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楞田村是少见的以整个村子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地方。南楞田村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南美村,地处临沧城西南部,距城区 45 公里,目前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拉祜族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2017 年,南楞田村拉祜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是这里的特色,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
村里的民族团结广场平时会举行打歌、跳舞等活动,游客可以参加。南美古村落在南楞田自然村旅游示范村内,2013 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一个纯拉祜族聚居村,也是拉祜族传统木掌楼之乡。
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属氐羌族群,发源于青海湖畔,世代以狩猎为生,明末清初时,沿澜沧江峡谷迁徙到南美,因地域封闭影响,与外界接触较少,其服饰、饮食、风俗、民居、宗教信仰等受外界影响较小,形成了独特的南美拉祜文化及风格。
来到古村落的入口,这座大门两边悬挂着的两个流水葫芦,是有寓意的。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说拉祜族的始祖扎笛和娜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从葫芦中诞生,因此,拉祜族说自己是“葫芦里蹦出来的人”,葫芦在拉祜族文化里寓意深刻,意韵深远。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由一位叫做厄莎的天神掌管。那时世间没有日月星辰,万物混沌,地阔荒芜。后来,厄莎造了地球,创造了宇宙间的自然环境,厄莎觉得寂寞,于是拔下一根毛发,施了些法术,在天山上种了一株仙葫芦藤。仙藤终于开出一朵洁白的花,厄莎在花蕊上滴下两滴细小的热泪,开始孕育心中的精灵。
小葫芦一天天长大,并且每天都会自由挪动位置。十月,葫芦成熟。葫芦里每天传出来喊叫声,要求厄莎放自己出去。
厄莎真想把葫芦瓜打开,让小精灵出来,但他转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考验一下动物们,看谁能有本事能把葫芦瓜打开。厄莎先让蜜蜂去叮葫芦,叮不开,后来又派小米雀去啄,结实的葫芦依然没有一丝裂缝,最后决定让老鼠去啃葫芦的腰部。狡猾的老鼠和葫芦里拉祜族的祖先谈起了条件,它说:“我把你们放出来后,你们到哪里,我就要跟到哪里;你们吃什么,我也要吃什么。”拉祜族祖先苦于没有其他可以从葫芦里出来的办法,无奈答应了老鼠的要求,没过多久,老鼠们就在葫芦腰处啃出一道深深的印子。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葫芦大多是细腰的,就是因为远古时代在人类诞生时被老鼠啃细的。
拉祜族人至今仍将葫芦视为吉祥、神圣之物。而在南美村,拉祜族的民族图腾则变成了芭蕉。究其原因,这份信仰与历史上南美拉祜族的迁徙、定居是密不可分的。拉祜族从遥远的青海湖畔迁徙过来后,成为了临沧坝子第一个入住的民族,后来,在一次与其他部落的冲突中,拉祜族先民因为被对方使计提前将武器中最重要的部件拿掉了,惨遭失败,手无兵刃的拉祜族先民在对方的追赶下一路往大山深处跑去,到达南美时,被密林挡住了去路,于是他们拿出短刀,将拦路的植物砍了,开辟出一条路,往森林深处跑去。追赶至此的其他部落的人看到眼前被砍过又长了出来的植物,断定拉祜族人已经跑远,于是回去了。
就这样,拉祜族安全了。后来,他们就在南美的密林中生存了下来。定居下来后他们经过验证得知当初砍了的树便是芭蕉,南美是一个雨热资源丰富的地方,这里的芭蕉砍了之后很快就可以长出来,正因为这样才迷惑住了追赶过来的人。于是,芭蕉被南美拉祜族人民视为神树、图腾,用心保护了起来。每年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拜芭蕉树。正月第一个属猪日这天,参加祭竜的人不能吃肉、不能喝酒,统一到竜林里进行祭拜,以感谢芭蕉树的救命之恩。
穿过这道传统的拉祜寨门,南楞田自然村就到了。这一间间错落分布在树林中的,极具拉祜特色的房子便是拉祜族的传统建筑木掌楼。南楞田村的木掌楼是在早期的传统民居基础上修缮改造的,这些柱子都有 100 多年历史了,是拉祜族传统文化展示区,也提供民宿服务,木掌房里厨房、卫浴一应俱全。据说拉祜族人对住房的建盖有严格的要求。房屋的建盖要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如果一天之中无法完成,就必须丢弃,重新选地点和时间建盖,这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完整的一种体现。
南美拉祜服饰制作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习惯于用针线纯手工制作衣服。在以前南美拉祜族人自己种麻纺线。麻的加工经过剥、撕、搓、漂、拉直、染色等工序才进入编织阶段。拉祜族以会不会纺麻织布来衡量妇女是否勤劳能干,精通纺织的少女是男青年择偶的首选。将纺织好的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格剪裁缝制成服饰。现在拉祜族群众制作服装用的原材料不再是以前的麻布,而是到市场上买现成的布料加工,唯独不变的仍然是服饰的风格和手工缝制的习惯。
传统的男性服饰则相对简单,上着对襟无领长袖上衣,两袖的中间部分为黑布,袖端另接与整个面料相同的色布,多为浅蓝色,长及腰部,衣领和袖口另镶色布条。下着宽腰宽裆长裤,形似蜂筒。什么是“蜂筒裤”?传说南美拉祜族嗜烟,烟雾一起,蜂子就闻味而逃,只有挂蜂和蜜蜂不逃,反而寻着烟味向人靠拢。所以,南美拉祜族人认为挂蜂和蜜蜂是自己的家族,出于对挂蜂和蜜蜂的崇拜,他们把挂蜂的蜡供在家中,于是男子的裤子就做成蜂筒的样子。到现在,拉祜族男子的服饰已经相对简化,民族特征不多,但仍背挎包。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黑色或蓝色右斜襟长袍,高领,衩开得很高,领边、袖口、胸襟、裤管边均用白、黄、蓝、绿、红等色布条或丝线镶成拉祜族人民喜爱的各种图案,且嵌有银泡。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大,几乎像对襟,衣边缀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只齐腰节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统裙上面。拉祜族妇女的服饰极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传统服饰的特点,为右领开衩长袍,长及脚面,腰摆形同芭蕉叶,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女裤长及膝盖上方,裤脚宽大,膝盖以下至脚踝是绑腿。拉祜族妇女的服饰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服饰特点。在拉祜语里,南美拉祜族妇女的服饰称为“阿波哈拖”,为有领右开襟的长袍,两侧开衩,长及脚面,形同芭蕉叶,据传是因为拉祜族崇拜芭蕉树,所以服饰中不可或缺地加入了图腾崇拜。
在2016年城乡规划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古村落的原居民已迁移至南楞田的另一边,这些木掌楼便保留至今,成为古村落古朴原始的人文景观。这些古朴的木掌楼,留下了属于拉祜人的历史和乡愁,这个古老神秘的村寨,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在日月交替中,积淀了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
于南楞田村而言,除了春节之外,每年农历四月的搭桥节,中秋节前后的尝新米节,以及喜事集中的腊月都有其深意,其中尝新米节的传统习俗极富特色。每年稻谷成熟时人们会采一点早熟的稻谷,剥开谷壳,用刚采的新米和陈年旧米一起煮,米饭煮熟后拉祜族人会先盛一碗喂给狗吃,而后将第二碗敬给家里的老人吃,最后一家人才开始吃新米。而之所以第一碗新米要喂给狗吃,是因为当年的游猎民族拉祜族擅长养猎狗,在当初南下逃亡的时候,翻山越岭、越江过海根本无力带着太多粮食各处奔波,是养的猎狗在和人类一起逃亡时,尾巴里挽带的谷种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到达南美后,人们通过猎狗携带的种子种出稻谷,得以延续粮食的种植,拉祜人感恩猎狗带谷种的恩情,所以有了尝新米这一传统习俗。
无论是来自葫芦的传说,芭蕉树救人的传说,狗尾巴携谷种的传说,还是吹起芦笙唤儿归的故事,都是流传在南美村这片土地上独属于南美拉祜族的历史传说和文化习俗,南美村南楞田自然村依然用古歌唱着那些延续了几代人的创世故事,及民族迁徙的传说。
南楞田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已趋于完善,除了木头寨门、拉祜团结广场、打歌场等设施,古村落还设有拉祜烤茶室、拉祜传统服饰展室、拉祜文化展示区、拉祜传统手工艺品展室,游客朋友们可以从中体验烤茶等传统农耕生活,了解南美拉祜族生产生活、节日祭祀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