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马尔萨斯与李嘉图

泽帆静水 2024-03-03 12:26:49

知识精要导图: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

马尔萨斯的主要论题是人口增加快于食物供给增加。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题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①食物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必须的;②两性之间的性爱是必需的并将保持不变。他推断,与食物供给相比,人口趋向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马尔萨斯主张,如果缺乏人口控制,人类将趋向于以几何级数增加(1,2,4,8,16…),但是,食物供给将只以算术级数增加(1,2,3,4,5…)。他认为,这就是人们贫穷与不幸的原因。

马尔萨斯的论断未能考虑农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食物增加,即他过低地估计了技术进步对经济体的影响。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19世纪早期,英国的《谷物法》引起了众多争议(例如,地主要求为谷物设定最低价格),谷物价格和地租的上升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为了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李嘉图提出了地租理论。

(1)收益递减

在分析《谷物法》所引起的争议时,李嘉图阐明了收益递减原理,该原理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于1765年提出。

收益递减原理表明,当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稳定增加时,总产量的增长率最终将变小。

(2)从生产角度分析地租

李嘉图认为,存在地租的原因有两个:①肥沃土地的稀缺性;②收益递减规律。

李嘉图将地租视为给地主的一种支付,它等于不同肥力土地上的利润率。假设存在两块土地,每块土地使用一个单位的资本与劳动组合,较好的土地产生100蒲式耳小麦,较差的土地产生90蒲式耳小麦。在竞争性市场上,市场力量的运行使两种级别土地的利润率相等。耕种B级土地(较差土地)的农场主,愿意为使用土地而向拥有A级土地(较好土地)的地主支付地租。对于A级土地来说,任何低于10蒲式耳小麦的地租,都会使耕种A土地比耕种B土地获得较高的利润。因此,A级土地上的地租是10,B级土地不产生地租。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李嘉图的地租概念,我们把分析扩展为三种级别的土地,同时,引进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与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的概念。假设A级土地使用3个单位的劳动与资本组合,B级土地使用2个单位的组合,C级土地使用1个单位的组合。并且,三个独立地块的边际产品如表1所示。

表1

集约边际描述了连续追加资本与劳动组合对既定地块的影响。以地块A为例,最初1单位资本与劳动组合的边际产品为100蒲式耳小麦,之后第2单位组合的产品为90蒲式耳小麦,依次递减。集约边际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随着A级土地的边际产品下降,利用较低肥力的土地就变得可行了,于是B级土地进入生产。从A级土地到B级土地,代表了粗放边际,即在更肥沃的山谷被开垦之后,生产将迁移到不那么肥沃的山腰上。如果不存在收益递减,地块B将永远不会被耕种,因为此时意味着A土地带来的效益是最高的。类似地,如果地块A与B不存在收益递减,那么,地块C也将永远不会被使用。投入到每种级别土地上的最后一单位劳动与资本组合的边际产品是相等的,如果它们不相等,那么,将劳动与资本转移到具有较高边际产品的土地上,就是更有利可图的。

相应地,C级土地不产生地租(在边际量80上,地租降为0),B级土地地租为10蒲式耳,A级土地地租为30蒲式耳。

(3)从成本角度分析地租

假设资本与劳动的1单位组合所需要的成本为100美元。那么,在A级土地市场上生产第100蒲式耳小麦的边际成本为100/100=1美元;当生产到第190蒲式耳小麦时,边际成本为100/90=1.1美元;生产到第270蒲式耳小麦时,边际成本为100/80=1.25美元;即,A级土地市场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

显然,在长期均衡下,三种土地的边际成本会相等。

在完全竞争的情形下,谷物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1.25美元。此时,A级土地的总收益为270×1.25=337.5,总成本为3×100=300,地租为总收益与成本的差额,即为37.5美元(这与从生产角度分析地租得到的结果相一致,37.5=1.25×30)。B级土地的地租为12.5美元,C级土地的地租为0美元。

可以看到,对土地的竞争将使得地租支付给拥有最肥沃土地的地主。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地租是被价格决定的因素(谷物价格越高,支付的地租越多),而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谷物的高价格不是由高地租决定的,高地租是由高的谷物价格决定的。

当《谷物法》对进口加以限制时(有利于国内地主和农场主),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将向下推进,新增劳动与资本组合所带来的边际产品将下降,边际成本将上升,这意味着谷物价格上升,从而推升地租。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利用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强调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1)绝对优势

我们先来考察当每个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时的国际贸易。

表2为英国和葡萄牙在生产酒和布时的每单位劳动的产量。可以看到,英国在布匹生产上比葡萄牙占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酒类生产上比英国占有绝对优势。

表2

如果英国将1单位的劳动从酒类行业转移到布匹行业,那么酒类减少4加仑,布匹增加2码;如果葡萄牙将1单位的劳动从布匹行业转移到酒类行业,那么酒类增加8加仑,布匹减少1码。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投入的劳动总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酒类增加了4加仑,布匹增加了1码。即,通过将劳动转移到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经济体的总产量变大。

在英国,酒类和布匹的交换比例是2:1;而在葡萄牙,酒类和布匹交换的比例是8:1。那么,如果1码布能够换来超过2加仑的酒,英国将愿意用布交换酒;如果葡萄牙人能用少于8加仑的酒换回1码布,葡萄牙也将愿意用酒交换布。那么,当酒类与布匹的交换比例介于2:1到8:1之间时,两国都将从贸易中获益。

用国际贸易的术语来说,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那么,通过专门生产那些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各国都能获益。

(2)相对优势

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更有效率时,贸易仍然有可能对双方都有利。

在表3中,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然而,决定国际贸易是否有益的关键因素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在这个例子中,英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因为,在英国,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形下,新增加1码布匹意味着放弃2加仑酒;而在葡萄牙,新增加1码布匹意味着放弃8加仑酒。葡萄牙则在酒类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因为,在英国,生产1加仑的酒需要放弃1/2码布匹;而在葡萄牙,生产1加仑的酒只需要放弃1/8码布匹。

为了表明通过专业化与贸易,能够增加世界总产量,我们假设,英国将1单位劳动从酒行业转移到布匹行业,则布匹的产量增加6码,酒类的产量减少12加仑。葡萄牙将2单位劳动从布匹行业转移到酒行业,则布匹的产量减少2码,酒类的产量增加16加仑。此时,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布匹的产量增加4码,酒类的产量增加8加仑。而我们知道,当酒类与布匹的交换比例介于2:1到8:1之间时,两国都将从贸易中获益。

例如,英国和葡萄牙均同意以6:1的比例进行交换,英国以2码布匹交换葡萄牙12加仑酒,那么相较于未专业化之前,英国贸易之后获益4码布匹,葡萄牙获益4加仑酒。

表3

比较优势原理表明,只要国家之间的机会成本不等,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获益。

关于萨伊定律的“马尔萨斯-李嘉图”争论

萨伊定律可以被简单的表述为:供给创造出它自身的需求。但关键的问题是,潜在需求能否作为有效需求在市场上得到实现。李嘉图认为,所有潜在购买力都会作为有效需求在市场上得到实现。马尔萨斯则提出有必要考察需求的一方。

参考文献:《经济思想史》. 哈里·兰德雷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10

0 阅读:1

泽帆静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