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出生于1930年的河北省,早年他便在戏曲的海洋中潜心探索,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才子。
进入20世纪50年代,阎肃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那时他参军加入了西南军区文工团。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并没有选择一条传统的文艺路线,与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们一道,活跃在歌舞、戏剧和话剧的演出中。每天他的日常生活几乎都围绕着演出、排练和练歌跳舞展开。阎肃的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时常带着轻松幽默的笑容,在排练间隙也不忘逗乐大家。
他总是充满活力地投入到表演中,喜剧性格也成了他鲜明的标签,许多人认为阎肃不够严肃,甚至有些人怀疑他能否扮演那些更为复杂、深沉的角色。实际上阎肃在剧中早期多次尝试了反派角色,由于他那天生的幽默感和热情个性,在塑造阴险狡诈的角色时,也难以避免给人留下轻松、愉悦的印象。这种常常让人捧腹的表演风格,使他在许多演出中,出于专业的严肃剧目,也未能完全脱离喜剧的色彩。
1964年10月13日在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彭真等领导的陪同下,毛主席踏入了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随着帷幕的缓缓拉开,《江姐》的故事如洪流般涌向观众,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尤其是毛主席,他对这部作品的情感反应十分真挚。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尤其是江姐那种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周围的工作人员和随行人员偶尔低声交谈,毛主席却完全沉浸在剧情中,时而鼓掌,时而笑出声来,对演员精彩演绎的极大欣赏和赞赏。
《江姐》剧组的南下之行,成为了这部歌剧历史上的重要一章。1964年歌剧《江姐》完成创作后,剧组携带着这部作品,开始了他们的全国巡演,首先来到了上海。在短短的48天内,他们上演了43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们的热烈反应超出了每个人的预期。无论是剧场的老戏迷,还是年轻的观众群体,都为江姐的悲壮与英雄气概所打动。
鲜有人知的是,《江姐》能够走到这样辉煌的舞台背后,凝结了主创团队长达两年的辛苦创作和默默耕耘。在那两年里,创作团队为了让剧本更加真实、更加动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为了更加贴近江姐的内心世界,他们带着创作的使命感,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了重庆的渣滓洞——那个历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
当时为了能够真正体会到江姐在监禁中的心理状态,阎肃和剧组成员们决定进行一次极为特殊的创作实践。他们带着镣铐,深入渣滓洞的牢房,尝试着亲身感受那些曾经的悲惨与痛苦。那段时间,剧组成员在渣滓洞中被困了整整七天。在这七天里,他们经历了极为简陋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完全切断。他们每个人都带着沉重的心情,尝试去模拟江姐在狱中的情感波动,以及她在生死关头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与不屈。
《江姐》的成功与影响,离不开两位背后功不可没的艺术大师——阎肃和刘亚楼。阎肃作为创作者,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剧本的细腻把握,使《江姐》的剧本成为一种既具革命精神,又富有艺术张力的作品。
在创作歌剧《江姐》的过程中,阎肃还经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插曲。作为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他在剧本的修改和完善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与刘亚楼的合作,期间发生了一些充满戏剧性的小故事,甚至一度让阎肃吃了“闭门羹”。
有一天,刘亚楼导演邀请了包括刘少奇同志和刘志坚同志在内的几位领导前来观看演出。当大家观看到这一场戏时,感觉剧中的某些词句显得不太合适,特别是叛徒的唱词,过于激烈,甚至带有一些不必要的负面色彩。几位领导认为,这样的台词如果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对观众的情感和思维产生误导。他们建议阎肃在修改剧本时,应该仔细斟酌,避免用词过于尖锐,要更加符合剧本的主题和情感导向。
阎肃听到三位首长的建议后,十分重视。为了贯彻领导的意见,阎肃决定对叛徒的唱词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革命戏剧的表现形式,同时又能更好地传递出江姐坚贞不屈的精神。但修改的过程并不顺利。阎肃发现,原本设计的这些词句,虽有强烈的冲击力,但在实际表达上缺乏了某种精细和深度。他常常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然后又划掉,试图找到一个既不失戏剧性,又能忠实展现人物内心的词汇。
刘亚楼看着阎肃迟迟没有改动剧本中的某些部分,决定采取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来促使他。他严肃地对阎肃说:“阎肃啊阎肃,我们三个姓刘的提出的意见,你怎么还不改?今天我要关你的禁闭!你就在我家里改,改出来我才放你走!”这番话让阎肃哭笑不得,但也无可奈何。
阎肃时常感到焦虑和无奈,但他知道,这一改动关乎《江姐》剧本的质量,也关乎观众的情感接受度。终于他找到了那个平衡点——一个既表达了叛徒的压迫,又不让语言失去戏剧张力的合适词汇。经过这一番推敲后,改动后的台词让整个审讯的戏份更加生动,也更符合江姐这一革命人物的精神内核。
这个小小的修改,最终为《江姐》的演出增色不少。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明白,这种反复打磨和不断求精的过程,是让艺术作品更加完美的必要步骤。阎肃的坚守和努力,最终让剧本更加精炼,情感更加深刻,也让这场审讯戏成为了整部歌剧中最具张力的一幕。观众在观看这场戏时,不再只是看到一个单纯的“好人”与“坏人”对抗,而是看到了两个复杂人物之间的心理斗争,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以及面对压迫时的强烈反抗。
正是在《江姐》公演之后不久,刘亚楼导演突然被诊断出患有肝癌。消息传来,中央领导立即指示全力以赴救治刘亚楼,尽一切可能帮助他恢复健康。尽管所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刘亚楼的病情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迅速恶化,几乎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无助和惋惜之中。
《江姐》正在上海紧张演出,刘亚楼尽管身体日益虚弱,但依然坚持听取汇报,时刻关注着剧目的演出和后续修改。他对这部歌剧的关心和爱护,丝毫未因自己的病情而有所减退。甚至在去世的前两天,刘亚楼仍然在病床上坚持修改剧本和歌词。他要求剧组继续按照既定方向推动剧本的演绎,并提出了更细致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在舞台效果与演员表演的深度上,他依然不放过任何可能提升剧作质量的细节。
刘亚楼的去世,对阎肃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两人是长期的合作伙伴,更是彼此深厚的朋友。在刘亚楼去世后,阎肃常常回忆起这段与他共事的岁月。他总是感慨地说:“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我们刘亚楼司令员。他是那样炽烈地爱护和扶持《江姐》这部歌剧,那样鲜明、强烈和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支持文艺工作。”阎肃的话语中充满了敬仰之情,也透露出刘亚楼对艺术创作的无比重视和他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苛要求。刘亚楼不光关心剧本的创作,还在幕后为剧组的每一个成员提供支持和鼓励,他的这种全情投入和无私奉献,成了阎肃和整个《江姐》团队心中的一份精神力量。
《江姐》这部歌剧在舞台上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它背后更承载了无数艺术工作者的汗水与努力。阎肃和刘亚楼的合作,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江姐》从一部剧本到舞台上的最终呈现,再到后来在全国巡演中的热烈反响,都凝聚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敬意和对艺术创作的无私奉献。刘亚楼的离世虽令人痛惜,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和为人处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阎肃的心中,也激励着后来的每一位艺术工作者。
参考资料:
阎肃的《红梅赞》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阎肃与妻子李文辉:淡定从容伴君行
《档案》--阎肃--名人就是明白人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