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用AI画图,老年人用AI造假——这不是段子,而是上海警方刚破获的魔幻案件!一名70岁退休会计,通过AI生成器伪造11枚上市公司公章,竟让济民健康(603222.SH)子公司高管卷入非吸案,导致公司紧急停牌。从PS到AI犯罪,技术如何沦为黑产工具?这场横跨科技与法律的博弈,暴露出怎样的监管黑洞?

1. 犯罪链条:一张A4纸打印的“完美犯罪”
技术工具:某电商平台购买的“AI印章生成器”(售价399元/月),输入企业名称即可生成带防伪纹路的电子章;操作流程:扫描真章→AI自动修补瑕疵→调整色彩饱和度→打印至硫酸纸;漏洞利用:利用中小企业“线上验章不核实物”的漏洞,伪造《担保函》等文件。2. 资金流向:2年套现1.2亿的“影子公司”警方调查发现,主犯陈某(70岁)通过伪造的济民健康子公司公章,与某P2P平台合谋虚构融资项目,吸引200余名投资者,资金最终流向境外赌场。
3. 高管涉案:风控总监收受600万“技术顾问费”济民健康公告披露,子公司风控总监张某因“未履行印章核查义务”被立案,其银行流水显示曾收取陈某转账的“技术服务费”,用于购买上海豪宅。

1. 电商平台惊现“AI造假全家桶”记者暗访发现,某平台搜索“印章生成”会跳转为“合同设计”,但商家实际提供:
AI印章生成器:可模仿公安备案编号、紫外线防伪标记;签名笔迹模拟:输入5个真签名,生成任意内容电子签名;合同模板库:含担保协议、阴阳合同等敏感文本。2. 暴利产业链:小学生都能操作的“犯罪套餐”黑产从业者透露,伪造一套企业公章+法人签名收费800-5000元,而企业线下刻章备案成本超万元。2023年全国AI伪造案件超3700起,同比激增215%。
3. 司法鉴定难题:99%的AI伪造肉眼难辨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测试显示,市面主流AI伪造印章与真章相似度达98.6%,仅能通过紫外光下的荧光渗透差异辨别,但超90%中小企业无此检测设备。

1. 印章管理“线上化陷阱”济民健康子公司使用“电子印章OA系统”,但审批流程仅需部门经理线上签字,实物章存放于普通保险柜,密码由文员保管。
2. 内审形同虚设:3年未发现异常担保财报显示,涉事子公司2021-2023年对外担保从0骤增至4.5亿,但审计报告均标注“无异常”,实际均为伪造文件。
3. 高管监守自盗:风控总监成最大漏洞张某任职期间多次违规通过担保审批,其办公室电脑中被恢复出与陈某的加密聊天记录,涉及伪造文件传输记录。

1. 企业必查:紫外线+区块链双验证
购置300元紫外手电筒,检查印章荧光防伪码;接入公安“电子印章备案平台”,实时核验编号真伪。2. 个人避坑:合同签署“三不要”
不要接受纯电子版盖章文件;不要轻信“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声明;不要向非对公账户支付大额保证金。

3. 举报奖励:最高可获50万元国家反诈中心开通“AI犯罪举报专线”,提供线索并经查实,最高奖励50万元。
结尾互动:AI犯罪该谁买单?当技术门槛低至70岁老人可操作,我们该如何应对?✅ 支持严刑峻法!伪造公章一律入刑10年起❌ 平台需担责!下架所有AI造假工具 关键在技术反制,开发AI鉴伪系统
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转发提醒家人:AI是把双刃剑,使用需守底线!
(数据来源:上海警方案情通报、济民健康公告、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