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课本里老是能看到好多有教育意义的典故。这些典故的故事简单又好懂,而且就因为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故事里的主人公。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为啥老师从来都没讲过这些典故的后续?其实,是因为这些典故的后续跟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样。下面,就来说几个大家都特别熟悉的典故,瞧瞧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一、孔融让梨】
首先得提孔融让梨这个事儿了。读过《三字经》的人应该都晓得“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吧。想当年,孔融才四岁就懂得谦让了,这可让后世好多人都不禁感叹。特别是那些多孩家庭,打小就教育自家孩子得学习孔融这个典故。
打那往后的千百年里,孔融始终都是谦让、兄友弟恭的模范典型。孔融的身份那可老耀眼了,他是孔子的后人。孔融可以说是年少就出了名,他还小的时候,大家就晓得他有才气了,就因为这个,曹操后来才想把他收到自己手底下。
《世说新语》里还记着孔融的另一个故事。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洛阳去拜访李膺。要知道,李膺在当地那可是名声响当当的,他家门口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平常人根本就见不着他。这时候孔融脑子一转,直接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
可当李膺见到这父子俩的时候,是真的想不起他们是谁了,就问孔融这两人啥关系。孔融稳稳当当说道:“我俩是世交。我是孔子的后人,我家老祖宗还拜了你家老祖宗当老师,这不就是世代交好嘛。”
众人听了之后都夸赞不已。可陈韪听到后,直接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这孩子虽然年纪小,可也受不了这样的气,立马就回怼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十五岁那年,私自把逃犯藏了起来,就因为这事儿,小时候把大梨让给弟弟的哥哥孔褒被官府给杀了。可到最后,孔融争着承认错误,反倒落了个好名声。
当然了,这还不是他干过的最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想当年曹操为啥把他给杀了?得罪曹操那肯定是一个原因,不过曹操给他安的罪名里有一条就是不忠不孝,就因为他说过一句话。
简单来讲,父母对子女谈不上有恩情。父亲对孩子嘛,无非就是出于情欲;母亲对孩子,就像在大瓶子里装了个东西,最后又拿出来罢了。在那个时候,这种说法可真是大逆不道。
【二、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吧,它还是语文课本里的故事。可以这么讲,只要学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而惊叹不已。
故事得从楚人发现一块宝玉开始讲起,在当时人们的想法里,发现这样的宝物那肯定得献给国家最尊贵的人。
没过多久,这块玉就到了楚王手里。可那时候的楚王不懂行,好在很快就有识货的人出现了,楚文王一眼就瞧出这是个宝贝,还取名叫“和氏璧”。再后来,这块玉就到赵王那儿去了。
秦昭襄王听说这玉的事儿后,就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它,拿十五座城换一块没多少实际用处的玉,这怎么看都不靠谱。所以赵王也不信,还担心城没得到,这玉反倒被秦国弄走了。
于是他就打发蔺相如带着玉前往秦国,还嘱咐蔺相如见机行事。这不,很快就在大殿上出现了那出名的场景。一开始,蔺相如说玉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就把和氏璧拿到手了。可一拿到手,蔺相如马上就换了说法,直说看不到秦王的诚意。
秦王把地图拿过来了,蔺相如却还是不信,又提了些条件,秦王也应下了。秦王照着蔺相如说的开始斋戒的时候,蔺相如早就趁这个空儿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秦王,也没跟蔺相如较真儿,就把他放回赵国了。
可是秦王就这么无缘无故地被人捉弄了一回,他难道真能当作啥事儿都没发生吗?这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就派白起挂帅去攻打赵国。当然,后世也有历史学家觉得,蔺相如的这一番做法没什么实际意义,与其捉弄秦王,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秦王,好让秦王也不丢面子。
【三、凿壁偷光】
小时候,大家被劝着学习的时候,肯定都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匡衡那么穷,可都没放弃学习。这么多年了,大家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大家应该也听老师讲过,最后匡衡得到汉元帝赏识,坐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一般来讲,匡衡的故事讲到这儿就没了,再没有老师会接着讲他往后的事了。为啥?因为匡衡后来可不是个清官,甚至都可以说他被权势冲昏了头脑,把为官的本分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许是地位高了,匡衡就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开始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了。
不止如此,匡衡在朝堂上也不再像从前那般爱说话了。想当年,匡衡能被汉元帝那么快提拔起来,就是因为他胆子大,敢直话直说,给皇帝上书劝谏了好多次,满朝上下谁不夸匡衡是个直臣。可到了汉元帝执政的中后期,匡衡不但学会了拍马屁,还开始欺负老百姓,搞起了结党营私的勾当。
他都忘了自己最初就是个寒门子弟,他可是实实在在感受过老百姓的难处的。就这么个匡衡,祸害起百姓来,那真是更让人瞧不起。这就是老师不提他晚节不保的原因。
【四、司马光砸缸】
最后得提一下小学语文书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的聪明机灵还有思维灵活,那都是特别受推崇的。
不过,司马光砸缸这事儿的真实性,后世是有人存疑的。为啥?因为大宋那时候的技术,根本造不出像现在这么深的缸,那应该是“瓮中捉鳖”里说的瓮才对。行吧,这事儿先放一边,咱们先来瞅瞅官场上的司马光。
按理说,司马光思维那么敏捷,接受新事物应该很容易才对,可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儿。他跟王安石本来是好朋友,自古有才华的人之间都有一种互相欣赏的感觉。但他俩因为政治见解不一样,关系就闹掰了,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可是彻头彻尾的变法派。
而且当时在位的皇帝宋神宗也特别推崇王安石,所以王安石很快就得到重用。司马光特别有骨气,他没要宋神宗给他的闲职,直接跑到洛阳“养老”去了。
一直到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登上皇位后,司马光又得到重用了。保守倒也不是不可以,只要对国家有好处就行呗。可是他把河湟那块地方给西夏,这操作真的让人很难理解。
他,跟司马光可是同一派系的,可就连苏轼都看不下去司马光那一套了。就因为这个,苏轼又被贬官了。司马光执政的时候太迂腐、太顽固了,这对当时的北宋可没什么好处。
【结语】
人心这东西可太难捉摸了,特别是被权势之类的东西影响过之后,能一直坚守本心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可以这么讲,一个人一辈子就做一件正确的事,这挺容易的,但要是一辈子都做正确的事,那可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些历史典故,咱们了解到的往往只是一部分,看历史还是得全面地去看。
那些都是古代人帮自己小孩造势的罢了,不把名声搞起来以后怎么当官?司马光那个投降派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