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晚年回忆淮海战役,总结了13条经验教训:杜聿明犯了兵家大忌

逗逗娱 2025-04-29 09:57:43

【前言】

1948年11月12日,黄百韬的部队在碾庄陷入包围。当天,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日记中记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

杜光亭每天下午两点都会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他们把大楼的绘图室临时改成了作战指挥中心。我每天都会过去看一眼情况。

杜聿明被派往徐州,负责指挥徐蚌会战的整体战略部署。此时,刘峙的权力已被大幅削弱,几乎失去实际指挥权。对此,刘峙心怀不满,特意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失落情绪。

【一】

杜聿明心里同样感到非常难受。

1948年11月8日,杜聿明刚刚完成了葫芦岛国民党军队的撤离任务,搭乘飞机从锦西机场返回北平。他刚到北平不久,与傅作义短暂交谈后,便收到了蒋介石发来的电报。

刚瞥了一眼电报,我立马愣住了。

蒋介石与国民党高层军官共同策划了一场名为徐蚌会战的军事行动,计划以蚌埠为核心,旨在抵御并击退解放军的进攻。杜聿明对此方案表示支持,并予以确认。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几天后,蒋介石就调整了策略,决定接受何应钦和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军事方针。

杜聿明急匆匆从北平赶往南京,一见面就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斥责。

有人称你为消防队的领头人,但依我观察,你走到哪儿,哪儿的问题反而更严重了。你还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杜聿明遭到一顿痛斥,心中七上八下,却不敢向蒋介石透露与傅作义的谈话内容,只能低声下气地表示遵命。他迅速赶往徐州,负责指挥救援黄百韬的行动。

杜聿明对傅作义说的原话是:

东北地区的解放军部队规模接近百万,正迅速向关内推进。与关内的解放军相比,他们在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以及整体战斗力上占据明显优势。从军事角度来看,共产党在一年内极有可能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刘峙原本以为杜聿明的到来能帮他解决眼前的困境,可事情并不如他所愿。杜聿明一到就接手了他的权力,这让刘峙心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当年在黄埔军校时,刘峙可是杜聿明的老师,如今却形势逆转,自己反倒显得跟不上节奏了。这种落差让刘峙不禁感到有些无奈。

刘峙或许并未察觉,蒋介石对他的军事指挥水平已经极度失望。这种不满情绪在蒋心中积压已久,但刘峙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蒋介石对刘峙的指挥才能早已心生疑虑,这种不信任感日益加深,最终达到了顶点。尽管刘峙仍在履行其职责,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蒋介石的不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观察和评估的结果。刘峙的指挥表现未能达到蒋介石的期望,这种差距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蒋介石对他的彻底失望。

1949年11月14日,蒋介石在个人日记中记录了以下内容:

根据最新战况分析,碾庄地区形势依然紧张。邱清泉兵团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增援徐州。由于大量兵力被牵制在城防任务上,前线作战力量严重不足。刘峙的指挥能力欠佳,令人对当前战局深感担忧。

1948年11月15日,蒋介石命令顾祝同前往南京,负责指挥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的东进行动,目的是解围黄百韬部。

虽然内心极为不满,但刘峙对此却表现得毫不在意。

现在基本不用他费神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峙虽然依然参加各类军事会议,但明显失去了话语权。他的主要职责转变为接待从南京来访的高级将领,几乎成了“接待办主任”。

11月28日,刘峙率领徐州剿总部队转移至蚌埠。随着蚌埠指挥所的解散,原主任李延年被任命为兵团司令。此时,刘峙的职责简化为协调刘汝明和李延年两个兵团的北上增援行动。

杜聿明那时身兼两职,担任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直接管辖徐州剿总大部分军队。他掌握着该地区超过半数的军事力量,统筹指挥这些部队的行动。

刘峙如今已经完全失去了权力地位。

【二】

多年后,刘峙在回忆录《我的回忆》中提到,他当初被派去担任徐州剿总司令时,感觉就像是“自己往火坑里跳”。这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当时局势的无奈和压力,也反映了他对这项任务的艰难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徐州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刘峙因指挥能力不足,导致战前部署出现严重问题。这使得国民党军队在与解放军的对抗中陷入被动,且不断遭到分割打击,形势极为不利。

需要指出的是,刘峙虽然能力有限,但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

他之所以能位居要职,得到蒋介石的器重,绝非偶然。

内战爆发时,刘峙担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率领30万军队攻占了中原军区的根据地。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中原军区仅有五万兵力,被迫选择突围。这一过程中,中原军区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原军区的战士们所流的血,其价值和意义不应被遗忘。他们的牺牲是对和平的深刻贡献,应当被后人铭记和尊重。这一历史事件提醒我们,和平的代价是高昂的,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这些牺牲是必要且值得的。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努力维护和平,确保这些牺牲不会白费。

然而,当我军展开全面反击时,刘峙的处境愈发艰难。他面对的局势日益复杂,应对手段也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战事推进,刘峙在战略部署和资源调配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有效遏制我军的攻势。这种被动局面让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战局的发展对他愈发不利。

1946年9月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了定陶战役,成功击溃了敌方的整编第三师。在这场战斗中,敌军指挥官顾祝同的侄子赵锡田被俘,之后被释放。与此同时,刘峙及其参谋长赵子立因战败被解除职务。

当时刘峙已经彻底放松了警惕,完全放下了戒备心。他觉得自己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不再需要为任何事情操心,就像把战马放归山林一样,准备过太平日子。这种心态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防备,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1948年夏秋之际,国民党军队在各个前线战场都遭遇了不利局面。当时负责徐州和郑州方向军事指挥的顾祝同被提升为参谋总长,这一职位变动使得他原本的指挥岗位出现了空缺。蒋介石经过考虑,决定让刘峙接替顾祝同的位置,继续指挥相关战区的作战任务。

刘峙当时在上海,日子过得相当悠闲自在。他远离了繁忙的公务,享受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状态。每天不必为琐事操心,仿佛与世无争,过着一种无拘无束的日子。这种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1948年5月30日,何应钦通过电话联系刘峙,正式告知他已被选定负责徐州地区的相关事务。

起初,蒋介石并未考虑启用刘峙,而是优先考虑蒋鼎文前往徐州。然而,由于各方意见分歧,这一提议未能达成共识。随后,蒋介石转而计划委派白崇禧负责徐州,并兼任徐州和华中两大剿总司令。然而,白崇禧在权力分配上态度强硬,与武汉绥靖公署主任程潜产生冲突,这一行为令蒋介石极为不满。

想来想去,最终只能选刘峙。

刘峙后来在日记里提到:

何敬公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墨三兄也担任了参谋总长一职。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出于公事上的责任还是私人交情,我都不应该置身事外。重新接手这些事务实在是无奈之举,绝非贪图职位。相信不会有人因此嘲笑我迷恋官职,因为这些都是艰巨的任务,绝非为了个人利益。

刘峙在个人记录中常常自我美化,将自己描绘成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他甚至自比文天祥,暗示自己有着与这位历史名人相似的勇气和担当。值得一提的是,刘峙的故乡是江西吉安,这个地方在古代被称为庐陵,而文天祥正是庐陵人。通过这种方式,刘峙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先贤相提并论。

刘峙在其日记中提到,他清楚局势危险,但仍选择接受任命,将自己比作历史上的“文天祥”。

刘峙上任前,内心充满了十足把握。

尽管信心十足,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

1948年6月14日,刘峙被派往徐州担任职务,他刚上任就遇到了豫东战役的爆发。

6月17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共同发动了豫东战役。最初的目标是围歼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但邱清泉并未按预期行动,导致计划未能实现。

粟裕在战役中灵活调整策略,首先攻占开封,随后巧妙运用战术,将开封让给邱清泉,同时抓住机会对区寿年兵团发起进攻。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粟裕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和战术智慧。

倘若没有黄百韬兵团的紧急增援,豫东战役的战场范围还能进一步拓展。这场战役的局势原本有可能向更激烈的方向发展,但黄百韬的及时介入改变了战局走向。在没有外部支援的情况下,我军本可以继续扩大战果,将战役推向更广阔的领域。然而,黄百韬兵团的迅速反应和有效部署,直接影响了战役的最终规模,使得原本可能扩大的战局被及时遏制。这一关键因素的存在,成为了豫东战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直接决定了战役的最终走向和规模。

豫东战役标志着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首次协同作战,为后续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不仅是两大主力部队的初次联合作战尝试,更被视为淮海战役的实战预演,展现了大规模协同作战的雏形。通过这次战役,两支野战军积累了宝贵的联合作战经验,为之后更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做好了准备。

刘峙经历了一番猛烈的打击后,立刻变得安静下来,不再有任何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峙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尽管他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但在实际指挥中,他却无法有效调动同为黄埔出身的邱清泉。相反,邱清泉对杜聿明表现出极大的尊敬和服从。

杜聿明在外表上,依旧保持了对这位既是导师又是教官的人应有的礼貌和敬意。

【三】

整个十月份,刘峙要么在检阅部队,要么就是在赶往检阅部队的途中,看起来相当轻松自在。这种状态与他日记里写的完全不一样,根本看不出他预料到我们会攻打徐州。

10月上旬,刘峙忙里偷闲回了趟上海,在家里待了几天后,才重新回到前线。

刘峙当时显然被我们部队的战术迷惑了。

粟裕为了迷惑国民党军队,在济南周边部署了多台高功率电台,持续不断地工作,制造出我军在济南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急需长时间休整的假象。

从最终的战局发展来看,这一策略确实发挥了显著作用。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制定徐州战役的作战方案时犹豫不决,行动迟缓,导致部队的调动和部署进展缓慢。

直到11月5日,刘峙通过各兵团的汇报,发现我军有向南转移的迹象,随即按照蒋介石的指示,下令各兵团向徐州周边集结。

尽管形势紧迫,刘峙的行动却依然迟缓。

尽管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距离徐州最远,极有可能成为我军首要攻击目标,但他依然决定将驻守海州的44军从第九绥靖区调拨到黄百韬指挥下。这一决策导致撤退计划延误了两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淮海战役打响后,刘峙收到的战报就没有一件是好的。从一开始,他就不断接到各种不利的消息,形势对他极为不利。可以说,战役的每一步进展都让他感到压力倍增,情况越来越糟。刘峙面对的局势十分严峻,几乎没有任何转机。

刘峙在回顾徐蚌会战失败的原因时,总结了十三条关键教训。他指出,首先是战略部署上的失误,未能有效集中兵力,导致战线过长,无法形成合力。其次,情报工作不到位,对敌情掌握不足,决策时缺乏准确依据。再者,后勤保障不力,物资供应跟不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此外,指挥系统混乱,各级将领之间缺乏协调,执行命令时效率低下。他还提到,士兵士气低落,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战斗意志薄弱。最后,刘峙认为,未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重大决策时犹豫不决,导致最终仓促应战,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

各战区之间缺乏有效配合,部队调动不够灵活。黄维兵团未能及时向东推进加入战斗,导致错失关键作战时机。

六、各部队指挥官之间,平时关系紧张,缺乏默契,到了战场上无法有效配合,结果即便兵力众多,也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战斗力。

杜聿明撤离徐州的行为本质上是一场巨大的冒险。如果他无法展现出足够的勇气和果断,迅速采取行动击溃敌军,整个部队将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大兵团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作战,本身就充满了风险。如果指挥官不能迅速决策、果断执行,后果将不堪设想。杜聿明的这次行动正是如此,缺乏果断的执行力,最终导致全军陷入危机。

从实际情况分析,刘峙提出的十三条总结确实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这些经验教训的归纳与总结,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他的这些观点,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显得合情合理,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

在淮海战役中,刘峙的表现几乎像个旁观者,因此他能够相对冷静、客观地分析战败的原因。不过,他与杜聿明的处境并不相同,所以他的分析中既有所保留,也有所遗漏,并未完全坦诚。

刘峙从整体战略到具体作战方案都逐一进行了详细阐述,但在涉及责任划分的关键问题上,他却避而不谈,转而滔滔不绝地列举自己以往的成就。

刘峙经历了无数战斗,对于战败的原因心知肚明,但他始终选择保持沉默。

刘峙在回顾黄百韬兵团失败时,刻意回避了自己的责任。他提到黄百韬未能及时撤退,还提及59军和77军的起义,却闭口不谈黄百韬之所以在原地滞留两天,实际上是为了等待他的44军。这种选择性叙述明显是为了掩盖自己在事件中的失职。

另一方面,问题也出在蒋介石身上。刘峙后来提到杜聿明带着三个兵团从徐州撤退时,没能展现出“果断勇敢”的作风。其实,不是杜聿明不想表现,而是根本没办法做到。即便杜聿明切断了全军的电台通讯,蒋介石还是通过空投命令的方式,逼他去救黄维。

杜聿明对此不禁感叹:

《孙子兵法》中提到:“不掌握全军指挥权却要承担统领全军的责任。”这句话强调了权力与职责的匹配性。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力,却要承担重大的责任,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问题。军队的指挥权是统领全军的基础,没有这个权力,就无法有效地调动和管理军队。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任何组织中,权力和职责必须相互对应,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如果权力和责任不匹配,就会造成混乱和效率低下。因此,在承担重要职责之前,必须确保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资源,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根据刘峙的个人记录和回忆,他在回顾淮海战役失败时,流露出对蒋介石暗中削弱其指挥权的抱怨。在多个场合,他都提到自己提出的作战方案遭到杜聿明的反对。这些记载反映了刘峙在战役期间与上级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他对失去军事指挥权的不满情绪。

刘峙的言下之意很明确,他觉得这次战斗失败完全是杜聿明的责任,而他本人只不过扮演了“蒋介石的高级传令兵”的角色,仅此而已。

0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