下又是否真的能够长期稳定的维持下去呢?
《奥本海默》的故事已然结束,但奥本海默晚年面对电视镜头说出的那番话语却依旧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知道世界将会大不相同,有人哭泣,有人沉默,更多人沉默不语,我仍记得印度教经文《薄迦梵歌》里写道‘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