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美将军来访口出狂言,毛主席大怒:尼克松不来,土克松也会来

史在没有弦 2024-12-28 08:52:39

1972年,美国准将黑格首次访华,意图为尼克松的访华铺路。面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和主权尊严,他的外交手段屡屡碰壁。尽管他为访问做了充分准备,细致了解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但在充满张力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平衡美国利益与中国的底线,成为了他的重大挑战。毛主席的强硬回应和周总理的巧妙应对,让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难以奏效。最终尼克松是否能够在保住自身尊严的前提下顺利访华,仍然悬而未决。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背后,究竟是如何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毛主席

1956年2月24日深夜,莫斯科的寒冷中,一场历史性的会议悄然进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四小时长篇批判,赫鲁晓夫公开否定斯大林的政策,并为自己展开“去斯大林化”运动。然而这场激烈的讨论改变了苏联的内部政治,也为中苏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两年后苏联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电中国国防部,提出在华南地区共同建立一个长波电台,用于苏联潜艇在太平洋的作战指挥。此举表面上是为了增进中苏军事合作,但实际上,苏方的提议暗藏着明显的控制意图,特别是电台的使用权将由两国共同管理,费用大部分由苏联承担。然而在此后的三个月,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再次提出,希望中苏两国能共同在中国境内建立一支潜艇舰队。

毛主席

此举让中国领导层深感不安,认为苏联此举直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中国拒绝了这一提案,明确表示不允许任何外国在中国领土上建立军事设施。随着这些事件的积累,中苏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愈发显著,最终在1965年两国彻底断交。

此后苏联不断在中苏边境集结兵力,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紧接着美国也加强了对中国的空中与海上压力,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和领海。中国一方面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又需应对美国的压力,处于双重夹击之中。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尼克松通过媒体向中国传递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提醒中国要警惕苏联的军事扩张。这一举动使中国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考虑是否可能与美国联合对抗苏联。

毛主席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导层意识到,单纯对抗苏联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而美国的支持,尤其是在防范苏联方面,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项。经过深入分析与多次讨论,中国领导人决定采取一种策略:效仿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通过“联吴抗刘”的策略,在国际上与美国形成合作,以对抗苏联的扩张。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深刻的历史恩怨与巨大分歧,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上,两国关系并非注定无法改善。世界格局的变化意味着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理应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周总理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将台湾国民党代表团驱逐的提案。消息传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打电话给中国外交部,急切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参加正在召开的大会。外交部领导人震惊之余,立即前往毛主席处请示。周恩来、姬鹏飞和乔冠华等人讨论后,决定请示毛主席该如何应对。

毛主席迅速表示应派代表团出席,并回忆起1950年伍修权作为特别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的情景。毛主席幽默地说:“那时候我们还在‘花果山时代’,‘玉皇大帝’不可一世。”他说时代不同了,“过些日子,‘玉皇大帝’还要亲自光临我们的花果山呢。”大家顿时会意,笑了出来。毛主席提到的“玉皇大帝”,显然是指美国总统尼克松。

毛主席和周总理

中美两国的敌对关系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上。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尤其是中苏分裂和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急于解决越南问题,中国则希望打破外交孤立,实施“联吴抗魏”策略,双方开始思考改善关系。

尼克松上任后公开表示美国最迫切的外交问题是结束越南战争,而解决的关键在于北京和莫斯科。他显然对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充满期待。毛主席通过乒乓外交等方式,传递了友好信号,最终确定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

尼克松为了保持外交面子,提出希望中方首先发出邀请。毛主席心领神会,决定反客为主。1971年8月,中国通过《中美联合公报》公开邀请尼克松访华,尽管如此尼克松依然要求自己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黑格先行访问,为他的访华做准备。

周总理

黑格于1947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二战结束后他曾在台湾为蒋介石政府提供“防卫台湾”的战略建议,他始终坚持实用主义外交,将中国视为冷战背景下可以利用的工具,特别是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黑格等美国高层认为中国是牵制苏联的重要棋子。

1969年时,黑格仅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军事顾问,职务和军衔都并不显赫,军衔仅为陆军上校。然而,仅仅几年后,到了1972年初,黑格的职务几乎与基辛格平起平坐,军衔也晋升为陆军中将。

合照

在尼克松政府中,黑格与基辛格分工明确,一位主内,一位主外。黑格主导国内事务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他的意见常常直接影响美国的政策走向。但黑格的能力也并非无懈可击,他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外交事务,缺乏应对微妙国际局势所需的灵活性。他个性傲慢,且政治经验相对不足,这使得他在外交谈判中往往显得过于直白和粗糙。

黑格的首次北京之行,原本应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却因他的傲慢言辞而变成了外交风波的导火索。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中国的“生存能力”受到苏联威胁,而美国将“帮助”中国保持独立。换句话说美国自认是“救世主”,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中国将无力自保。

1972年1月,美国黑格上将在上海大厦楼顶俯瞰市容

这番话令周恩来极为不悦。会谈结束后,周总理第一时间将黑格的言论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听后,显得非常不满,立即作出了坚定的反应:“不来就不来。”毛主席愤然反问道:“中国被包围了?需要他们来救我?”这番话透露出毛主席对美国过度自信、居高临下态度的强烈不满。

随后毛主席指示周总理,坚决驳回黑格的这一要求。他进一步指出:“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

在毛主席明确表态后,中央政府通过《答复》文件再次坚决表明中国立场。这份文件直指美国的霸权主义,强调中国绝不依赖外力保障独立,坚定捍卫主权与尊严。

人民日报

这一番强硬回应让尼克松大为震惊,没想到中国如此坚决,完全不为黑格的示威所动,反而给予大气回应。感到形势不妙尼克松立即改变策略,要求黑格向中国领导人道歉,并承认之前言辞不当。

1月7日,周总理在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黑格的会谈中,巧妙回应了美方的挑衅。黑格提到尼克松总统曾说中国是世界五大强国之一,但现在美国情报却表示怀疑中国的生存能力,暗示要保证中国的独立与生存。对此周总理毫不客气地回击:“任何国家不应依赖外力保障其独立,否则就会沦为保护国或殖民地。”

面对黑格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周总理首先接受了美方提供的苏联军事情报,表现出中国的务实态度。但对于美方的威胁,他果断回应:“苏联的扩张战略没有变化,中国早有准备。”他简洁地指出,“其他关于苏联威胁的言论冗长且多余。”

尼克松到专机边迎接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的基辛格

黑格提到的“尼克松的世界领袖形象”,周总理也冷静地回应:“一个人的形象取决于他的行动,而不是自封。”他强调中国从不认为某国能自封为“世界领袖”。在尼克松访华的接待问题上,周总理坚决要求尼克松抵达上海后换乘中国的专机和专车。美方对中国的安保安排进行了考察,最终表示满意。

不久后尼克松的访华行程确定,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的专机顺利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受到了周总理的热烈欢迎。这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周总理

当天毛主席与尼克松的会面令人瞩目,气氛亲切而坦诚,双方展开了富有成果的对话。短短几个小时,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这次会晤上。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新启动,也为中国打开了新的外交空间,迅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

黑格回国后仕途一帆风顺。在里根总统任内,他迅速接过了基辛格的位置,成为美国国务卿,然而最令黑格印象深刻的,还是与毛主席的会晤。毛主席在面对外国来访时,总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展现中国的尊严与独立。这种冷静且坚定的态度,深深震撼了黑格。

周总理

他意识到国家的尊严从来不是通过妥协换来的,而是通过坚持底线、理智应对赢得的。毛主席在会谈中的表现,既没有轻易让步,也没有高压手段,而是通过坚守原则和礼节,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参考资料:

1、《1972:尼克松访华的台前幕后》,龙乃禾

2、《尼克松访华前美方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分析》,陈小丽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