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让外国朋友理解“七夕节”不能直接翻译成“Chinese Valentine's Day”(中国情人节)一样,我们做“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类选题时,总卡在“国外没这个词啊”的难关。但写论文时要我们写国外研究现状怎么办?这篇指南胡师姐教你用三招破局!

❌ 错误写法:国内研究:30篇论文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外研究:0篇(查无此词)
许多国际顶会、期刊论文要求既需要体现出国内文献,也需要体现出国外的文献。所以有很多同学会将其理解成单独写国内文献综述与国外文献综述,即:将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成两个单独的部分来撰写。关于这一点,胡师姐不建议这么分开写。比较推荐国内与国外文献混在一起写,按照同一个文献综述小标题,将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写在一起。为何要这么做呢?这样既能够有效展现过同一类话题的所有文献情况,也能够避免相似的话题分成国内与国外进行两次综述,更主要是能避免国外文献缺少的这样风险。
✅ 正确操作:
要寻找出该话题(中国特色的话题,但国外并没有的)在国外文献中的同类术语;如没有同类术语,那就找出近义词或替换词;如再没有这些词,就找出这些词的上位词。比如:把“基层宣传阵地建设”作为主题,打包讨论:
国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大喇叭国外:公共传播基础设施(Public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社区信息站(Community Information Hub)就像向外国人介绍火锅——不说“麻辣烫”(他们听不懂),而是说“Chinese Fondue with spicy broth”(中式辣味涮锅),用他们熟悉的概念嫁接中国特色。
妙招二:给中国概念找“外国亲戚”记住这个口诀:换马甲→拆零件→找同类
案例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换马甲:民族团结 → 搜"ethnic solidarity"(民族团结)②拆零件:共同体意识 → 拆成"social cohesion"+ "collective identity"(社会凝聚力+集体认同)③找同类:发现国外研究"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欧盟身份认同建构"
案例2:“新质生产力”①换马甲:生产力升级 → 搜"disruptive innovation"(颠覆性创新)②拆零件:技术革命 → 拆成"AI applic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I应用+产业转型)③找同类:关联德国"工业4.0"、美国"智能制造业"研究
就像网购找同款——淘宝搜“ins风收纳盒”搜不到?改搜“北欧简约储物盒”就出来了!
关于如何查到相关的国外概念,一方面要求大家多阅读英文文献,对西方研究的重点、热点词有一个大概印象,才能进行合理联想。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求助你的好朋友们:豆包、deep seek,GPT,kimi。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审计式舆论监督”**找不到国外文献?找"compliance monitoring"(合规性监管)+ "public accountability"(公共问责)研究**“河长制”**太中国化?关联"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环境治理)+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分级管理)理论
国外没有直接研究?那就借他们的工具分析中国问题!例如研究“乡村网红带动基层治理”,可以借用国外的"媒体赋权"理论分析村民自媒体,用"情感劳动"概念解读网红经济。就像用瑞士军刀切中国菜——工具是外国的,处理的是本土材料。
又比如研究“网上群众路线”,先把国外"数字民主"研究梳理一遍,然后指出:“西方总假设政府民众是对立的,但我们的实践创造了新型互动模式”。这样既展示了国际视野,又突出了中国创新。
此外,大家还可以“跨学科搬救兵”, 把政治学的"政策转移"理论用在传播学:比如追踪国外"传播韧性"概念在中国如何变形,或者用计算传播学的方法分析媒体融合政策。
案例:研究“乡村网红助农直播”
工具1:情感劳动理论(Affective Labor)→ 分析网红如何通过“家人们点点赞”创造情感联结
工具2:参与式传播(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解读农民从“被报道对象”变成“传播主体”的现象
工具3:平台资本主义(Platform Capitalism)→ 揭示直播打赏、流量分成背后的经济逻辑
避坑指南不能直接照搬外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尤其是在我们大力提倡“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话语体系”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操作实在是low了。
✅ 要写出中国的本土特色,即便用西方理论也需进行中国本土化改造。(展现你的研究有理论贡献和本土适配性)
别写“国外无相关研究”(评审专家会觉得你偷懒)
✅ 要写“国际学界尚未关注中国特色的XXX”(暗示你的研究能填补空白)
别直接翻译中国术语(比如把"共同富裕"译成"Common Wealth"老外会懵)
✅ 先解释内涵再找关联(如图)
共同富裕 = 经济公平 + 社会福利提升 → 对应"inclusive growth"(包容性增长)