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ㅇㅇ
陈宝国的名字曾经是演技的代名词。
如今怎么就成了娱乐圈的牺牲品。
他的“消失”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经在荧幕上叱咤风云的陈宝国,许久未曾出现在大众视野。
这位老戏骨,以往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演技堪称一绝。
可谁能想到,如今他居然回归到了最朴素的生活之中。

他亲自在农场里面种菜养鸡,体验着劳动带来的质朴快乐。
闲暇之余还会翻翻表演书籍,沉浸在表演艺术的世界里。
他的作息规律得让人惊叹,坚持着“两饱一倒”。

平日里陈宝国十分享受读书品茶的悠闲时光,悠然自得。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于古建筑文化相关节目,看得出对传统文化饱含热忱。
在这些领域,他远离了娱乐圈的喧嚣与浮躁,找到了别样的宁静与满足。

据说,现在的陈宝国常常拒绝复出。
哪怕导演带着诱人的片酬、精心准备的剧本上门,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这怕不是要真的是和娱乐圈彻底 “割席”。

有人说他过时了,但其实他活得比谁都清醒。
02陈宝国的童年,和艺术毫无交集。
他出生于北京普通家庭,家境并不富裕,却满是快乐。

胡同里有他与小伙伴嬉闹的身影,抓蛐蛐时的兴奋劲儿还历历在目,甚至爬上槐花树摘花吃,那是独属于他童年的美好滋味 。
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重担压了上来,整个家快被压得喘不过气。

所以16岁的他不得不辍学去打工,卖冰棍、当汽修工、做搬运工,各种脏活累活都干过。
本以为人生就会这样庸庸碌碌下去,可命运的转折说来就来。

一次朋友聚会,他瞥见中戏招生广告,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
没有科班背景的他,硬是凭借死磕精神了叩开中戏大门。
他白天打工,一有空闲时间就拼命学习表演知识,勤练台词与肢体动作。

后期更是破釜沉舟,瞒着父母辞去工厂工作,全身心投入备考,终于进入中戏。
这份决心,在众多浑浑噩噩的年轻人中显得格外耀眼。
很多人在安逸与梦想间犹豫,他却果断选择为梦想拼搏。

早些年,陈宝国在儿童剧院工作,出演了很多话剧打磨演技。
1980年,他从话剧舞台转战影视荧幕,初登影视就大放异彩。
他凭借《赤橙黄绿青蓝紫》斩获金鹰奖最佳男主,这是他演艺实力的初次证明。

此后,他又塑造众多经典角色,全聚德掌柜杨明全、阴柔的唐高宗李治等,每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不过真正让他一战封神的,还得是《大宅门》里的白景琦。

为演活这个“混不吝”的七爷,他失眠数月,对着镜子练台词到声音嘶哑。
这种对角色的极致投入,在当下很多“数字演员”靠替身、抠图演戏的娱乐圈,简直是天壤之别。
后来的《老农民》和《老酒馆》,又让他两获白玉兰视帝。

本来凭着这些荣誉后半生都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他却惹恼了一群人。
03陈宝国对当下娱乐圈的一些乱象,尤其是流量明星的问题,那可是直言不讳。
他曾公开批评流量明星拍戏时不背台词,用数字敷衍,全靠后期配音。

而且这些人文化素养欠缺,根本无法深入理解角色,演出来的戏毫无深度。
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靠着资本包装和粉丝追捧,而非自身努力就轻易拿到角色,获得认可。
陈宝国甚至调侃,这些流量明星演戏前真该写篇论文,证明自己有实力驾驭角色。

这犀利的言辞,直接戳中了流量明星和他们粉丝的痛点。
这言论一出,大批流量明星的粉丝瞬间破防,纷纷跟风指责。
然而,有人却借此指责陈宝国双标。

原因是他儿子陈月末也进入了娱乐圈,且不少角色都是沾了父亲的光。
不是和父亲同剧,就是被父亲推荐,却始终没大火。
于是有人觉得,陈宝国带出来个资源咖,怎么带也带不火,自己儿子也不过如此,怎么还好意思去说别人。

但只要深入了解,就知道这完全是误解。
陈月末踏入娱乐圈后,走的是“苦行僧”路线。
他从龙套开始跑起,坚决不用父亲的资源。

为了贴合角色,他甚至不惜增肥 20 斤,这份敬业精神和对演艺事业的执着,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虽然是受父亲影响入的行,可他的演技实打实,并不输给老戏骨。

实际上陈宝国并不是反对新人进入娱乐圈,他真正抨击的,是那些“无实力靠炒作”的不良现象。
在当下娱乐圈,流量明星轻松躺着赚钱。
而像陈月末这样真正靠实力打拼的人,却被无端骂作 “资源咖”,这实在是不公平。

难道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从娱乐圈消失的吗?
04陈宝国的隐退,绝非一时冲动。
而是娱乐圈“流量劣币驱逐演技良币”乱象下的必然走向。

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资本眼里只有冰冷的数据,全然不顾艺术的质量。
一部剧能不能立项,演员能不能参演,似乎都取决于流量。

陈宝国一直以来对艺术怀揣着敬畏之心,可这份坚持,在当下却显得格格不入。
他坚决拒演那些毫无内涵的快餐剧,对剧本质量精挑细选,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秉持着演员的操守,认为只有好剧本才能呈现出好作品,宁可无戏可拍,也绝不向低质量妥协。

可是这种坚守在资本主导的娱乐圈里却被视作“不合时宜”。
他的认真反倒成了阻碍自己的绊脚石。
有人说如今68岁的陈宝国,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才选择“隐退”的。

可更让他心力交瘁的,或许是娱乐圈这股乌烟瘴气的风气。
他看着那些演技堪忧的流量明星凭借炒作和资本运作占据各大荧幕。
而真正有演技、有追求的演员却无戏可演。
所以他的内心满是失望,最终选择了 “自我放逐”。

他的悄然离去,对娱乐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这意味着内娱又少了一位坚守艺术底线的中流砥柱,实在是娱乐圈的悲哀。

但我们也不妨期待一下。
当观众看腻了那些 “塑料演技”,厌倦了毫无营养的快餐剧,终会怀念起像陈宝国这样,为了角色不惜赌上性命的老戏骨。
到了那个时候,娱乐圈的春天或许才会真正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